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电商在线,作者:杨泥娃,编辑:斯问。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一边关店,一边忙着上新自己的美妆线,ZARA的小心思愈发明显——想用美妆换回服装丢失的领地。
5月13日,ZARA正式发售它的美妆品牌“ZARA Beauty”。相比之前曾推出过眼影盘、口红等单品的“小打小闹”相比,ZARA这次不仅为美妆线确定了品牌,还在内部成立了单独的业务部门,与女装线并列,可见是要认真做美妆的节奏。
快时尚品牌做美妆其实算不上新鲜,包括H&M、ASOS、TOPSHOP等快时尚品牌都有单独的美妆线,不过几年下来,雷声大雨点小。
曾经靠小单快反模式撑起半边天的快时尚品牌,却很难在美妆界发挥“快”的优势。而当平价美妆的风潮席卷全球,美妆品牌们要的是讲故事能力,和直接与年轻消费者对话的渠道。
在这方面,ZARA们慢了许多。
ZARA要做美妆了
2018年,ZARA推出了首个唇膏系列Zara Ultimatte,当时还在社交媒体上被称为“跨界”,如今推出自己的美妆品牌,已然是认真要“进军”的姿态了。
「电商在线」从ZARA母公司Inditex官网得知,“Zara Beauty”是完整的彩妆线,美妆部门也将成为和女装并列的全新部门。虽然ZARA的中国官网还没正式发售,但美妆已经拥有了独立入口。
在海外官网,已经能看到美妆线的具体产品,包含了从口红、眼影、美容刷、指甲油等在内的多品类,价位带在7.9美元到25.9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51元到168元)。如此看来,ZARA在美妆上沿袭了平价路线。
从发售的渠道来看,全球的官网会同步发售,在线下只选择了22家门店,其中包括两家中国门店:北京王府井大道店和上海南京东路店,而去年才开业的王府井大道店,是亚洲最大的旗舰店。很显然,线下承担的更多是商品展示和传播的定位,主要的销售渠道仍是线上。
在产品设计上,Zara Beauty选择与化妆师Diane Kendal合作,Kendal是Marc Jacobs、Tom Ford等多个品牌的合作对象,这自然为Zara Beauty的专业程度作了背书。有意思的是,很少在服装方面做联名的ZARA,却很喜欢在美妆产品上选择与大牌化妆师合作。
比如2018年发售的唇膏系列,是由英国化妆师Pat McGrath主导设计的,他曾与Dior、Armani等奢侈品牌合作并创立过个人品牌,足以代表高端美妆的专业水准,因而当年ZARA这套售价99/支的唇膏,成了许多博主口中的“大牌平替”、“性价比之选”。
ZARA曾在它的香水线上用这种方式尝到了甜头,2019年与Jo Malone(祖玛龙)合作开拓的香水品牌,带来了十足的破圈效应。Jo Malone本人都曾对媒体表示,双方的合作挑战了自己对香水的思考方式,因为ZARA的零售价只在26欧元左右。
从服装上做大牌“平替”,美妆也走一样的路子,“性价比”成了ZARA一贯的产品优势。而它在渠道端的布局也多少能够为美妆线带来一些加分,为许多美妆品牌做过营销顾问的吴志刚在接受「电商在线」采访时提到,ZARA在服装领域的目标人群也将是美妆的目标人群,并且ZARA对供应链的长期管理和承接能力,也能够为美妆所用。
“ZARA做美妆的背后,其实是全球平价美妆浪潮的趋势,用价格推动更大的用户渗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型,以平价来做产品也符合ZARA的战略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ZARA做美妆是可以预期的。”吴志刚说。
“快”不起来的美妆
快时尚做美妆,ZARA并不是先例。更早推出美妆产品的包括2010年出彩妆线的Topshop,2015年入局的H&M、2018年9月推出美妆品牌Ohii的Urban Outfitters等,以及ASOS和Boohoo等快时尚电商品牌。
如果放眼10年前,快时尚品牌风光无限,美妆线更像是对SKU的补充,巩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但如今快时尚势微,花成本再投入美妆,无疑有借机“翻盘”的意味。毕竟美妆的毛利更高、对产品设计的节奏没有那么快、库存管理又简单许多……
“美妆相对服装更高频,确实能帮助品牌增加用户人群的渗透。”吴志刚说。
快时尚品牌们的经营情况确实不容乐观,过去一个财年,ZARA关停了中国内地市场38家门店,相当于其2019年门店总数的21%。母公司Inditex集团层面,期内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关店数则达到了233家,相当于其2019年门店数的40%。
2021年1月,Inditex还宣布今年年中之前,ZARA的姊妹品牌PULL&BEAR、Bershka和Stradivarius将全部撤出中国的线下市场,这意味着又是几十个门店要没了。
