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从故事到电影,中间有个云莱坞——专访非典型文人吴又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5256字)

2016-05-13 从故事到电影,中间有个云莱坞——专访非典型文人吴又

他说:我是文人,也是商人。

【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5月13日报道(文/严雨程)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个时代可能已经不需要经典了。”

吴又个子不高,但走起路来却显得挺拔,似乎有股力量顺着他的脊梁向上流动。前不久他因阑尾炎做了手术,在经过不到一周的修养后又回到工作中来了。可能有人觉得吴又是个干劲十足又充满硬度的人,但在他开口的瞬间却让人出乎意料的觉得“没有攻击性”:“患病期间积压太多工作,现在全部释放出来,这才有空接受采访,让你久等了,非常不好意思。”

从北京读客图书有限公司到凤凰联动影业再到如今的云莱坞,算起来这是吴又的第三次创业了。读客图书时代,他“是像卖牙膏一样卖书”的出版人,是利用快消品模式将书籍出售的“俗人”;凤凰联动时期,他又是一位制片人,是一个将网剧《心理罪》捧红的“伯乐”;到了云莱坞,他年轻时称自己是个诗人,但如今却更愿意说自己是个“商人”。

如果回头看看他的职业轨迹,不难发现,他走了一条从抽象到具象的道路。人称文学作品是艺术之母,但文学也是一个靠想象去感知的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相对抽象,不那么具体。而电影是可视化的艺术,较之文学作品而言,更加具像和直观。二者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文学为电影提供了再创作的土壤,而电影促进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和可视性,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打开一条文学作品流向影视作品的高速通道,这就是吴又现在做的事情。

经典已死,长阅读是快时代的逆行者

猎云网在前文中一直使用的是“文学作品”这个词语,而非“经典”或者“名著”。这源于吴又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可以不需要‘经典’了,因为‘经典’已经太多了。”

在吴又看来,当下的时代,纯粹的、文学性的、艺术类的创作状况确实不太好。那样的文学作品需要非常缓慢而且深入的阅读,但问题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现代人需要接受的信息实在是太庞大了,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长(深度)阅读了。

“比如说我吧。以前小时候,家里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我可以捧着一本书慢慢读,读一整天也没关系。但是现在呢?谁还去看深度文学?大家都XX的刷起朋友圈来了。大家现在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用产品化的语言来说,以前长阅读的场景没有了,即便有也成为了非常小众的东西。我甚至都怀疑,未来这种只能‘快阅读’和‘短阅读’的习惯会融入到我们的基因里面去。所以经典文学的创作已经不需要了。”

说不清他对长(深度)阅读被时代遗弃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但他依旧对经典的出现抱有期待。

“(我觉得)经典这种东西是上天给你的,是天启,跟其他的一切没有关系。如果不是天才,那就不要埋怨社会(或时代)没有给你写出经典的契机。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牛x的作品,但是历程都是很缓慢的,没有哪个时代可以一天出一本《红楼梦》量级的著作。我觉得现在的时代是可以产生经典的,当一个人没有完全没有物质的束缚,非常的自由,那他们一定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经典创造者。我觉得经典是不可预知、不可计划的,它取决于时代,也取决于时代里面的那个人。经典是偶然的。”

消费时代,一切都该快销和量产

吴又创立云莱坞就是为了实现从好故事快速向影视作品流动,传统的小说改编剧本历程特别长,一个好故事等候多年才能等到制品人跋涉千里过来相见。影视公司的制片人一直在养着很多编辑,这些编辑的主要职责就是不停地阅读小说,然后遴选出最合适的小说给制片人,整个过程就是在重复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这样看来,影视圈寻找故事的效率实在太过低下了,吴又觉得这个行业需要一些改变。

云莱坞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作品诞生,登上云莱坞平台,信息将瞬间推送国内一流的导演、制片人,产生购买意向,制片人向作者发出购买邀约。

在云莱坞上,没有几万字的小说原件,取而代之的是容量800至1500字、包含关键戏剧冲突的故事大纲。实际上在影视行业,这种小小的故事卡是好莱坞乃至全球制片人购买版权时最通用的阅读材料。

当影视人想要购买版权时,即可快速向版权所有者发出购买邀约,没有任何中间环节。针对故事的交易双方,云莱坞均不收取佣金,吴又希望这是一个完全免费且开放的平台。

“我觉得云莱坞的诞生是厚积薄发的一件事,我在出版发行行业从业12年,让我做云莱坞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公司现在做版权这块儿的团队都是我的老将,而技术团队是花了半年时间组建起来的,他们基本上都是以前BAT的成员。”

当然了,吴又并不惧怕BAT跟他干一样的事情,他认为云莱坞作为一个横跨“影视”、“文学”、“互联网”的重度垂直产品,BAT很难做得像他这么深,因为BAT在做自己生态圈的时候更多的是横向铺开。而且凭借他在这一行沉积多年的经验,如果互联网巨头想要跟进到一样的水平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

猎云网:“为什么称云莱坞为智能集市?智能是如何实现的?”

