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9月25日报道 (编译:蔡妙娴)
编者注:本文作者Brandon Watts是Wattsware——一家主要与科技公司合作的公关机构的创始人兼法人。Brandon合作过的公司横跨崭新的初创企业以及拥有千万用户的知名公司。
产品好并不总是王道,时机有时也能决定一切。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推出产品呢?以下几点你必须知道。
诸如Dodgeball、WebTV这些公司,在许多方面它们都是市场的拓荒者,但从某些角度来说,它们又都是失败者。在商业世界里,不乏一些倒霉的科技公司野心勃勃,最后却内部瓦解,引来同行围观,只好沦落为反面教材甚至是业界笑话。
虽然批评一个倒闭的公司很简单,有时这些批评分析还会给人带来启发,但是不能忘记,所有初创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并且很少有创企能完全掌控它,那就是——时机。
一个再伟大的产品,在错误的时机推出就意味着不会成功。
时机胜过一切
初创企业总倾向于对自己说:执行力高于一切。
但这种深深植根于科技世界的想法或许只是一厢情愿。有哪个企业的创始人会不相信TA精心设计的产品以及出色的用户体验是助力公司成功的唯一原因呢?
但是,我们还是要说,一个再伟大的产品,一旦在错误的时机推出,就永远不会成功。
我们所说的时机不是指产品在这个季度还是那个季度推出,而是指整个行业及文化的发展背景,即那些通常不受商业领袖掌控,甚至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定义的因素。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很难接受公司的生死存亡由如此含糊不清的因素决定,尤其是已经有许多其他因素在阻拦初创企业的成功了!尽管如此,创企们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现实,这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
以Facebook为例,假设这款社交软件摆脱了当初只有骨架的形式,以如今它引以为傲的众多功能的形式在2015年推出的话,你觉得它还会获得成功吗?
当Facebook在2004年初推出时,时机是刚刚好的,因为市场上存在巨大的需求。如果当时没有Facebook,一定会有其他公司以自己的方式来迎合市场需求,而我们谈论的也将不是Facebook拥有10亿多用户,而是另一个公司拥有10亿多用户。
这个观点不是说每个成功的科技公司获得成功都是必然,这种情况几乎从没发生过,但满足市场需求(或者从潜在需求中创造一个完整的市场)的各个方面确实都与时机有关。太早或太晚,你都有被甩出局的危险。虽然企业家们掌控不了“时机”,但是他们能掌控如何对市场做出战略性的回应。
何为太早
当你向朋友说起你的公司创意时,他们会因此很兴奋吗?如果你想提供的产品没什么需求,并且也没人讨论这类产品的需求的话,说明你面对的是一场硬仗。
有时候,科技界的企业家们提出的想法太过超前,甚至与人们已有的习惯无法融合,也不符合人们对新科技的期望。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热衷于尝试新事物,但当新事物来临时,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沉浸在旧习惯当中。接受新科技来打破旧习惯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市场需求。
你还要确保的是,你的产品所需要的科技及基础设施已经发展成熟了。如果没有,那你麻烦就大了。毕竟这一因素曾阻碍过好几家公司发展壮大。
何为太晚
如果你正在开发一款iOS应用,突然发现App Store里有上百个类似的应用,这时你就要意识到这个市场可能已经饱和了。尤其是当你看到几个竞争公司已经拥有了大批用户,发展势头也很强劲的时候。这个世界只是不再需要你的Facebook或Instagram克隆品了。
即使没有竞争对手争抢市场,你的创意或许也过时了。举一个明显的例子,你或许能设计出首屈一指的CD/DVD软件,但估计没几个人愿意花费时间将它转变成一门生意。
何时为恰当的时机
如果市场调查显示,存在着一个你产品正好能解决的问题,并且网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热火朝天,这个时候可能就是最佳出手时机了。
如果这时没有其他创企互相竞争,或者说你觉得他们的解决方案都稍显逊色的话,那简直就是天赐良机。记住,你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许还没登上舞台呐,虽然他们可能正在勤勤恳恳地研究自己的方案。要时刻预想到别人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先下手为强。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还没有太大的市场份额,或者你有信心开发出一个更好的产品来战胜他们,那就放下你手头的事情,开始钻研吧。
风靡一时的文化产物转眼间就成了隔年皇历。看看柯达就知道了。
虽然说了这么多,但我们并不能给你保证什么。大部分科技企业家都在努力地为公司制定战略性时间安排,他们几乎不需要别人来提醒他们时机问题。
毕竟从很多方面来说,时机仍然是个未知的谜。有些公司为产品的首次上线时间费劲了心思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也有那么一些公司,拿着半调子产品,凭着运气和直觉竟获得了成功。
你说他们是幸运或者什么都行,但别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旦不够谨慎,再成功的公司也会从天上跌下来。即使你的公司已经立足市场很长时间,错误的时机也可能会逆转你的好运气。
Source:fast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