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刚刚,“国家队”投了一对清华师徒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458字)

2024-09-02 刚刚,“国家队”投了一对清华师徒

来源:图虫
“教科书级别”的融资。

本文转载自:投中网,作者:曹玮钰。猎云网已获授权。

2024年最值得关注的一笔AI融资,来了。

今日,无问芯穹宣布完成近5亿A轮融资,公司自成立不到一年半时间,已累计完成近 10 亿融资。

介绍一下无问芯穹,该公司成立于2023年5月,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汪玉教授发起,清华大学电子系博士毕业的夏立雪任联合创始人和CEO,属于教授+学生组合创业,公司业务定位AI基础设施,目标是大模型时代的“算力运营商”。

相比大模型公司动辄十数亿美元的融资,无问芯穹的近5亿A轮算不上最大,不过盘一盘资方,说是今年国内AI势能最强、最豪华的融资之一,并不为过。

本轮是无问的第三轮融资,资方数量多达15家,领投方有三家: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基金(下称“社保中关村基金”),启明创投和洪泰基金。其中,启明创投在上一轮已经进场,本轮加码领投,足见看好。

资方阵营主要三类:

国家队和地方国资:除了社保中关村基金,还有国家开发银行旗下的国开科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由临港科创投担任基金管理人)和徐汇科创投;

产业方:联想创投、小米顺为、软通高科等;

财务机构:达晨财智、德同资本、尚势资本、森若玉坤、申万宏源、正景资本等等。

划个重点,本轮是社保中关村基金的首次领投,有很强的风向标效应。社保中关村基金成立于2023年5月,由社保基金全额出资,首期规模50亿,君联资本担任合伙人。

无问芯穹成立一年4个月,已经完成三轮融资,吸引了近40家资方。

从结果来看,在今年所有的赛道和节点中,这里可以说是最受资方关注、最值得投入资源和时间的节点。当然,清华顶尖团队具备不小吸引,但势能的决定因素更在于站位——一旦国内人工智能实现大爆发,大模型“算力运营商”将是AI时代机会的最佳卡位。

“教科书级别”的融资

虽是初创企业,无问芯穹的融资手笔是“教科书”级别的,思路清晰,手法老道。

红杉是入局最早的投资机构。根据工商信息,无问芯穹创立的第二个月,红杉旗下主体红创科兴(宁波)科技有限公司,就出现在股东列表,至今仍是最大的外部股东。

3个月过后,2023年8月,无问芯穹完成首轮正式融资。红杉继续加码,北极光、金沙江创投、SeeFund、徐汇资本以及砺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曦成为第一批投资人——该轮仅用1个月就完成,典型的“3F”操作。

接下来两轮,都是资方超过10家的club deal。

2023年12月,无问芯穹完成第二轮融资,产业方占了大半壁。工商信息显示,百度、腾讯、智谱AI、同歌创投(歌尔股份旗下主体)等产业方入局,另有启明、经纬、真格、惠隆创投、星连资本、绿洲资本、南山资本、光源资本、七熹投资等近10家投资机构。

据悉,后两轮均有超过百家机构与无问芯穹进行了接触,认购都实现了超募。

“都是前半程在谈业务,后半程在婉拒,砍份额”,知情人士透露。

三轮融了近10亿,引入近40家投资机构。表面上看盘子略“散”,其实透着“聚气”的策略。无问芯穹虽是初创企业,融资的思路却非常清晰,指向很明确——第一轮以VC机构为主,第二轮以产业方为主,第三轮则是国资色彩。

VC机构打头阵,也是最敢于、乐于押注早期创新的资方。

之后是产业方,主要是业务上下游或潜在合作方。无问芯穹的业务切口在于打通大模型和算力之间的链接,天然需要生态搭建,以融资作为路径,与上下游企业达成契约,是非常典型的“产投”打法。

最新一轮国资入局,尤其国家队,这是对企业身份的认证和背书。考虑到一级市场已经进入国资时代,拿国资意味着什么,还要具体分析,容后细表。

以身入局,等风来

成立以来,无问芯穹一直作风低调。

发起人是清华大学的汪玉教授,在创投市场更为人所熟悉。汪玉教授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系主任,也是清华大学目前最年轻的系主任,长期从事智能芯片、高能效电路和系统研究。

一级投资人对汪玉教授的评价颇高:少见的在学术和商业水平都非常高的学者。

汪玉教授先前有过成功的企业经验。2016年,汪玉教授牵头创办深鉴科技,先后获得了高榕资本、金沙江创投、赛灵思(Xilinx)、联发科(MediaTek)、清华控股、方和资本,蚂蚁金服、三星风投、招商局创投、华创资本等机构融资。2018年,深鉴科技被成功收购。

按照官方口径,这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风投退出第一单,也是清华有规定以来第一家科技成果作价入股、产品化、实现现金回报的公司。

无问芯穹是汪玉教授作为核心人物在AI领域的第二家企业,CEO夏立雪是汪玉教授的得意门生,是汪教授做博导后带的博士,90后,入选过AI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斯坦福学科Top2%科学家榜单。