吴又:“智能的意思就是,云莱坞给每个打开的人推荐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云莱坞可以根据每个使用者的偏好来个性化推荐他可能需要的故事。我觉得机器拥有全知全能的,没有学习界限的品质,机器永远在学习。随着使用者使用次数的的增加,云莱坞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推荐,我希望以后能让这个人(使用者)背后的数据更加鲜明。”

吴又认为目前存在一种趋势——垂直领域的互联网化,如果一个公司能拥有最优质的客户和提供最优质的服务,那么它会在这个趋势里会成为平台级别的公司。据吴又介绍,目前云莱坞整个的用户量都是种子用户,也就是口碑相传入驻的。产品上线之初,未经任何公开宣传,优酷土豆、爱奇艺、华谊兄弟等上百家影视公司纷纷成了云莱坞的用户。他希望第二季度,云莱坞的实名认证用户会达到10万级别。现在已经比较大的,目前云莱坞的用户数量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IP的转化,拍摄。目前公司已经融资到Pre-A阶段,融资金额为3000万。

“写作者不是经纪人,越是优秀得作品越是应该放在一个广阔和透明的地方,这样作品的可能性才会无限大。”

所有的小说都能变成电影吗?都该变成电影吗?

有一个观点吴又是认同的:一个好故事,是所有伟大内容的源头。实际上,电影诞生之初,创作的目光就投向了小说。1902年法国人梅里爱的电影《月球旅行记》就是由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维尔斯的《第一次到达月球上的人》改编而成。自从那时起,小说几乎就成了电影素材来源不二的终南捷径。

猎云网:“虽然您的云莱坞是促进文字作品向影像作品转换的,但您觉得是否每一部文学作品一定要搬上大荧幕呢?此外,对于业界流传的‘一流的小说拍不出一流的电影,三流的小说可以拍出一流的电影’这句话如何理解?”

吴又:“当然不是,比如《包法利夫人》就很难搬上银幕,但是《基督山伯爵》搬上大荧幕就很好看。所以一部文学作品能不能变成电影(或电视剧),其实取决于故事本身。此外,文学和影视这两种艺术品的材质不一样,讲述故事的方式也不一样,给人的体验也不一样。至于第二个问题,电影作为对文字作品的再创造,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更好、要么更差。问题是,一流的小说本身就特别好,受众期待很高,所以在一般的导演手里很难拍得好。而三流的小说能拍出一流的电影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它再创作的空间是很大的。当然了,从某种层面来说,一部伟大的作品能如果遇到伟大的导演,那它是一定可以影像化呈现的。毕竟‘一流的小说,三流的电影’只是相对普遍的情况,也有很多特例。”

如吴又所言,现在的时代已经很难出现所谓的“经典”文学。现在的电影大多是由畅销小说改编而成,但经典改编电影和畅销书改编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电影发展的早期,电影的出现令更多的人了解名著;然而在电影产业发展到现在,满足人们视觉冲击和感情宣泄的畅销书改编电影更被市场接受。

猎云网:“您在创立读客的时候,曾应为‘商业化’操作‘文艺’的出版业而被人诟病过,在您做过制片人后的今天,该如何权衡艺术品质和商业化之间的关系呢?”

吴又:“我懂你的意思,其实在电影领域,艺术品质和商业化是很难实现完美平衡的。因为品质好的电影不一定大卖,大卖的电影不一定品质好。实际上有太多的电影都是品质一般般,由于‘产品’足够好,最终依旧大卖的。另一方面,放眼全球,品质极佳但是卖不出的电影反而多了去了。中国市场其实是很宽容的,只要你故事讲得好,电影在中国都能卖。电影作为一种快消品,如果你是一部好片,像《夏洛特烦恼》、《大圣归来》这样的电影,即便排片量很低,在几天之内都能翻身。”

吴又认为,互联网增加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优质影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变快了。如果一个影视作品真的受大众欢迎,即成为了所谓的爆款IP,那么它很快就会在网络上实现口碑传播。此外,一个文明社会的标志,也应该在信息流通速度中得以体现。

一个热门IP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个专业研究IP变现的从业者,吴又自有一套评价体系来分辨那些潜在的爆款IP。他认为,爆款IP至少应该具有5种素质:

1、价值观一定要是向上。一个爆款IP必须要带来正能量,要具备普世的价值观。诚然,不普世的,小众的东西确实会有人喜欢,但这就是它是小众而成不了爆款的原因。

2、文化的母体一定要扎根在本土的基因上的。比如,中国人很难拍出一部优质的美式的个人英雄片,因为中国自古就没有特别正面的英雄的文化,所谓的英雄都在中国被打造成了反叛者的形象。所以爆款IP的文化要是本土的,是与当地文化相通的。而文化壁垒,恰恰就是文艺创作中最深的壁垒。

3、故事一定要好看,这关系到产品的体验。例如《夏洛特烦恼》这样排片量很低的电影,能在三天之内翻身,核心原因就是故事讲的足够好。

4、世界的架构要完善,这关系到产品的可扩展性。所以一个爆款IP还应该具备完整的,成体系的世界观。就像漫威旗下的诸多电影都是彼此联系,并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漫威世界。

5、人物,这关系到产品的粘性。如果一个爆款IP没有足够的人物和人性支撑,那它将只是一个空壳,不堪深读。例如,大众在谈论金庸的小说的时候,大家谈论的一定是小龙女、郭靖、令狐冲这些人物和由人物引发的剧情事件,而不会去讨论小说里面的风景描绘的多么壮美。

IP变现有一个核心要求,就是版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然而近几年关于创作者版权争执的声音却在变得越来越大。从2014年琼瑶诉于正侵权案开始,到前不久喃东尼漫画作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被疯狂“改装”,作者自诉“要崩溃”,关于版权争执的新闻似乎总是不绝于耳。

猎云网:“感觉现在关于版权问题的‘撕x’似乎越来越严重了,您觉得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版权保护环境愈发堪忧呢?”

