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从公职人员到万通总裁,再到投出了亚信集团、易趣网、3721、金融界、创联万网、框架传媒、奇虎360的著名投资人,古稀之年再度出发创办青浦旅游,有着多重身份的王功权先生对投资和创业都有着独具一格的见解。以下是来自于他的分享,本文转自天使茶馆。
1.投资人最好能有创业经验
我一直认为,投资人最好能有创业经验,没有创业经验就进到投资领域,实际上会面对很大的挑战。花拳绣腿的东西你可能学到了,但是真正到用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缺少实操能力,有些关键环节你未必能把控得住。青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趁着热情高涨,天不怕地不怕,至少去做创业的一些尝试。
虽然并不是谁都适合创业,但是去学习、积累一些经验也好,这样你在投资的时候,对行业、产业会比较了解,你跟被投资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不至于说的一些永远正确的套话,但不能落地。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刚刚普及开来,反正都是新东西,大家都从头学,青年可能学得更快一点,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验不足的问题。
大家可能注意到很多青年进入到投资领域,但是其实有更多青年,在投资领域晃了一段时间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就从这个行业出去了。
风险投资本来就是一种边缘性资本,它不是一个社会主流资本,它是有钱的机构为了分享高技术成长创新的成果,拿出一部分资金去进行的一个风险配置,是一个边缘化的事。但在国内,政府一动员,就变成了一种风潮,而且这也确实跟中国经济现在的格局有关,传统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挑战,需要转型,所以大家就都扑到新经济领域来了。但整个社会是不具备消化资本的能力的。
庞大的资本像风一样,一会涌到股市,一会涌到房产,一会涌到创新投资领域,总的来说是不正常的。真正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产业,是非常少的。大部分创业公司不适合风险投资进入,因为风险投资给公司做了高价投资,占的股份很少,按照每年分红是分不回来多少回报的,公司必须上市。但上市是很少企业的事,绝大部分创业公司不具备快速成长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意,它可能是成立的,但是风险投资进入,是不成立、不合适的。这样风险投资进入之后,就会要求企业快速成长,最后就会把企业的成长链条给拉断了。
近年一些没有多少经验的年轻投资人,最后也投中了一些回报丰厚的项目,我认为这和有些领域在中国是新生的有关。它跟过去的传统产业、传统经验关联度不大,它完全是新的东西,而年轻人又对新的东西很敏感,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是深知的,所以他可能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你投资了一个企业,投对了是有可能的,但扶持和帮助企业成长是需要经验的。所以总的来说,还是经验多一点会好。偶尔有一个漂亮的动作,谁都可能,但是你要长期地、专业地、持续地进行投资,那肯定还是要有经验的。
投资,实际上是“投资、管理、退出、变现”四个环节都蛮重要的:第一个就是你投对了;第二个是你能够正确地帮助企业快速成长,就是投资管理;第三个就是把已经成熟的企业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市场,通过合适的投资者的组合IPO了;最后一个就是IPO之后,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卖出。
2.投资人并不是神仙
我做了17年投资人,实际上,做投资非常辛苦,没有生活。每天忙在一线,跟CEO以上的人打交道,全都是人精,不管是谈事还是商务上,每天挑战你最高的智商。回过头来看,我们投资项目就像保姆带小孩儿,等他一敲钟,一上市,我还是个保姆。
后来我就想,我投了这么多企业,商业经验也比较多。做投资,还不如自己开公司来钱快,来钱多。再加上,当时很多新的东西出现,创业大潮正猛烈,我又有一些资源,创业环境、政策和以前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自己这么多年的体会和经验用一下也好。
在创办青普的时候,正好是中国风险投资风口最火热的时期,其中O2O的概念特别猛。我面临一个选择,冲到新领域里还是寻找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模式?我选择了后者。
我觉得风口这件事情从风险投资的角度需要特别谨慎。严格来讲,我觉得只要是所谓风口,往往都是价格很高的时候。风险投资也是一个买卖,买卖就是低买高卖,按理说应该在形势不好、低潮的时候投入,在风口的时候出货,但是很多投资者恰恰走了相反的路,风口的时候往里进,风口过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摔倒在地。
果然,后来整个O2O领域开始出现严重的问题,只有少数真正找到了商业本质的O2O企业快速成长了起来。绝大多数只是简单地想到O2O的基本概念,再往深了就没有搞明白的那些企业基本上都陷入了困境,甚至使一批风险投资机构也随之陷入了困境。
3.创业是件悲催的事
