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投资人甲方变乙方,创始人6小时回复“你哪家机构?没听过”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643字)

2023-02-22 投资人甲方变乙方,创始人6小时回复“你哪家机构?没听过”

来源:图虫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强弱位置,正在互换。

本文转载自合作方: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阿布。猎云网已获授权。

“估值的问题其实不是最敏感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估值高的不合理的情况下,想投都不一定能投进去。”华南一家头部机构合伙人告诉融中财经编辑。

半导体等赛道崛起的背景下,一些头部项目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过去,在尽调后,投资机构主要考量的问题就是“是否划算”。以某一个估值买入,在卖出时能否赚到钱——这是人民币基金的基本逻辑。

但现在,项目方并不给投资人太多考虑时间,就这个价格,投不投?

“这还算好的。”上述投资人直言,“问题是投不进去啊。”

“投资机构成了乙方。”

甲方乙方:“有机构介绍PPT吗?”

年前,张丹阳拿到了一家芯片项目创始人的微信名片,加上微信,张丹阳第一时间与创始人沟通了意向,并想要进行深一步的面谈。

“年后吧。”对方告诉他。

转过年,再一问,对方已经去东北滑雪了,“那咱们春节假期后再约?”张丹阳发了过去。

“好。”

年后,张丹阳有一次发出了见面的邀约,“您看最近是否有时间见面沟通一下?我最近刚好去成都出差。”

对方没有在回复消息。两天后,张丹阳再次询问,6个小时候,对方终于回了一句话:“先把你们机构的介绍发我看看吧。”

今天,创业项目才是舞台的主角。

过去,投资机构的强势地位逐渐被削弱。曾几何时,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条百米的胡同,7、8家孵化器、创业咖啡林立。一个咖啡厅,坐着的都是谈项目的。“200万,10%股权。”这是当时种子项目寻求融资一个普遍的价位。

投资人西装革履,出入各种咖啡厅、五星级酒店。给年轻的创业者30分钟时间,“说一说你的梦想。”

腾讯初期,马化腾曾苦于没有变现渠道,前来找张朝阳想卖掉 QQ ,张朝阳不仅果断地拒绝了他,还抛出了那句经典语录:你这东西,我找几个大学生不超过 3 个月做得都比你好,根本就不值 50 万。

2013年初,在金沙江国贸三期的办公室里,张一鸣对朱啸虎说出了自己对今日头条B轮估值的期望。

今日头条A轮的投资人SIG董事总经理王琼和朱啸虎是上海交大的校友,在王琼的鼓动下,B轮的时候,张一鸣第一个就找上了朱啸虎。

但朱啸虎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张一鸣。“那时候,新浪的市值不过30亿美元,5000万美元的估值投一个移动端的新浪,你让我怎么赚钱?”朱啸虎如此说道。后来,每每提起今日头条,朱啸虎总是遗憾不已。

那些年,市场上流传的都是投资人花样拒绝项目的故事。但如今,故事的主角换了人。“作为人民币基金,我们对于估值十分敏感,在投资额度上也确实没办法像美元基金一样一把就All in。但现在,已经容不得我们选择了。”李庆国是华南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总监。

“项目根本不给我们犹豫的时间,刚要想一想,对方没额度了。”李庆国直言,“根本不是我们投不投的问题,是对方,要不要我们的钱的问题。”

“项目才是甲方,投资人是乙方。”

甲方乙方身上互换之下,尽调成了背调。

张桐回忆,“我们去年底想要投一家项目,结果对方让我们做一个机构介绍PPT。”

即便是业内的一线机构,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消费项目较火时,一些出发3、4年的项目份额难求。也出现了项目要求投资人写小作文的故事。“给我们发了个问卷,先介绍自己,还有论述题,让我们谈一谈对项目、行业的看法和观点。”

“先写问卷,再看是否接触。”张桐无奈的说。

“很多时候,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项目方的联系方式,加为好友,结果对方根本不通过。”张丹阳叹气。

强弱转换:“我的项目不准尽调”

如果说投资人找不到项目方联系方式是被拒绝的第一道门槛,那么不准许尽调就是第二道。

此前,有个非常头部的民用制造项目开放融资。作为行业头部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都是第一位。这样的项目刚刚传出融资消息,投资人蜂拥而至。

为了“走后门”,创始人大学老师的朋友、校友、前轮投资人介绍、政府介绍,各种关系轮番上阵,就为了能拿到一点份额。

“好不容易联系到了,准备迈入尽调阶段了,对方拒绝了我们。”武得积回忆。“当时他们采取的流程是股权+债券的模式,需要投资方竞价。只有认购一定比例的无息债股份额才能获得B类股投资资格。

即便如此,超过一百家投资机构仍然提供了保证金和竞价申请。“当时,想要投资这个项目的机构缴纳的意向金就超过10万美金。”

有意思的是,由于项目过于火爆,甚至还出现了中间商赚差价。该项目甚至给出了风险警示:“家更不要花钱托中间人或者大疆内部员工来说自家的好话,这样只会为自己减分,白花冤枉钱。”

强势态度背后,是项目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

“当时还看了另一个医疗项目,独角兽明星,但是不开放尽调。“武得积苦笑着说,”真正做到了对一二三线机构一视同仁,谁也不可以尽调。

“项目不让尽调,这从根本上打破了我们的底线,上面这两个项目都没投。” 武得积复盘。

故事并没有“解气“的反转,如今这两个项目发展良好。其中一个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

