作为一个前财经记者,我曾“借用”职务之便接触过VC 圈大部分顶级投资人,外围式地对这个行业及其从业者有所观察。在职业转型后加入了一家被业内评价为“顶级美元 VC”的机构后,有幸与一群国内顶级投资人一起工作,近距离地了解到他们工作风格和节奏,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我也就野史八卦式、碎片型地叙述下目前为止观察到的关于“性格”的特点吧。管中窥豹地总结些顶级风险投资人的性格特质。
猎云网注:创业公司成功上市,背后资本也赚的盆满钵满。盘点这些年大牌VC的IPO退出案例数,我们可以一窥风投在中国互联网生存面貌。
尽管VC的体量不到中国GDP的1%,尽管“全民PE”过后路人皆言VC/PE已死,但你不能否认的是,那些优秀的VC们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会赚钱的一群家伙。
猎云网编辑君在和一位VC聊天时,聊到大公司向VC化演变的进程越来越快,专业VC除了担心和同行竞争以外,还要担心大公司伸手来抢饭碗了。
在风险投资家眼中,以色列是唯一真正能和硅谷竞争的技术对手。硅谷对此非常清楚。正如政治观察家们不再认为以色列是一个失败者一样,几乎没有科技巨头和投资者再低估以色列公司的潜力了。
几年前创业公司一旦拿到融资,都会纷纷跳出来大声宣告世界。现在很多创业公司拿到种子轮融资的时候不再声张,而是选择低调沉默。这一变化背后展现了近些年创业生态的一些微妙变化。
最近几年硅谷外对冲基金开始大举进军硅谷风投界。硅谷的科技创业公司不再从沙丘路融资,而是从对冲基金那里融资。过去一季度发生的大型融资几乎跟硅谷风投界没关系。这引发了硅谷VC们普遍的危机感。
近两年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开始涉足科技领域的投资。一些大家预期传统风投来完成的投资、融资常常被对冲基金抢了去。对冲基金为何大举进入风投业?
KPCB堪称硅谷最老牌的风投,它伴随硅谷的成长。甚至可以说这家公司一手建立起了硅谷的风投业,这家老牌风投还在80年代进行了成功的代际交接。可现在KPCB却陷入危机之中,居然要为力保风投业前五的名次而奋斗。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
曾成功投资过Facebook、LinkedIn、 Pandora和Workday的全球顶级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 Partners 将为自己募集10亿美元资金,用于下一步的投资计划。尽管数额巨大,但应该能够轻松募集完成。
风投是如何决定投资哪些企业的?他们更在意特色功能、产品还是市场前景?听听美国风险投资人揭秘风投的投资思路。也许能给你提供一些创业方面的参考。
本年度福布斯最佳投资者排行榜中,因Facebook IPO而受益的投资人占据前三甲,而且前10名中有5名投资人均受益于Facebook的IPO。10人名单中,你知道那几位呢?
我们都看过《教父》。麦克·柯里昂被指认为下一代教父,而他最终做到了。现实中的风投公司培养他们的接班人和老柯里昂培养他的儿子有点相似。许多风投后继无力,正因为缺乏强力的接班人。
总部位于马来西亚的投资公司Catcha集团今天宣布,将在未来五年中内在东盟的在线电子商务行业投资1.5亿美元。这些资金将来自Catcha的总部以及旗下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