当年毕业之际,夏立雪拿到阿里星offer。科普一下,“阿里星”是阿里校招中专门针对高校顶尖学生的培养计划,每年平均录取不到20人,比例不足1%,入选者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面对汪玉教授的挽留,夏立雪还是决定先去大厂历练,一头扎进AI产业前沿,在阿里云从0到1孵化云计算用户增长产品,获得规模化年营收。在阿里的几年,夏立雪完成了从学术博士到产业人士的初步试炼。

期间,夏立雪一直和汪玉教授保持密切联系。直至2022年底大模型出现,夏立雪感觉“被击中”,他意识到机会来了。在夏立雪看来,大模型是算法从专用算法到通用算法的质变,这将在未来带来足够广阔的应用场景。但同时,算力紧缺、多元异构是个行业难题。汪玉教授的实验室一直做软硬件结合方向,师徒二人一拍即合。

2023年初,师徒二人开始着手组建核心团队。

联合创始人、CTO颜根深,博士毕业于中科院软件所,曾任职于商汤数据与计算平台部执行研究总监,在商汤搭建2万片GPU的大规模AI计算平台,主持开发多个深度学习系统软件,带领200人团队历时三年打造上海AI超算原型机项目。

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同样师承汪玉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清源研究院人工智能设计自动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内多个纵横向项目,在电路设计自动化、异构计算、体系架构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

按投资人评价,这是既有深厚学术积淀,又有丰富产业经验的“复合型”顶配队伍。

具体到AI基础设施的业务模式,目前市场还有一些非共识。

比如,有观点认为,相比于更“卡脖子”的大模型或者算力芯片,产业中游的基础设施是个相对轻巧的“卖铲子”生意,考虑到中国市场toB软件付费意愿普遍不强,商业前景要打问号。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AI基础设施的主要客户是大模型,未来发展也高度依赖大模型。但当前,不论国内还是海外,大模型的走势并不明朗,甚至有投资人直言中国大模型没戏。

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CEO夏立雪。他给出的逻辑是:人工智能行业一直是由算法和硬件两股力量推动,而国内的人工智能目前存在一个明显问题——两者的节奏相对后滞。

在这一情况下,夏立雪判断,相比于做一家新的算力芯片或者大模型公司,如何把两股力量融合、拉通更有意义,这也是壁垒更高、玩家更稀缺、价值量更高的领域。

无问芯穹想做的事超越“AI基础设施”,构建一个软硬件结合的异构AI云生态,通过多元异构的算力适配技术,扩大算力供给并提升算力的利用率。借此打通产业链,向上帮助算力芯片了解大模型需求,向下帮助大模型企业实现算力自由。

至于大模型的前景,夏立雪直言“绝对相信”。在他看来,目前大模型处于不同的路径选择,不论是技术赶超,还是将开源模型落地场景,或是非大模型将AI应用在业务场景,需要场景是确定的命题。另一个确定性是,算力成本仍是制约大模型发展的重要因素。

无问芯穹并非要“等”大模型起量,而是充分参与到0-1的过程,以身入局,加快大模型行业的发展。

说到这里,夏立雪用了“时代使命”一词。结合融资中出现的国家队资金,或许可以理解,这家清华系企业的自我定位,不只是商业为导向的创业公司,还带着产业前沿推动者的色彩。

从行业高度来看,AI基础设施已经是国家人工智能战略的部分,无问芯穹获得国家队资金,意味着得到了官方加持。从商业角度看,一旦AI迎来爆发,“算力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或许将是最大的红利环节,商业化只是时间问题。

高校科技创业的样本

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正值爆发,理工高校作为学术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也成了硬科技时代的创业“母星”。

胡润研究院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共有34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超过30家创始人来自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一,人工智能企业又占到其中1/3。复盘这几年AI领域的初创企业,清华系占到大半壁江山。

可以说,清华正在成为中国硬科技,尤其人工智能产业的主力军。

具体到创投市场,清华的势能也在一路走高,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大批背靠清华或拥有清华背景的创投基金正在崛起;二是包括教授和校友在内的清华系创业者,已经成了一级市场绕不开,甚至重点覆盖的创业者群体。

投“清华”成了早期投资的显学。有VC机构会在sourcing一环配置人手(通常也是清华校友),甚至在清华附近设立办事处,专门追踪教授和校友,以在对方有创业念头或是科技成果转化之际最早入局。即便不将“投清华”纳入打法,但凡覆盖最前沿的几个投向,清华系身影也是绕不开的。

不过,投教授、投科学家并非稳赢的打法,除了前沿科技成果,还要考虑运营一家企业的复杂度,比如是否全职躬身,商业化头脑,搭团队做管理能力等等。

关于科学家创业前沿科技,海外市场有相对成熟的模式,通常是教授负责0到1起步阶段,接下来则引入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同时在经营和持股放权,退居次要股东。

由于理念差异和职业经理人的缺位,国内尚未有成熟模式。根据和多位一线投资人沟通,他们认为的理想框架是:团队背靠拥有某一先进研究成果的高校,同时这一方向赶上不错的发展趋势,公司又有全职人士来做CEO——“这种项目是极其稀缺的”。

按照这一口径,无问芯穹算是高校科技创业的典型样本了。

总之,于事,于势,这家清华系企业的未来都值得关注。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