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抽屉协议保护少数人私利,却伤害多数中小股东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3165字)

2021-03-26 抽屉协议保护少数人私利,却伤害多数中小股东

因抽屉协议被默认而终,那么其程序正义就无从体现,结果正义也不复存在。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一点财经,作者:袁山。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一纸公告,让业界关注两年之久的华有资本与冉盛盛远纷争再掀波澜。

中润资源发布《中润资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相关诉讼的公告》,披露华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诉宁波冉盛盛远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宁波冉盛盛瑞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郭昌玮合同纠纷一案的判决结果。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决,冉盛盛远需要对华有资本履行给付金钱义务。

判决虽然落地,但而围绕此事件的争议仍在持续。其中牵扯到的涉及此案数方企业及自然人的“抽屉协议”,更是因被法院采信并作为判决依据,而受到来自各方的热议。

抽屉协议即上市公司未予及时披露或故意对第三方隐瞒的协议,主要是为了调和签订协议双方的利益诉求,同时规避外部监管所带来的某些成本与麻烦,其性质有点类似于影视圈的阴阳协议。

在华有资本与冉盛盛远的纷争中,导火索正是来自于其抽屉协议。2018年2月,宁波冉盛盛远公司在宁波冉盛盛瑞及郭昌玮的担保之下,与中润资源原股东郑强签订了一份《确认协议书》。

此份协议中,双方约定了由冉盛盛远来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承接郑强所持有的全部中润资本股票,且在股票交易价格未能达到郑强预期时,由冉盛盛远来为郑强补足差价。在交易之后的2019年,冉盛盛远、冉盛盛瑞、郭昌玮被华有资本告上法庭。理由是,冉盛盛远未能如实履行《确认协议书》中条款内容。

就此,随着双方激辩与案件审理,这个关键性议题也就必然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该抽屉协议是否正当合理?其内容是否会对当事一方权造成不公?其判决又会给中润资源的发展及投资者带来怎样的影响?抽屉协议究竟是应该被法律“保护”还是取缔?

四大争议

华有资本与冉盛盛远纷争事件所带来的多重争议毋庸置疑。在签订“抽屉协议”时,冉盛盛远已经持有中润资源的25%股份,是第一大股东。而郑强仅持有7%左右股份,所以协议的签订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有郑强挖坑引冉盛入局的嫌疑?面对不符合常理的事件本身,是否要有更深入的因果链条彻查,而不能就事件结果来做判定。

其二,协议的内容是否合理、合规?是否存在被迫签署的情况?事实上,根据媒体调查,股市此类上市公司被迫签订抽屉协议的事件不在少数。

2015年及2016年并购重组及再融资市场十分火热,当时上市公司大股东签署保底协议的情形就十分常见。原因就在于,部分上市公司因发展需要,急切需要定增,而被迫接受苛刻协议。甚至有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完成协议,而找到二级市场投资机构拉升股价。抽屉协议成为股市炒作投机的催化剂。

其三,冉盛盛远引入的战略投资人是国有企业,当时买入价与如今上市公司股价偏差很大,按照当时签订的价格履行差价补足, 是否公平合理?当价差悬殊时,如果按照当初的“桌底协议”履行,意味着一方获得收益的同时,是冉盛盛远以及国有资产的重大损失。这笔“大账”显然不能被忽略。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中润资源的问题,证监会还在调查取证阶段,山东高院已经做出终审判决,这是否会存在监管不一致、不同步等问题?

从股市治理的常规路径来看,疑点重重的冉盛-中润事件应进一步等待证监会调查结果,方能称得上完整、公正的监管流程及结果。同时,监管的一致性、协调性,也将对未来依法治市产生影响,将影响到上市公司、广大投资者对于股市相关监管体系的预期。

面对如此多的争议,已不能仅仅将冉盛-中润事件视为简单个案,更要从中审视抽屉协议因自身的不规范、不公开所带来的重重弊端。

如果法律对其种种非正当性予以忽略,仅仅从纸面协议出发而予以认可,恐怕就会产生严重的悖论:本意是尊重协议,却对更本质的股市契约精神—信息公开透明形成了不可逆的破坏。

越是按照这一方式来推进此事件的结束,反而会给股市生态、投资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带来更多长久难消的制度性隐患。