投资人地位转换背后,有关一级市场募资难,也有关产业方向的升级转换。

在投资人最在金字塔尖时,一级市场的钱较为充裕。投资的项目也大多是模式创新项目。2018年,双创之风渐渐停止,取而代之的是资管新规的行业洗礼。投资机构无法再大手笔的撒钱,辛苦募资的同时,产业升级转换,让高端制造的项目走入产业舞台的中央。

不同于互联网、消费项目诸多的年轻创业者,这类项目的创始人大多有很长的从业经历,对于融资方面,也有不少经验。

投资人们想要找到真正的好项目,需要躬身产业里挖掘。“如果时随机的投资一些芯片项目,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布局,在投资一些强势项目时就比较难拿到份额,企业会觉得机构没有系统布局能力,也无法提供资金之外的资源赋能。“

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CVC机构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产业资本而言,由于身处某一个行业成熟的生态圈,可以为被投项目在上游采购上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下游销售中客户明确。当然,这是比较理想的资源匹配状态,也是独角兽企业合作时的心态。

比如,美团投资通过布局服务于商家、消费者和合作商的企业,伴随投资业态扩大,被投企业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协同,这种天然的产业场景和产业资源,能够实现多赢。

纯财务机构想要投资一些产业内的头部项目,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布局,提供不了资金之外的资源,想要拿到份额就非常困难。

语言的艺术,“跟项目聊天,需要技术,别太多‘艺术’”

估值对于投资机构是风险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尽调就是暴露风险,然后通过群策群力,讨论这个风险是否能够承担。并最终进行决策。

现实是,一部分投资机构没有独立决策的能力。

吴清就职于一家小机构,“我们的投资基本就是跟投。每一个投资决策虽然是投决会确定的,但主要还是看创始合伙人的意思。”

“一些项目哪怕都觉得投资了,甚至都打款了,创始合伙人一琢磨,觉得风险太大,就又反馈了,让投资经理去要钱。”吴清无奈,“你觉得不可能?可这种事甚至很普遍。三流机构的尽调就是跟风大机构而已。”

虽然投资机构强调独立决策,但是真能克服欲望,逆风前行的还是少数。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构,更愿意报团取暖。当前,业内已经有两个明显的现象:

一个现象体现在投资方面:早期项目跟投一大堆,但没有人领投。大家都在等待头部大机构出现。“项目出来,跟投的先确认份额,然后等大机构出来领。”深圳一家头部基金经理直言。

另外一个现象则体现在撤退上:如果一家项目拿到了数个TS,那跟风的人就会更多,一旦这个项目有一家机构撤了,那其他几家往往也不投了。

看上去像是一场闹剧,但现实就是如此。这就是内卷:先把企业哄得像个明星,估值抬得恨天高,但发展中稍有困难,马上被市场踩踏。

而对于头部项目,则会越炒越热。尽调也成了“走过场”。

投资看上去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每天穿着西装行走在高档物业,和公司管理层讨论上亿的估值和投资。但事实上,这些钱和投资经理本人是没什么关系的。但身处其中,难免有一种,“我也很牛吧”的错觉。

创业项目对于来访尽调的投资人,也有颇多吐槽。“来投资访谈的,动不动就什么行业趋势,你要是没有点上市后千亿市值的梦想,就是目光短浅、胸无大志。”张恒是一家新能源项目的创始人。

在行业20年,他决定自己单干。过去,他在干事的一线,对于资本并不了解,创业后开始对投资行业有一些接触。“一些投资人确实能力不强,提出的问题,就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在访谈的时候,总想着给我们上课,但说的和具体业务关系不大,有的就是吹嘘一些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给我们大讲特讲营销业务。但对于业务底层逻辑,绝口不提。”

“讲不清业务,就喜欢聊中美格局,AI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启示。”

张恒回忆,在尽调中,有一部分投资机构是聘请第三方机构,做比较标准化的尽调。“但是也有一些头部基金,非常专业,尽调小组都是按照行业细分。对我们业务的了解比较深刻,这是我们更喜欢的投资人,他们有更强的独立判断能力。”

努力做pr的VC,“为了募资,也为了投资”

“我们最近两年也在加强机构品牌宣传,虽然过去业绩很好,但是出去投资,人家项目都没听说过我们,还得特意去搜下官网。”魏迪直是一家机构的pr。

“我们加强宣传,一方面,是希望在面对更头部项目的时候,品牌信任感更强,另外一方面,也是希望在募资上,有所帮助。”

去年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阻碍了投资人出差的角度,但在品牌宣传上反而有所增强。“闲着也是闲着。”魏迪直言。“上海封控的时候,团队先是做产业研究,然后做项目复盘,最后开始约采访。”

一些机构的大佬,开始自己上手做pr,写文章、做直播。一些平日里较少现身的美元基金合伙人,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的报端。那些曾经拒绝过的编辑,也被投资人拉着想要聊一聊自己当前的看法。

更大的压力给到投资人。

募资难,2022年中国VC/PE市场新成立基金继续下降,LP出资谨慎,GP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完成募资的基金中,小规模基金占比增多。

子弹并不充沛的情况下,面对估值头部项目,难以痛快出手。

即便是仍有储备,面对一个超预期的高估值,投不投,也需要考量。但很显然,越是确定性高的头部项目,估值就更难谈。

“尤其是热门赛道的项目,即便是短期行业波动,估值下调,但创始人对于自身的预期也并不会有太大调整,他们可能会暂缓融资,但不会降低估值。”

随着疫情负面效应逐渐出清,这类项目的估值在今年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在这样的循环下,投资机构更希望建立一个强品牌,助力自身募资。起码,不能加项目微信时,得到一个 “哪家?没听过”的尴尬回复。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