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500亿老字号,旗下第四个IPO来了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2982字)

2024-07-03 500亿老字号,旗下第四个IPO来了

来源:壹图网
布局医养大健康领域。

来源:猎云精选,文/韩文静

在中药行业,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一说。

十年前,片仔癀、同仁堂、云南白药的身价还相差不大,三者不相伯仲。近年来,同仁堂逐渐“掉队”,不论是经营业绩还是品牌声誉,都落后了不少。

如今,片仔癀市值1200多亿元,是同仁堂的2倍还多,二者之间几乎隔着一个云南白药。

近几年,三百多岁的同仁堂加速“焕新”,跨界入局奶茶、咖啡行业,甚至对酒动了心思。

一直在路上的同仁堂,最近又有新动作。上个月底,北京同仁堂医养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同仁堂医养”)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

同仁堂医养集团是同仁堂集团旗下全资二级集团,重点布局医养大健康领域,是同仁堂“1+N”大健康产业业务版图中的一环。

此前,同仁堂曾高瞻远瞩,推动同仁堂、同仁堂国药和同仁堂科技3个主体陆续上市,巩固了其在健康养生市场的头部地位。已是行业巨头的同仁堂,能在医养行业复制同等奇迹吗?

同仁堂,正批量生产IPO

作为曾经的皇家药房,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朝康熙八年),堂自1723年开始供御药,成立至今已有350多年的风雨历程,是中药行业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旗下的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大活络丸等经典药品,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进,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并在后来走向了资本化的道路。

1997年,同仁堂集团旗下同仁堂股份在上海上交所上市,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3年同仁堂国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这三家上市公司主业都以中医药为主。

2015年,同仁堂医养的“前身”北京同仁堂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初期,作为同仁堂的投资平台,探寻医疗等行业中的投资机会,直到2019年,公司更名为同仁堂医养。

彼时,同仁堂集团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团”的战略定位,根据同仁堂集团的业务重组,同仁堂医养是同仁堂“1+N”大健康产业业务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注于发展医疗养老板块。

招股书中,同仁堂医养定位于一家领先的中医医疗集团,按照连锁医院、基层连锁医疗机构及互联网医院三个层级构成自有和管理医疗机构。

结合“医”与“养”,同仁堂医养提供现代化、定制化的中医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同仁堂医养已建立分级诊疗服务网络,包括11家自有线下医疗机构及一家互联网医院,以及九家线下管理医疗机构。

同仁堂医养的收入主要来自提供医疗服务、提供管理服务及销售健康产品和其他产品,报告期(2021年至2023年)各期收入分别为4.70亿元、6.97亿元和8.95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79.30万元、-1466.00万元和4459.00万元。

其中,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及三溪堂保健院贡献了同仁堂医养的大部分收入。2021年至2023年,来自该等医院的收入分别占当年公司总收入的70.1%、59.5%及65.1%。

2021年至2023年,同仁堂医养网络内医疗机构的总就诊人次分别为140万人次、150万人次及190万人次。

招股书显示,按照自有中医院的2022年门诊就诊汇总人次和门诊医疗服务汇总收入排名,同仁堂医养是中国非公立中医院医疗服务行业中最大的中医院集团。

2024年1月,同仁堂医养获得独家销售安宫牛黄丸系列产品的相关权利。

此次赴港IPO的同仁堂医养,由同仁堂集团最终控股。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同仁堂、同仁堂养老基金、同清基金、同康基金及同仁堂医疗基金管理分别直接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83.98%、4.93%、2.36%、2.19%及0.36%。

同仁堂的资本版图

对于有着350多年发展历史的同仁堂来说,资本的赋能可以帮助老字号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扩大其销售渠道,最终使老字号重新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果同仁堂医养顺利上市,这家沉浮百年的老品牌,就拥有了同仁堂、同仁堂科技、同仁堂国药、同仁堂医药等4个上市主体。

截至2024年7月3日收盘,同仁堂市值为527亿元,同仁堂科技市值为65港元,同仁堂国药市值为75亿港元。此次同仁堂医养的IPO,或将给“同仁堂系”带来新的想象力。

同仁堂医养披露,此次上市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充医疗机构服务网络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偿还若干未偿还银行贷款、补充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除了二级市场,同仁堂在一级市场也频频出手。

2016年,同仁堂传承创新资本成立,这是同仁堂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平台。

作为同仁堂集团下属的重要对外投资平台,同仁堂传承创新资本在过去的几年多次出售,主要围绕同仁堂集团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数字化、医疗服务、中医药成果转化等领域进行并购和股权投资。

