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6月15日报道 (文/田小雪)
美国时间6月11日,深陷危机的Uber在洛杉矶召开了一次特别的董事会,会上主要宣布了两项重要决定。
第一,公司CEO Travis Kalanick开始休假。至于在其休假期间,是否会指派临时CEO,以及他何时结束休假回归公司,目前还都没有确切消息;第二,公司商业副总裁Emil Michael正式离职。
连CEO也跑了?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就表示,对于这样一家身价600多亿美元、拥有1.2万名员工的公司来说,要是连CEO都没有,那还怎么发展下去。
Jeffrey Pfeffer是来自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知名教授,之前写过不少有关组织理论的文章。他表示,虽然表面看来,Kalanick是休假了,但事实上他仍然左右着公司在管理层面上的决策过程。之所以唱这么一出,就是想告诉世人,公司目前正在努力改变。但至于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它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果,那就另一说了。
所以说,表面工作还是不能省的。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危机公关专家介绍说:“只要Kalanick仍然是Uber的CEO,那么公司就会一直处于舆论的中心,成为大家批判的对象。现在Kalanick宣布无限期休假恰好能缓解这个问题,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适当减少Uber受到的过度关注和批评。”
按照Kalanick的说法,在他休假期间,公司的事务还将会向他直接汇报。虽然部分职责将会由其他高管分担,但必要时候,他还会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
其实,公司CEO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比如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CEO Oscar Munoz在2015年由于健康原因离职了一段时间,接着在2016年回归。再比如说,商用飞机租赁公司Aircastle CEO Ron Wainshal在今年1月开始休假以便调养身体,最近为了全面康复直接宣布离职。但要注意,在最开始,这两位都是由于健康问题才宣布暂时离开。
纽约领导力开发公司Elevate Partners的继任计划专家Jeff Cohn指出,他从未见过有哪一家公司的CEO,在身体完全健康的状况下突然宣布无期限休假。
Pfeffer补充说道,至于Kalanick不指派临时CEO接任他工作的原因,应该是想要尽可能降低他在回归时遇到权力争夺问题的可能性。但Cohn的看法就完全不同。他认为不管是公司董事会,还是Travis本人都应该指派一位临时CEO来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工作。
尴尬现状导火索
当然,无论外界对于这一消息如何评论,Uber现在没有CEO已经成为事实。
从今年1月的“Delete Uber”活动开始,Uber就陷入了一连串的麻烦之中。当时,新上任的特朗普总统针对七个穆斯林国家颁布禁令,导致纽约市部分出租车司机罢工。但一向特立独行的Uber却宣布继续提供用车服务,随即就遭到大众谴责,甚至有超过20万的用户卸载了Uber的应用程序。
接着2月,Uber前工程师Susan Folwer就发表长文称自己在工作过程中遭到性骚扰。她详细讲述了自己在公司遭受的不礼貌对待,以及她向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举报以后,对方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顿时,那篇文章就在整个科技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丑闻不止、高管离巢
该事件曝出之后,Kalanick便开始试着寻找应对措施,说是会招募一名全新的COO,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的日常运营事务。这还不止,公司在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之后,选出了两位条件合适的女性候选人,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公司面临的形象危机。
然而,这一举措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深陷各种丑闻的同时,公司的高管也接连离职。Amit Singhal原先担任Uber的高级工程副总裁,在今年2月离职。至于离职原因,主要是他没有向Uber交代清楚一年前从谷歌离职的原因。据相关人士透露,一年前,Singhal在谷歌就受到过性骚扰指控,并且被定性为情节恶劣。因此,在了解到这一情况之后,Kalanick就对Singhal下达了辞职命令。
随后3月,公司产品与增长副总裁Ed Baker也宣布离职。据说当时,有人向公司董事会成员Arianna Huffington发送了一封匿名邮件,说是Baker与一名员工有过性接触。当然了,事情具体是什么样,我们并不知道。但考虑到当时公司内部有不少员工都抱怨说Baker的某些行为非常可疑,所以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将其离职与性骚扰联系到一起。
同样是在3月, Uber总裁Jeff Jones也宣布离职。去年8月,Uber从美国知名百货公司塔吉特(Target)挖来了当时担任COO的Jones。在加入Uber之后,Jones主要负责品牌形象建设和推广,通俗地说就是公司的“二把手”。但没想到,在Jones上任的半年之中,Uber接二连三陷入负面新闻报道,因此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工作能力。不过,也有消息指出,他辞职主要是因为对公司的表现实在是太失望了。
当然了,要是真正细数起来,这几个月公司离职的员工不下于20位,既有主动出走的,也有公司开除的。我们只能挑选其中一些介绍,无法逐个列举出来。然而,除了上面三位大家比较熟悉的高管以外,还不得不提一下董事会成员Ryan Graves和CTO Thuan Pham。
