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12月17日报道(编译:药药)
Koko,一款基于麻省理工大学的实验而开发出来的应用,计划打造世界上第一款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社交网络。如果它能成功,将改变我们看待自身问题的方式。
Robert Morris 成长于硅谷的中心地段,离Steve Jobs 开始他事业的仓库仅隔了几条街。然而他对科技并没有兴趣,他真正热爱的操作系统是人的思维。在普林斯顿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Morris进入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如何让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心灵,但计算机知识的匮乏让他深受挫败。
“我周围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程序员,一旦我有什么想法,他们都期待我能立刻打开平台去实践,像其他人一样。”当Morris弄出些新手才犯的编程错误时,他开始变得抑郁。“我对自己说,我是个差劲的程序员,我在麻省理工呆不下去。”
后来,Morris发现了Stack Overflow,计算机编程的问答网站。当他有编程问题时,他发表一个贴子,几小时内,就会有人回话,告诉他怎么修复。他的灵感顿时出现:“像Stack Overflow这样的网站能帮助我修复编程漏洞,那为什么不能有相似的网站来指出我思维上的漏洞呢?”
回答都是已被证实的认知疗法
在Morris建立的实验阶段的社交平台Panoply里,166名志愿者加入抑郁者的社交网络。当你发表消息时,Facebook会问:“你在想什么?”;而Panoply则问:“你怎么了?”
用户需要描述发生了什么(例如:她丢了工作),接着再试图回答为什么这种情况会让她难过(例如:因为她觉得让家人失望或者担心没法再找到工作)。重点是清晰地描述这些不健康的想法,以便在Panoply上的其他人能帮她消除这些思想上的问题。
“有些人被解雇后会陷入恶性循环,而其他人适应能力却很强,能很快恢复。”Morris说,“这两类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对所发生遭遇的自我开导角度不同。”在Panoply上,相互关注的用户能帮助对方以更有成效的角度,重新解释发生的情况。例如,被解雇其实是一次新机遇的开始,而且被解雇的人也不见得有那么喜欢那份工作。同时,社区会对好的回答进行奖励,但好的回答不是指那些善意的,意识流的答案。社区会训练并引导他们的回答,使答案符合认知疗法指南,能用于实践。
当他在开发Panoply时,Morris发现相比起其他抑郁有关的软件,那些遭受精神压力和抑郁的人在使用Panoply后感觉明显好转。现在Morris在努力工作,将Panoply转化为一款iPhone应用,名为Koko,他说在秋天时,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款应用。
为什么做成手机应用?
Morris表示,任何在想接受或者给予心理健康建议的人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是保持状态。“想给予有用的建议,或者拥有更积极的思考方式,你必须要练习,像是节食或者锻炼。”Morris说。手机应用鼓励人们每天抽空登陆Koko,花上几分钟来练习积极的思维方式。手机应用也可以摆脱寻求心理帮忙带来的异样眼神,比起工作用的电脑甚至笔记本,iPhone天生就是个更私人更保密的设备。
对于用户界面, Morris表示还在制作中,他们想要模仿Timehop和Duolingo,做出简洁自然的用户界面。“他们在用户界面设计上都做的别具一格,我们想把治疗方法的学习做的有趣便捷。”他说。
Morris并不担心如何让应用现在就盈利。这是个纯粹的创企模式:开发出产品,再找出未来如何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让Koko某天向它的用户销售针对抑郁的广告并不是个好主意,Morris也说他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他的真正目标是帮助别人。
尽管Koko即将面世,仍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个一度觉得自己与硅谷没有任何瓜葛的小孩,现在竟然成了全职的应用开发商。Morris 笑了笑,“在我进麻省理工之前,我对科技没有一点兴趣,”他说,“我猜它是悄悄潜伏进来的。”
Source:fastco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