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云掌财经APP。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牛年开市,市场眼中的电商白马股——南极电商却陷入了漩涡中,遭“造假”利空传闻,股价接连跌停。
1月4日,新年第一个交易日,南极电商开盘后随即闪崩跌停,次日开盘又直奔跌停。1月6日,南极电商继续下挫6.49%,振幅达13.35,换手率13.06%,成交额超过27亿元。
截至1月8日收盘,南极电商报收10.16元/股,短短5个交易日,市值蒸发了86.4亿元。
自2020年7月13日的股价高点起,南极电商已经开始了一路震荡下跌的走势,半年来股价已遭腰斩,跌幅超56%,市值蒸发已超300亿。
1造假疑云再现
其实,在本次暴跌之前,南极电商的股价从2013年到2020年年中最高点的七年间,涨幅已高达19倍。特别是2020年年初,公司股价走势更是陡增,半年暴涨超100%。
因此,近日的股价闪崩也让3.5万股民大跌眼镜,市场上此前流传的对公司财务造假质疑也再度发酵。
早在2019年5月,兴业证券曾经发布了一份体外循环造假的案例识别,其中提到体外循环公司常见的特点包括:净利率超高、无明显竞争对手、资产非常轻、高增速、高市盈率。
而后,举例XX电商包括了以下疑点:净利率非常高而无明显壁垒;无明显的竞争对手;非常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财务数据质量差,应收账款;经营规模翻倍增长,员工数量反而下降;供应商和客户高度重叠。
综合来看,其具体举例的数据显示与南极人的财务数据高度重合。如: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高度重叠的名单,实际控制人无其他体外业务却频繁进行的股权质押以及增值税金额出现问题等。
但文章发布后,并未引发市场和公司股价的较大波动。
2020年年中,在公司股价一路暴涨之时,格隆汇率先发表了对其财务舞弊的分析文章《公开质疑南极电商涉嫌财务舞弊》,再度引爆市场上对南极人财务造假的猜测质疑。
文章发布不久,即受到市场及监管层的广泛关注,深交所也在6月中旬对南极电商发了问询函。而公司在收到问询函后的不到一个月,股价便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跌跌不休”。
如今,公司股价的再度闪崩更是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已经对公司财务造假的强烈质疑。
2推出“史上最大”回购计划
面对质疑频现和股价重挫,上市公司终于坐不住了。
1月5日,南极电商董事长张玉祥参加了券商电话会,出面释疑。张玉祥表示,“我们准备了一个回购计划,金额不小,可能是公司史上最大金额的回购,大家安心,很快会予以公告。”张玉祥还表示,这是对公司造假质疑的回击,公司账面上有足够的现金流,公司分红也会继续进行,“今天我刚看了一下,我们账上的净现金流已经超过了30亿元。”
董事长话音刚落,公司就迅速行动。就在1月5日晚间,南极电商发布公告,拟以5亿元-7亿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不超过15元/股。回购股份的实施期限为自董事会审议通过回购股份方案之日起不超过6个月。
公司表示,此次回购是为了为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的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回购股份用于后续实施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
此外,公司还在异动公告表示,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公司经营情况及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
3“万物皆可南极人”
南极电商的前身“南极人”品牌创立于1998年,2008年提出“品牌授权”商业模式,通过关闭自营工厂,签约并授权供应商合作工厂生产“南极人”品牌的产品,整合过剩的供应链,同时签约合作经销商,授权其销售“南极人”品牌产品,市场给南极电商商业模式的一个形象比喻是“卖吊牌”,被称为A股的“吊牌之王”,也被戏称“万物皆可南极人”。
2010年12月28日,南极人推出“NGTT”共同体商业模式,致力于建立电商生态综合服务体系。2015年借壳江苏新民科技上市。
南极电商经营业务包括品牌授权服务、电商生态综合服务平台服务、柔性供应链园区服务、专业增值服务及货品销售业务等。截至2019年末,公司合作供应商总数为1113家,合作经销商总数为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
据南极电商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当年营业收入39.1亿元,同比增长16.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36.06%。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收入近12.4亿元,同比增长31.76%,毛利率达93.36%。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收入近6500万元,同比增长1.68%。品牌授权相关营收合计约为13亿元,因而被业内称为靠“卖商标”一年收入13亿。
而南极电商1月4日还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与拼多多平台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明年将会在拼多多渠道继续推行爆款战略,持续开拓店铺数量及产品品类,同时将对现有品牌进行持续的品牌投入与升级,预计未来两到三年拼多多渠道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南极电商2020年三季报披露,实现营业收114586.48万元,同比增长13.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21.37万元,同比增长34.90%。公司主营的品牌授权及综合服务业务收入合计为30321.57万元,同比增长30.42%;其中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收入为28236.73万元,同比增长30.39%;经销商品牌授权业务收入2084.838万元,同比增长30.77%。
至于究竟为何杀跌呢?相信随着公司连续跌停,估计很快就会有异动公告披露,市场或可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