渠道的收缩意味着营收的减少,Inditex集团2020年销售额下降25%至204亿欧元,净利润对比2019财年的36亿欧元下降近七成。但想靠美妆实现救赎,并不容易。有数据显示,ZARA的香水线尽管相对成熟,但只为营收贡献了仅2%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快时尚的“快节奏”在美妆行业并不适用。在吴志刚看来,跨品类经营其实考验很大,对品类之间的特质和差异化缺乏足够了解,仅仅利用流量会实现短期收益,但长期来看很难有价值。
实际上,这背后是美妆行业已经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小单快反”。服装行业的快,来自于品牌自身的设计能力和供应链把控能力,而美妆行业的速度,其实是来自于工厂、品牌的各司其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会更有效率。
一位化妆品行业内人士为「电商在线」分享了现在美妆新锐品牌的快时尚模式:诸如Kylie Cosmetics、Colourpop这样的网红品牌,是在前端做好营销和引流,后端则是由成熟的代工厂基于自身技术为其提供研发,现在一款美妆产品可以从原先数月的研发周期,缩短到一周。
从这样的模式来看,美妆品牌的差异化更在于前端的营销能力,而诸如ZARA等快时尚品牌,却并不是典型的讲故事品牌。
并且快时尚一直身陷“质量差”、“不环保”的诟病,这种形象对于美妆来说负面影响更大。就像一个拎着Chanel、LV包包的时髦少女可以身穿ZARA的t恤与牛仔裤,但她很难把ZARA的美妆涂在脸上。
ZARA真正的对手是谁
“快”和“时尚”曾是ZARA击败对手的秘钥,而现在的超越者们显然已经熟练掌握它的精髓,并做得比它更好。普通的一个淘宝卖家,每个月就上新20-30款,但加起来的数字总和远超ZARA,还反向“驯化”出工厂“小单快反”的能力。
来自中国的跨境电商SHEIN,背后的数百家中国工厂随时待命,将打样到生产的流程压缩到7天。1个月的上新数量,就抵得上ZARA全年的上新数。一件运动衫4美元左右,价格仅ZARA的一半。
ZARA进军美妆,可以算是一种自救动作,但更是被全球平价美妆的风潮裹挟着进来的,因为平价美妆品牌成了DTC(直连消费者)的典型代表,想要让品牌迎合年轻人,直接与年轻人对话,美妆是最佳切入口。
不论国内国外,近几年美妆新品牌的势头都很强。在国外,不仅是卡戴珊的KKW Beauty,蕾哈娜的Fenty Beauty,还有 Anastasia Beverly Hills、Huda Beauty和Glossier等热门品牌,均凭借社交媒体友好型营销获得了极高的估值。而这些品牌的共同点,都是其品牌背后的“红人创始人”。
上述业内人士讲到,海外美妆新品牌和国内新品牌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更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和名人效应,她们大多是美妆博主转型,自带个人IP影响力。
而国内新品牌,诸如花西子、橘朵等,更善于利用渠道做内容营销,通过大量小红书笔记、短视频内容,来实现广告效应。相比之下,国内新品牌并会完全侧重在某个大V身上,而是更在意传播的广度。比如橘朵在B站的UP主投放策略,是20%投放10W~100W这样的大UP主,80%会选择粉丝数在0~10W的中小UP主。
两种不同的品牌策略,其实带来的是不同的消费人群。
“海外的网红品牌在国内的消费者依然是小众圈子,会非常关注欧美的流行趋势,追逐小众和独特,关注更个性化的消费,人群也以一线城市居多。”上述业内人士说。
反观国内新锐品牌,是用来自“草根”的口碑营销,从而面向更大众化的群体,无论是受众人群还是产品定位,其实是有差异的。
“ZARA的竞品应该是以完美日记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在吴志刚看来,诸如Fenty Beauty等海外品牌是有很强的品牌心智的,ZARA其实与完美日记类似,在渠道方面占优势,并且是“一盘货”的概念,更多还是定位大众化、性价比消费。
但ZARA却很难吃到完美日记们的红利,因为除了在内容营销上做投入之外,国货美妆更了解国内年轻消费者的偏好,会通过打造爆品的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并且通过淘宝群、客服个人号和微信群等方式进行私域运营,与用户保持深度互动的同时反复触达,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在时尚圈占据一席之地的ZARA,在美妆领域还是初学者,卖美妆确实是一步重要的转型,但能发挥的价值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