我很清楚,我做的青普旅游没在风口和赛道上,这不是爆炸性成长的路。但理性来说我觉得旅游度假是个比较大的市场,消费升级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猛。传统的旅游度假方式,人山人海、走马观花已经过时了。世俗喧嚣的世界中,年轻人和中产阶级的内心,其实愿意过几天特别想过的生活,哪怕只有几天,青普旅游满足的就是这种需求。
我原本以为创业会省心、省事,但其实是个很艰难的旅程。建立团队、确定模式、建立利益机制、管理体系等等,都有一个过程。
特别是在青普融资的时候,投资人一开始问的还比较客气,然后就越问越犀利,把我问得满头大汗,很尴尬。
我当时在想,原来我坐在投资人的位置上问的那些问题,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傻瓜问题,还有三分之一是谁都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做投资的话,我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把自己该问的都问完了。
创业不易,近日忒忙,看见一块石头都想问愿不愿意加盟合伙。这是我在朋友圈发出的感慨,青普旅游已有10位高级合伙人,真正实行合伙人制。
一方面是不同领域的事务由在这一领域实力较强的人负责,给予相当大自主权;另一方面是,青普旅游最大的股东并非是王功权,而是期权公司,这些期权是要发给中高层团队的。到目前为止没有哪家创业公司最大股东是期权公司。
要怀着膜拜的心情对待创业者,永远向创业者学习。不要觉得自己就像雄鸡一样在高岗上,天天鸣叫,你不叫天就不亮。创业者每天遇到的事情,不知道要比投资者纷繁复杂多少倍。”
并不是因为我创业了,我就为创业者讴歌。一般投资人看到的问题都是比较超前,而真正好的创业公司团队,这个群体看的会更超前。所以,当你用一般性的成见来追求优秀企业的时候,这是件很荒唐的事情。
比如说,创业者已经注意到酒店这个行业在猛烈转化,做的不再是简单的酒店住宿概念,而是文化度假产品运营商。但投资人还是不停地用一般酒店的角度问很多问题,用自己的成见不停地面对,甚至用原来的模式计算它的收益,这其实很可笑。
我们过去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找到好项目、好团队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在创新上的尝试令人眼前一亮,很受启发。这也就是说当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创业一线,对很多模式都特别清楚地时候,其实优秀的创业者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了。
所以,千万不要低估创业者的智慧。他们每天都在起早贪黑的谈论问题,过去投资圈的一些专业知识,现在创业者们都能在互联网上学到,他们的学习速度非常快。创业者对很多风险投资的基本理念都很熟悉,他们能够结合这样的东西再寻找自己创新的东西,这里面凝聚了很多智慧。
过去我常常觉得,一个项目基本上十分钟就能够听懂,甚至觉得在电梯里面就能听懂,但最后发现当你认真面对创业者时,很可能你担心的问题他都考虑过了,或者他比你想得还要更多。所以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向创业者学习是投资者进步的阶梯。
从投资人到创业者已经过去两年多,以前作为投资人,我会告诉创业者,这个事情不可能,放弃吧!当时会觉得创业者很固执。现在我觉得创业就是这样,不管曾经有什么样的经验,它就像过很多的高山大河,再厉害也要翻过去,而不是飞过去,要一步步把脚下的路走完。
4.要关注创业中的模式陷阱
「你是否真的走在一个正确的道路上?」,这是值得创业者反复叩问的问题。
在我二十年的投资、创业经历中,看到过很多创业者纷纷倒下,其中许多都是败在「走上了错误的道路」,我说的「错误道路」是指商业模式的错误,有的时候错的非常可惜。另外,我观察到大约有50%的创业者在商业模式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里,我也想提醒正在创业的朋友们,一定要避免模式陷阱,不要陷入到自己给自己挖的坑里去。
1)举个例子:当初微博火爆时,有两个做微博的创业团队,北京一个,杭州一个,他们都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但当这两个团队分别拿到国际资本1000万美元后却都陷入了困境,因为新浪微博推出了免费的模式。这就好比你是蒸馒头的,你的馒头特别好吃,后来却出现了一个卖水的竞争者,他把馒头免费送给用户,这样你的收费模式就有问题了。这个问题不一定是创业者自己导致的,而是他对未来模式走势估计不足造成的。
2)再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做社区服务方向的创业者,他说想做一个平台,把社区空闲碎片时间整合起来帮用户创收,我严肃地说:「你把这事停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社区业主因为自己的空闲时间没有去处而痛不欲生。你这样做完全是一厢情愿,并没有切中用户的真正痛点和需求。」真正的痛点是每个人都能真切感受到,为了解决它不得不被迫做出一些改变。
模式创新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有人用同样的模式复制做美甲、做理发……这不叫创新,真正的创新是打破一些东西,甚至打破原有产业秩序。如果你不是这样的状态,那就要想想这个模式是否适合对接投资,如果不适合,就要迅速瞄准自己各方面进行整体规划;匹配资本共用方式前行,而不是盲目做资本市场冲刺。
5.要小心公司快速成长的陷阱