今年1月,同仁堂传承创新基金完成了对国医医联的A轮投资,后者专注于数字医疗成果转化。

2022年7月,超微量肿瘤液体活检研发商“海普洛斯”完成数亿元D轮融资,由软银中国资本、同仁堂传承创新基金联合领投。

2022年6月,三溪堂国药馆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北京国管、同仁堂传承创新资本、同仁堂医疗投资、同仁堂。

2021年3月,健康管理平台光和大健康,由同仁堂传承创新资本、光大永明资产联合出资设立,为企业组织、员工家庭,提供集“医、药、健”等为一体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

在同仁堂去年的股东大会上,现场投资者提到了与同行业公司相比,同仁堂资金利用率过低而分红较少的现象——公司将近100亿现金收益率仅为1%左右。

对此,董事长邸淑兵直言“留待备用”。邸淑兵表示,同仁堂保证每年至少30%的获利用于分红,但公司近年来的战略已从之前的“慢慢发展”向“快速建立产业链”转变,即利用同仁堂的品牌优势、资金优势,上市等其他优势,寻觅社会上能够解决公司短板的同行企业。

“围绕这个产业链,我们在做一些工作,包括种植、加工、中成药、生产制造、产品销售推广,乃至于零售连锁的建立。如果遇到比较好的机会,手头没有资金的话,可能就容易错失机会,所以我们有一部分资金也是这个目的。”

正如邸淑兵所言,近些年来,同仁堂通过各类资本运作方式,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老字号的“年轻化”转型

作为中药老字号,同仁堂频繁跨界“出圈”,先后迈入了咖啡、奶茶等新兴市场。

2020年,同仁堂开设“中药味”咖啡馆——知嘛健康,售卖起枸杞拿铁、益母草玫瑰拿铁、山楂陈皮美式等“养生”咖啡。

知嘛健康是同仁堂新零售转型业务的代表品牌,致力于开拓年轻化的健康消费市场,探索在大健康新零售场景下的健康生活方式。

同年,同仁堂又与饮品公司合作,在杭州开出了一家名为“制茶司”的茶饮店,产品同样主打“养生”。顶着同仁堂的名气,制茶司在所有产品中都加入了中药材,以凸显滋补养生的特点。

不断寻求业务突破的同仁堂,还跨界布局酿酒行业。

2022年12月,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已与楚园春酒业、栖凤生态、京宜生物签署《投资协议》,拟投资不超过1.9亿元,取得酒企湖北京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

对于本次收购,同仁堂表示京宜生物主营业务定位为生产、销售药酒、白酒、配制酒,未来向公司供应白酒基酒、黄酒等战略资源。不过,一周后,同仁堂又发公告称,决定终止向湖北京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增资。

究其根源,同仁堂频繁跨界的背后,是这家有着300余年历史老字号在遭遇增长瓶颈后,进行的多元化尝试。

2009-2017年间,同仁堂营收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增速。转折发生在2018年,同仁堂业绩增速放缓,营业收入为142亿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1.34亿元,同比增长11.5%。

时间来到2019,同仁堂财报显示,报告期内营收达132.77亿元,较2018年同期的142.09亿元下降6.56%;净利润为9.85亿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11.34亿元下降13.12%,这是同仁堂十年来首次出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

在子公司业绩方面,年报所透露的数字同样不好看。根据三家公司各自的2019年年报披露,同仁堂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4.76亿元,同比下降11.53%;同仁堂国药实现营业收入12.63亿元,同比下降1.69%;同仁堂商业实现营业收入76.73亿元,同比下降10.8%。

面对这份成绩单,“百年老店”同仁堂似乎有点无力招架,寻求新的增长点成为了当务之急,于是,豪掷重金入局奶茶、咖啡、白酒等新兴市场,显得十分顺理成章。不过,同仁堂押注的这些业务,距离独当一面还十分遥远。

可以确定的是,从业绩上来看,同仁堂走在了稳健发展的道路上。根据此前同仁堂发布的2023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61亿元,同比增长16.19%,归母净利润为16.69亿元,同比增长16.92%;扣非归母净利润16.57亿元,同比增长18.45%。

拉长时间线2021年、2022年,同仁堂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9%、16.17%。财报中重回增长的数据,既意味着同仁堂站上了新起点,也给同仁堂赢得了被市场重新审视的机会。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