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个人六个码,健康码为什么这么难统一?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292字)

2020-03-12 一个人六个码,健康码为什么这么难统一?

各地健康码尚不能互通互认。

猎云注:疫情之下,不少城市用健康码来决定一个人能否返工返学。而如今,健康码的实用性也在推行过程中被质疑。文章来源:界面新闻,编辑:陆柯言、佘晓晨,编辑:文姝琪。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健康码上的红黄绿三种颜色,成为了一个人能否返学返工的决定性因素。

从2月初开始,腾讯和阿里先后在深圳、杭州等地推出健康码相关服务。居民在申报身份证、住址、健康状况、接触史、旅居史等信息后,会得到一个有颜色的健康码。

健康码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方面,它是公民出入公共场所的凭证,也是大多身份接受复工复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企业、小区等根据健康码的颜色分类处置不同人员,进行精准的管控。

每个城市的健康码都有一套判定规则。以杭州为例,在系统分析完个人信息后,会得到一种颜色码。其中,绿码可以在市内通行,红码和黄码分别要实施14天和7天的集中或居家隔离,在此期间连续申报健康打卡正常后,才能转为绿码。

根据各方披露的数据,腾讯防疫健康码累计亮码16亿人次,覆盖20省300市,阿里云支持的健康码也已落地24省、逾200个城市。随着健康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它和每个人的生活联系也愈加紧密。

在健康码诞生之前,各地搜集数据主要靠各单位填报,程序较为繁琐;而社区人员出行则靠纸质通行证,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健康码推出的目的是提高复工复产的效率,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搜集的便捷性。

但同时,健康码的实用性也在推行过程中被质疑。在微博上,关于健康码“误判”、“太多太乱”、“执行不到位”、“信息不真实”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健康码走红了,背后也有不少隐忧。

健康码是对城市数字化管理能力的一场试炼。

码怎么变红了?

微博上几乎每天都有人反映自己的健康码颜色异常。

杭州市民徐女士正是其中一员。她的防疫信息码发现,健康码判红的原因是“中国移动接口判定”。因为她的漫游信息显示,她在湖南吉首老家期间,也曾到访过湖北恩施。运营商客服向她解释,吉首与恩施相邻,她接收到了恩施的信号,才导致了这样的判定结果。

在向运营商申诉后,徐女士的错误定位得到了更改,但在更改4天后,健康码的颜色一直没有改变,因此自己仍在隔离状态。她曾尝试通过市长热线和支付宝客服来反映问题,但都没有得到解决。

被查出红码后,徐女士被接入杭州一家酒店隔离14天,目前仍在隔离当中。她本人是一家服装店的店主,被隔离导致她无法开张,同时还要承担房租损失。

徐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健康码变红”这一微博话题下,有不少市民反映自己的健康码无故变红,导致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

来自天津的一名网友声称,自己一直处于居家状态,但健康码却变红了,原因就是运营商定位发生了错误。另一位网友则表示,自己从浙江温州(重点疫区)返杭已经21天,此前一直显示绿码,但有一天突然转红,他被强制隔离,至今不知道原因,而同行的家人却显示绿码。

各地对红黄绿码的判定标准不同。就杭州而言,判定标准主要与三个维度有关:一是空间维度,某人所在地区的疫情风险程度;二是时间维度,某人去过疫区的次数和时间长短;三是人际关系维度,某人密切接触人员的状态等。这些指标量化打分,最终形成三色码。

跟据杭州政府披露的数据,杭州健康码上线四天后,有近3万人申请健康码复核。官方建议,如果确定自身不存在异常行为的,建议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健康码的颜色可能会进行更新。

徐女士目前仍在等待健康码变绿。她对界面新闻表示:“我很赞同社区隔离高风险人群的措施,这也是为市民的安全考虑。但将健康码的颜色作为判断风险的唯一标准,我认为是不妥的,我们因为误判而受到的损失只能自己承担。”

中软国际在本次疫情中参与了城市健康码系统搭建工作,其数据业务线总裁贾丕星对界面新闻表示,健康码是按照当地政府针对防疫重点监控人员规则定义,如识别:曾搭乘的航班、动车;家庭或者居住的小区出现了确诊或疑似病例等,按照大数据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的。