1)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带来的风险。创业公司人员超过100人时,管理模式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一个好的创业者通常具有非常好的凝聚力,但这只适用于人少的情况。当公司人员规模达到成百上千的时候,创始人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就要通过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驾驭团队的运行,这对创业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创业者在这方面不训练是很难让公司顺利过渡并发展壮大的。
2)跨地域运营的风险。很多公司在跨地域运营时会发现,总部关键成员到外地拓展的时候,不如地方干得强,因此如何通过总部推动与地方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
3)集团化困境。很多北京创业团队在很小的时候就考虑向全国拓展,于是企业就要向集团化发展。而此时,涉及到股东关系协调、运作,涉及到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法,这就经常容易出现要么地方董事会流于形式,要么集团意志不能恰当变为公司意志,导致集团化效果没有效率。
6.要避免政商关系陷阱
由于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形成得比较晚,企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支援。的确,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因为政府的进入才有今天经济的腾飞,但事情都有正反两面,有时候也会带来一些问题。随着政府反腐力度的加强,许多贪腐官员纷纷下台,而每位下台官员的后面都跟着一批企业倒台。
从商业危险来看,当一个企业产品或服务出现虚假幻想时,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你以为政府下一个令就解决了市场问题,但往往越是政府推动的越是市场需求程度不高的,如果某个行业是市场特别需要的,那么政府不用去推动,它也会形成自己的市场。
所以,企业最终还是要扎根在「用户需不需要」。只要你提供的服务或产品是必须的,那它就会发展很快;只要是绕弯,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变来变去的,那它一定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
7.共享单车模式,“非常非常危险”
共享单车差不多已经成了当下争议最大的一件事。投资人看到,单车的使用量很大,是用户使用频次很高的一个入口,大家就扑上去了。我认为,共享单车的故事还没有完。客观讲,现在的中国投资界,很难找到这样一种应用,能够如此快速地普及,并且频繁使用。
从共享单车的客户端将来会产生衍生出什么样的业务模式,现在谁都说不清楚,我不认为已经投资的这些人就能说得清楚。比如说滴滴,到目前为止,它还是打车本身,在上面还能卖东西吗,不好讲。共享单车也是这样。实际上门槛不高,但资产的耗损量比较大,像有钱的这些公司,“咣当”一下子,几千万辆自行车,几十个亿就扑上去了。
我认为挑战还是挺大的。因为从理论上说,这种公共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包括国内一些城市,是作为公共设施免费用的。那这样的话,会不会对它进行挑战?资本是要砸钱砸到垄断的一个程度,最后把大量用户集中在这个客户端上,然后在里面演化、生长,或者是叠加其他业务,至于叠加什么业务,现有的团队能不能干得了,这个大家还都不知道。
也就是说,现在扑的是一个A,但是这个A是不挣钱的,然后想在A上面生长出来B,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我认为共享单车这个模式是非常危险的,非常非常危险:
首先,它竞争门槛不高,硬靠钱砸;
其次,它地域性很强;
再次,它很容易被模仿——你有七个好处,我可以把七个好处吸收了,再加上一个好处;
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事,规模越大,越难管理。
如此说来,难道投资人是傻子吗?其实各行各业傻子都挺多的,投资人也不是神仙。像我们身在投资界这么多年的人,也有好多失败的案例。你可以把投资界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职业投资人,一类你可以理解成是跟风的,就是在学习的。职业投资人有一个职业压力,就是钱你要投出去,因为LP对基金管理人的要求是快速地、大量地、正确地把钱投出去。快速地、大量地投出去是比较简单的,正确地投出去就很难。
作为职业投资人,你要面对LP,还要募集基金。假如说你是基金管理人,我是LP,然后我说,共享单车这么火,你怎么没投啊?你是很难回答的——万一成功呢?你说你不看好它,但是如果成了的话,你就失去了一个非常大的机会。所以职业投资人从免责的角度出发,当然要投,投了如果失败了的话,大家就都失败了。
之所以大家都扑了上来,也的确是因为目前可投的高成长项目太少了。另外资本之间是互相有关联的,既然它没有别的什么门槛,就是资金门槛,那就豁出去了砸,把竞争对手全砸完,回过头来形成垄断,到时候装什么是什么。
关键问题是,它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理由,就是用户多,一度每个用户都要交押金,所以它收上来大量的押金。这是个非常大的风险:押金你会花掉对不对,但是很多人最后会要求退押金,那你就要再组织资金给。
这是一个彻底烧钱的东西。现在几个大的投资机构正在狠烧,我觉得这是一个不理性的行为。不如等到它把那些业务做出来之后,你最后宁可贵一点去投,没有这么大的风险。也许我年岁大了,我觉得共享单车砸钱的风险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