抽屉协议损伤的是整个资本市场

不可否认的是,抽屉协议是股市的潜规则现象,如今更有升级为“明规则”之嫌,然而,抽屉协议对资本市场生态良性建设具有结构性风险。

信息透明是股市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石,资本市场公正、公平、公开的“三公”口号本应成为各方共识,但遗憾的是各类问题却层出不穷。股市大量上市公司内部纠纷、以及股价的暴涨暴跌,投资者用脚投票远离某些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抽屉协议所带来的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而产生。

抽屉协议是对信息透明原则的严重背离,没有尽到关键信息全公开的义务,也就成为股市不诚信风气的推手。一旦出现纠纷事情败露,最受伤的还是这些被刻意隐瞒的投资者们。

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来自于公开信息,而抽屉协议的存在显然给公司的实际价值评估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误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断。

抽屉协议往往只反映了内部少数股东的利益诉求,而对中小股民权益则是虚置。抽屉协议所涉及的过高业绩承诺、转让差价补偿标准等,一方面容易造成对公司现有价值及未来发展价值的“高估”,造成其价值泡沫化,另一方面让上市公司过度承压,容易出现后续发展动作变形乃至决策偏差,一旦业绩因此出现亏损,中小股民也就被殃及无辜,为此买单。

而一旦发生纠纷,当事双方就抽屉协议的零和博弈,对上市公司本身发展必然带来剧烈震荡、波及业绩、资金、股价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对冉盛-中润事件抽屉协议所指向的信披违法不予以彻查,那么接下来,冉盛盛远一旦对华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履行给付金钱义务,有可能会引发大量诉讼。

毕竟,中润资源的投资者完全可以据此对当初的信披“造假”起诉,也有理由要求对该抽屉协议不予承认。

对抽屉协议的变相纵容,将成为广大中润资源投资者不能承受之重,也是所有关注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有识之士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或可以说,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官司,当事方中润资源、冉盛盛远“输”的不仅是钱,更是因抽屉协议被强制履行而对其公司治理机制的严重破坏,而股市合规性管理也因此面临挑战,造成市场信用的透支。

“依法治市”容不下潜规则

抽屉协议长期以来广受争议,更为股市法治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所不容。

2020年中国股市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新证券法实施。在这部被称为改革幅度有史以来最大的新法中,设专章规定信息披露制度,系统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包括扩大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范围;完善信息披露的内容;强调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规范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自愿披露行为等。

这指向上市公司在信披上应当承担更多的底线责任,做好关键信息的公开、透明。

不仅是证监会推动的新法落地,与此同时,在最高法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中,对上市公司违规担保现象,《纪要》肯定了上市公司公告及决策程序的必要性。

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大股东或董事长等关键少数在未履行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策程序、未公告的情况下,私自以上市公司名义进行的对外担保将不受法律保护。由此也可以看出,抽屉协议的合法性已经从法律层面被否定,依法应认定为无效。

根据资料显示,在华有和冉盛的案例中,华有公司作为债权人,并没有尽到核实担保合同是否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决议的义务。而通过查证得知,冉盛盛瑞在协议中实行担保时并未让全体合伙人知晓并同意为冉盛盛远的债务提供担保。

显然,根据新证券法以及最高法的权威法律解释,相关抽屉协议从法理上就已经宣告失效。

抽屉协议作为历史产物,理应随股市发展而被清退。中国资本市场实施的穿透式监管正在发挥其监管之威,从定增市场到私募合格投资者的备案;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到高杠杆收购行为,穿透式监管无处不在。

未来,几个股东之间私下交易形成的抽屉协议,必将被监管层的穿透式监管所过滤。

结语

让抽屉协议尽快彻底退场,是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也是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及运行的必要之举,更代表着中国股市正本清源、以上市公司信息及管理的公开透明促长久发展的方向所在。

以此观照冉盛-中润事件,监管部门、投资者或可将其作为制度改革的又一典型样本,就其中诸多争议之处以及背后抽屉协议的合法性,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并寻求形成更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合规发展的法治共识,给出更符合股市发展规律的监管结果。

这不仅关系到中润资源的大部分投资者合法权益,更指向中国数亿股民与股市共存荣、共发展的大计。

法律界有一句人所共知的格言:“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这其实就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辩证认知。

如果一起事关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并涉及包括企业、中小投资者、股市监管体系各方根本利益的事件,因非正当的抽屉协议而起,因抽屉协议被默认而终,那么其程序正义就无从体现,结果正义也不复存在。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