目前,由Eric Holder负责的调查已经正式结束。上个月,Ryan Graves和Thuan Pham已经接受了详细审查。至于二人为什么受到审查,原因也很明确。在Fowler任职期间,Graves担任公司的运营总监,手中掌握着不少人力资源。当时的人力资源总监Renee Atwood算是Graves的下属,她认为Graves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领导这个部门。后来,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Atwood就离职了。在新的人力资源总监上任之前,Graves就临时担任了这个职位。在那期间,Fowler多次向上级提出过遭受性骚扰的指控,但都没有受到重视。要说,Graves没有看到这些指控,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应对措施,所以确实属于失责。
到了这个月,Uber高管的离职问题,仍然没有出现任何好转。据《华尔街日报》报道,Uber今年第一季度的亏损额为7.08亿美元。与此同时,公司的CFO Gautam Gupta也宣布离职,准备跳槽到另一家初创企业。2015年,前任CFO Brent Callinicos离开后,Gupta接掌这一职位。很显然,对于目前的Uber来说,Gupta的离开并不是什么好事。按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如果有更多员工出走,那应该也并不稀奇。
内忧外患、水深火热
除了性骚扰、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等负面新闻,以及诸位高管相继离职的惨状,Uber在对外收购方面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今年2月,谷歌母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Waymo一纸诉状将Uber 告上法庭,说是后者窃取了它的商业机密,要求暂停后者的无人驾驶业务。至于起诉原因,那就必须要说到无人驾驶卡车公司Otto。2016年8月,Uber以6.8亿美元的价格将Otto买下,但其创始人Anthony Levandowski曾经就职于谷歌,Waymo认为Levandowski窃取了公司的商业机密。到最后,Uber败诉并且开除了Levandowski。
说白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Uber,现在没有COO,没有CTO,没有CFO,就连CEO也宣布无限期休假。如果说用“岌岌可危”来形容它有些许夸张,那么“处境尴尬”绝对再合适不过了。
正视问题、寻找根源
Uber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Kalanick难辞其咎。没错,他确实是一个创业天才,通过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带领Uber坐上共享打车行业的龙头宝座,成为当下估值最高的非上市公司。但与此同时,他所推崇的狼性企业文化,也是将Uber推向深渊的罪魁祸首。公司从上到下的每一个人都遵循着同一条准则,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取得成功,将公司的高速增长无条件放在第一位,就算在运营过程中信息透明度极度缺乏也坐视不理。
通俗地说,在他们看来,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并不重要。再说得不好听一点,各位高管为了达成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有时还引以为豪。在这样一种高压状态下,自然解压方式也就比较特殊。众所周知,Uber企业文化豪放不羁,男性上司对女性下属动手动脚几乎成为常态。
就在2月份Fowler事件曝出之后,公司早期投资方卡普资本(即Kapor Capital,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两位创始人Mitch Kapor和Freada Kapor还写过一封公开信,谴责了Uber高管在这件事上的错误处理态度,说他们对这种消极甚至是“有毒”的公司文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仅如此,他们也直接在信中批评了Kalanick在性骚扰这件事上的错误处理方式。因为Kalanick所成立的调查小组,居然由公司内部的两位员工和一位投资人组成。试想一下,自己人调查自己人,那还怎么样保证公平和公正呢?所以说,归根到底,就是Uber的企业文化存在太多问题。不仅对员工缺乏应有的尊重,而且多样性和透明度也得不到保证。
尝试变革、力挽狂澜
可以说,以前的Uber骄傲甚至狂放,根本不愿意转变自己的态度,成为一家透明开放的公司。然而时至今日,它的态度已经不得不转变了。毕竟所有的事情都在加速恶化,再不采取补救措施,它只会往更糟糕的方向演变。
就在昨天,由前美司法部长Eric Holder针对此前性骚扰事件主导进行的调查结果已经出来。根据该结果给出的建议,Uber现阶段需要对Kalanick在公司的作用和责任进行全新审视,并且引进其他高管加入董事会,其中包括数位女性高管。从这个角度看,也显示出了公司在处理性别歧视这个问题上的诚意。
另外,根据调查报告中的建议,Uber需要进一步在后续的内部改革当中,保证足够的信息透明度。之前我们也提到Uber在保证公司多样性这个方面做得并不好,所以接下来它需要将改革重点放在这一方面,增加管理人员的多样性,向公司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在员工管理以及员工与公司的沟通方面,最好能够通过各项具体指标,比如说员工满意度,来设立更加完善的管理考核体系,及时、认真地听取员工的建议反馈。
总而言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Uber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对自己进行全新且准确的定位,形成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毕竟共享打车市场现在已经逐渐成熟,Uber在此之前也已经建立起了坚固基础,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未来发展前景还算光明。虽说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它的实力也确实不可小觑。但是,想要继续在这一市场领跑的前提,就是做出及时并且正确的调整。
对于公司来说,现在是非常关键的时期。一着不慎,很有可能就会满盘皆输。因此,身陷困境的Uber能否成功翻身,还得看它这一次的危机处理结果。毕竟摆在它面前的不是单一问题,而是一系列麻烦。如果接下来内部改革成功,那不仅会顺利度过危机,还能让人们重新认识Uber,让它再现往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