“只要数据客观,判定逻辑正确,系统执行是客观的,如果出现误判,主要是原始数据准确性的问题。就比如江西靠近湖北省界人员,可能从运营商轨迹角度,由于基站漫游问题误判为湖北,这种问题可以通过主动申报进行更改”,贾丕星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政府应及时出台健康码统一的管理细则和配套制度,不仅要提示人们做好何种隔离措施,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健康码“变红”,提高数据匹配的精准性,降低“误伤率”,不要让健康码变成摸不透的黑箱。

一个人,六个码

更多没有被误判的健康码使用者,则被不同地区、不同平台、不同名义的健康码难住了。

2月23日,武汉在全市推行“健康码”实名认证管理。此后,武汉市民唐玉琳先后按照社区要求申领了微信湖北健康码、支付宝武汉健康码、全国防疫信息健康码以及社区电子通行证四个不同的“电子凭证”。

不同的健康码分别起到什么作用?根据武汉市卫健委的官方解释,这些健康码最大的不同在于适用范围——武汉健康码是武汉市民日常出行的通行证,湖北健康码则适用于省内返岗人员,在全省可实现互通互认。而社区电子通行证主要用于武汉小区出入管理。

唐玉琳告诉界面新闻,即便是已经申领了武汉健康码,也要另外再申领社区电子通行证才能进小区。除此之外,她为了能够在武汉解封后返回广州上班,还注册了广东省的“粤康码”和广州市的“穗康码”,每天要在不同的软件上分别打卡。

“每天到处打卡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武汉人都松懈了,不量体温也直接上报健康”,唐玉琳说,“要打卡的码太多,有时候也会漏打卡,不知道哪个码对自己是有用的。”

出于对出行、复工等不同的需要,一位市民要申领五、六个健康码,这并不是湖北和武汉独有的现象。仅江苏一个省,就有南京“宁归来”、苏州“苏城码”、无锡“锡康码”等十几个不同的健康码。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健康码尚不能互通互认。

对此,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司长杨文庄曾公开回应称,各地健康码尚不能互认主要有三个原因:不同省份的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和防控要求不同;各地健康码生成的标准不一;健康码只能证明受检者当时的状况,此后的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据此判断。

比如,陕西的规定是,近14天内和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要判红码,但黑龙江则要求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统一判红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曾公开表示:“要想让健康码发挥作用,就必须扩大其数据来源......实现对个人疾病情况的精准画像。而这迫切要求打破数据分割,一方面推动数据在政府内部的跨部门、跨地域共享,另一方面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利用社会力量发掘数据多维度价值。”

一个好消息是,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已经宣布将推进区域内健康码互认,浙江与河南、山东与贵州等各省之间也开始建立健康码互认合作关系。此外,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在2月29日推出了全国范围的“防疫健康信息码”,将逐步推动全国健康码互通。

隐私安全值得关注

在贾丕星看来,健康码对于城市本次疫情应急核心价值有两个,一方面帮助解决个人对自己的接触史等信息掌握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个人主观不愿意真实披露自己的信息,通过健康码转变为客观判定,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便利。

但同时,健康码之中包含了太多个人信息,如何保证这些信息不被滥用,也是公众关心的问题。

大多城市的健康码除了个人申报的信息外,还会根据外部接入的数据综合评判,包括火车、航班信息、运营商方面提供的行踪轨迹等,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健康码主要搭载在支付宝、微信这样的平台上,有声音质疑,这些公民隐私数据会被互联网巨头利用。

近日还有传言称,除了必要的检查程序,不能轻易将码示于他人,会因此泄露个人隐私。由于此前有持码者将健康码发至朋友圈等公开场合,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忧。

贾丕星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他表示,健康码在加大政务为主体的数据集中、交换共享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信息安全风险防范的难度,但政府构建的政务数据体系安全防范体系是比较有效的,仍然需要持续性增强,而互联网平台健康码服务流转的只是沉淀的之后判定结果,不带来个人原始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

对于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作为平台方支付宝中也在健康码常见问题解答中提到,平台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居民所填报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数据不泄露。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也在近日表示,作为监管部门,在数据分析使用的过程中,依据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关措施,切实加强监管,防范数据的泄露、数据的滥用等违规行为。

贾丕星分析称,在健康码的推行过程中,互联网公司的角色一方面是“码“的服务中介平台,同时也是部分有效判定数据的提供者,而大量的基础判定数据还是是政务、公共事业和交通信息。

而些数据的融合,则为疫情中的城市管理提供了帮助。贾丕星表示,健康码充分体现了政府静态数据,政府以及社会的动态数据的充分融合,基于“健康码“场景化数据服务产品的理念,是政务大数据服务未来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