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从“科研无人区”到“量产无人区”,齐碳科技再获一笔7亿元融资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3133字)

2022-12-23 首发 从“科研无人区”到“量产无人区”,齐碳科技再获一笔7亿元融资

来源:齐碳科技
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主战场,俨然已从技术研发转移到商业化。

来源:AI星球;文/孙媛

国内一级市场上,生命科学领域又再现大额融资。

据悉,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碳科技”)宣布完成7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美团领投,华盖资本管理的首都大健康基金、博远资本持续追加投资。

过去,基因测序仪因其技术壁垒高、开发难度大,一直被海外企业垄断,这批海外企业在全球基因产业链享有极高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也让基因测序行业长期面临上游技术“卡脖子”的隐忧。

近年来,这一局面正逐步被国产企业打破,齐碳科技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我国首家自主研发出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并率先开启商业化的企业,齐碳科技自成立以来就备受资本关注,不仅成立6年完成6轮融资,而且融资规模也屡创新高,总额已达近13亿元。

资本助力下,6岁的齐碳在纳米孔测序仪这个赛道上正在实现弯道超车。

三个博士,“跨界”进军基因测序

之所以创办齐碳,其实跟齐碳科技创始人白净卫的求学史及丰富的跨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材料系博士期间,白净卫因为其做过的名为Graphene Nanomesh(石墨烯纳米网络)的机件的结构,被IBM TJ Watson Research Center (IBM 沃森实验室)邀请做博士后,从事纳米材料孔道制程研究,而这也让白净卫的研究领域从微纳电子材料逐渐转向半导体微加工和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成为了少数全面掌握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的专家之一。

彼时,白净卫注意到国内基因测序上游被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且上游是研发难度最高、行业话语权最大,商业化前景非常广阔,而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二代测序有其明显短板,四代测序技术具有长读长、实时快速测序、小巧便携等特点,可以很好补齐二代测序短板。

看到国内测序行业多集中在中、下游,上游仪器非常依赖进口,白净卫不禁思考是不是可以做出国人自己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

机缘之下,白净卫结识了痴迷测序技术、专注生信分析及应用的谢丹。就这样,在一个海边小城的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掌握着纳米孔单分子、长读长测序技术、正在准备回国的白净卫和谢丹在喝了两杯咖啡后,便敲定了合作的计划。随后,深谙项目管理与自动化的电路专家胡庚也加入其中。

白净卫深知,作为多个高精尖学科交叉的技术,跨界经历对于涉及到生物芯片、蛋白生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的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来说,帮助很大,而三个创始人的跨界经历可以覆盖更广的面,也能解决更多问题。从技术研发和量产上看,都需要交叉学科融合。

“如果我们仅仅是懂一个领域,那对于后期的研发,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在看到纳米孔测序仪在国内的市场前景后,三人可谓一拍即合。2016年,这个在能力圈上高度互补的创始团队带着年轻的齐碳科技进军基因测序。

做行业的开拓者,穿越“科研”和“量产”的无人区

当然,攻克技术难题一直是研发企业的最大困难,齐碳也不例外。

白净卫坦言,创业初期,纳米孔测序技术在国内还闻者寥寥,面临人才匮乏、场地受限等客观原因,犹如踏入了科学的无人区,前路并无经验可循,甚至在当时还很少有人相信齐碳能把它做出来。以至于前期的一些融资,都是三个创始人去找自己的朋友、找政府,来帮助公司度过艰难的时刻。

“一开始,就我们初创团队几个人苦干,在租来的光刻间里造出第一版流体芯片;在饼干盒子里调试出第一版信号放大电路;经过上百次失败的尝试后,终于获得第一条测序信号。”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一年后,齐碳科技16通道的原理样机面世,一个高精尖仪器被放在饼干盒里隔绝信号影响,跑通了原理。四年后,这个放在饼干盒里成功研发的设备,历经无数次迭代更新,被成功推向商用,打破了国外新一代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垄断。

在齐碳科技前五年,白净卫坦言,齐碳就埋头就做一件事,把商业化产品研发出来,穿越纳米孔基因测序“科研无人区”,因为这个事情国内还没人做过。

在过去三年间,齐碳科技已陆续发布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9604,国内首款商业化机型QNome-3841以及测序仪新品QNome-3841hex。随着商业化产品QNome-3841及QNome-3841hex两款测序仪面世,六岁的齐碳科技开启了商业化阶段。