吴又:“实际上恰恰相反。我承认,中国的版权保护是不够完善的,但是国人版权保护的意识在过去五年的进步却是巨大的。以我业内人的目光审视,其实盗版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包括盗版书籍、影视、漫画等等),还有线上的盗版侵权行为也越来越少了。我认为‘撕x’其实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因为作者现在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了,没有作者会像版权保护的‘上古时期’那样闷声吃哑巴亏。你以为‘上古时期’的版权问题不严重吗?其实更严重,只是那时的作者没有意识去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也没有能力去保护。”

吴又认为,版权保护意识和观念的转变其实是国家推动的,侵权的社会成本(包括名誉等因素)和法律成本变得越来越高的,迫使制片方变得不敢侵权。在艺术创作领域,一切价值的归宿都在于版权,如果没有版权保护的进步,近期的IP热更是无从谈起。他预测,以后有关侵权的现象会越来越少,直至消亡。

我们和美国好莱坞之间差了20000个编剧

猎云网:“中国人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不少,但是为什么中国很难产生一部优秀的影片呢?”

吴又:“参照美国吧。我们的故事不是不如他们,但是整体的影视行业确实没有人家成熟。说白了,编剧实在是太稀缺。而且编剧跟作者是不一样的,相比较写东西更加自由的,随心的作家,编剧是一个需要职业培养的工作,故事转化为影视其实是有一个专业的转化题系的。中国的好故事不缺,但是把故事改编成一个可拍摄的剧本,我们还缺少大量的编剧。中国的影视市场在近几年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我们的生产力还来不及输送到这个行业里面。”

吴又希望云莱坞能加速这个行业的发展,快速向影视行业输入编剧人才。他认为没有量的积累更不会有质的优势,美国好莱坞的编剧数量有2-3万人,很多编剧都是抢着改编一个剧本,甚至编剧们还有专门的类似工会的组织来维护编剧的权益。反观中国,编剧本身职业地位低,片方还拼命压榨编剧,所以中国的影视整体品质不高,主要原因还是出在编剧行业上。

“不过我觉得未来好莱坞在中国市场的失败应该是必然的。”吴又站起来,一边踱着步子一边告诉猎云网:“我已经说过了,文化的壁垒是最深的壁垒,越是地缘接近的文艺作品越是能得到认同。他给出了一个公式:影视作品的本质*文化影响力=沟通成本。所以好莱坞除了动画类的儿童片可能会占据比较大的优势之外,成人片几乎没有优势,因为中国人很难理解外国人的文化习惯。”他还认为,国外大片里的特效等的工业化影视技术并不是什么难事,中国各个领域工业化的进展非常快,只要想追,很快就能追上。

猎云网:“为什么好莱坞的动画类的儿童片会占据比较大的优势?”

吴又:“因为儿童不存在文化区分性。大家做为小孩儿的时候,喜欢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什么可爱的,漂亮的,有趣的等等。而且我认为,儿童片交给90后的编剧们去创作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开化,90后的的价值观会更加普世,会处于一个更加轻松的,自然生长的状态。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创造的动画作品才是受全球儿童喜爱的。反而是现在的一些国产动画,他们都是一群人生经历不健康的(像我这种的)70后做出来的,三观不正。”

对于很多成人片而言,或许有很多人都表示过从某部电影中收获了某种价值体系,并还会冠上“作者想告诉我们”这样的言辞,但究竟作者真的有想告诉我们什么吗?

猎云网:“您觉得一部文艺作品(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是给人感情的愉悦或疼痛更重要还是反思与教化更重要?”

吴又:“其实我觉得没有哪部成功的电影是为了试图教化大众的。因为商业投入,电影就应该被娱乐。如果一部电影的创作者想要试图教化大众,那这位创作者一定是集权主义者。导演可以试图传播某种能量,但是没必要表达某种观点并用“技巧”劝服大众接受。一部电影不在乎观点是否重要,本身电影的形式就很重要,电影的成功应该是多方面的,劝服受众接受导演的观点,那不是电影成功的标志。”

尾声

记得吴又曾在一次专访中说过:“我对理科一直保持警惕,我觉得理科有它的局限性,理科能解决的东西很有限。所以,我上学的时候就一直关注其他一些东西,包括写作、音乐、政治、商业、流行等各个层面。 至于写作,对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无用功,我喜欢这种无用的东西。”说这话的吴又似乎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文人”模样。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