在白净卫看来,当下国产基因测序行业竞争已日益激烈,上游赛道竞品持续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场需求在变大,基因测序上游环节的重要价值被不断发现,同时也意味着政策、资源在向行业倾斜。

而这也就代表基因测序上游竞争格局已发生变化,此前的竞争局限于研发与技术,但伴随以齐碳科技为代表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企业率先开启产业化,商业化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如何促进科技研发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解决真实需求,才是竞争的关键。

因此,白净卫深知唯有继续发挥产业化先发优势,紧贴市场需求,加速产品迭代,持续加码商业化,才能让基因测序上游能够真正不再受制于人。

而要努力商业化,还要解决产业化、量产难题。白净卫表示,一台基因测序仪的量产,需要解决的难题,不光是如何将高精尖的零部件生产制造出来,还要将所有零部件集成为一台可稳定运行、高度可重复、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密仪器,齐碳可谓是在穿越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商业化的“量产无人区”。

要做到这一点,人才是核心。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研发与量产,横跨蛋白工程、流体芯片、电子电路、算法等多个细分学科,国内几乎没有具备产业化经验的人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齐碳科技聚集多学科人才自主培养,在研发和量产测试的实践中不断融合,最终打造出一支有产业化能力与经验的团队。目前齐碳科技员工270余人,75%以上为技术研发人员,超过半数员工拥有硕博学历。

除了人才储备外,齐碳科技还总投资近2亿元,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已建成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可年产测序仪2000台,配套检测试剂、芯片100万套。

据了解,齐碳科技的基因测序产品在各个领域发挥长读长、实时快速、小巧便携等优势,正在多个应用场景投入使用,目前已有上百家机构用户使用齐碳QNome测序平台,涵盖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疾控中心等,应用领域包括病原体研究、动物疫病防治、分子育种、司法刑侦、公共卫生防疫等。

白净卫表示,伴随着商业化,齐碳科技产品迭新节奏密集,也不断催生新的市场应用场景落地,与客户的良好沟通让产品研发更具有市场洞察,研发的飞速进展又进一步通过仪器性能提升来加强与客户的紧密协作,技术与商业化双轮驱动下的飞轮效应已经展现。

6年6轮融资,知名资方陆续押注

伴随基因测序技术创新发展与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基因测序已经成为支撑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基石。

基因测序技术更是经历多次迭代,新一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具有读长长、实时测序、测序流程便捷、轻巧便携等特点,应用前景广泛,被认为是最有望实现测序界黄金标准的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测序技术。

而在新一代基因测序领域,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及市场化推进阶段性突破,将从行业上游实现基因测序技术国产化弯道超车的企业,自然备受资本关注。

这其中,已实现95%以上的供应链国产化的齐碳科技成为了资本的香饽饽,成立6年间融资6轮,股东阵容十分强大。

一路走来,白净卫坦言,每一轮融资对于齐碳来说都至关重要。

“如果把齐碳科技比作一株小苗,那么它的成长是需要大量从外界吸收养分,资方给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 ‘朋友圈’,会给我们介绍一些供应商伙伴或者中下游客户等,此外还有认知,在企业的管理、风险规避等方面提供策略。”

而今年开始的商业化,更是基于鼎晖、高瓴联合领投的超4亿元的B轮融资,为产品迭代及商业化战略启航提供了充足弹药,推动了齐碳迈开商业化的第一步。

白净卫表示,有了资金,就可以吸纳优秀的市场人才,在全国范围内撒网布局完成对市场的覆盖等,从而帮助齐碳取得不错的商业化成绩,也推动了在资本寒冬下的C轮融资。

“其实每一轮融资,资本投资的点都不一样。B轮融资时,他们看重的是齐碳科技的研发能力,五年时间把最新最先进的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研发出来。而到了C轮,他们更看重产业化、商业化能力。”

白净卫认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我国纳米孔基因测序行业上游已初具竞争格局:绝大多数企业还没跑通技术,个别企业进入商业化机型研发阶段。可以说,基因测序行业发展的主战场,已经从技术研发转移到商业化,此轮领投的美团亦是看重齐碳科技在国产纳米孔测序平台中的商业化进程领先位置。

据悉,此次融资也将用于关键产品研发、商业化人才补充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助力齐碳持续完善产品矩阵,加速推出中、高通量测序平台;同时拓展更多元的应用场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扩大商业化版图。

“从基因测序上游竞争将从技术研发转移到产业化能力上来看,技术只有经历了市场的洗礼,才能创造真正的现实生产力。”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