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市值78亿却仅剩66名员工,“A股裁员之王”什么来头?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9分钟(3564字)

2022-06-02 市值78亿却仅剩66名员工,“A股裁员之王”什么来头?

来源:图虫
大环境举步维艰之下,企业如何自救,这是个问题。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艾希。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2022年以来,“裁员”绝对是最高频的话题之一。

根据统计,截至4月30日,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的A股公司中,有近1700家企业裁员了超91万人。

其中,海航科技由2020年的36992人减至2022年的66人,裁员比例高达99.82%,被称之为“A股裁员之王”。这让人不禁好奇,海航科技什么来历?过去一年又遭遇了什么?

实际上,海航科技的大规模裁员是因为2021年出售了子公司英迈国际。收购后者曾被视作海航科技业务转型之作。但是没过多久,海航科技又因为无力支撑巨大债务而变卖为自己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的英迈国际。

海航科技的危机与其背后的海航集团离不开关系。巅峰时期,海航集团资产规模高达1.23万亿。旗下有37家上市公司,包含12家A股上市公司、3家港股上市公司、22家新三板上市公司。

但是,在各个领域通过买买买疯狂扩张的海航集团,最终因负债过高陷入流动性危机。这个曾经的万亿帝国,如今已经完成破产重组,不复存在了。

回到海航科技,卖出英迈国际后,海航科技仅剩66名员工,其中,生产人员8名、销售人员5名、财务人员18名、行政人员29名、管理人员6名——80%是由财务、行政和管理人员构成的。

截至发稿,海航科技市值为78.28亿元,卖掉了主要业务,海航科技如何靠66名员工崛起?

“A股裁员之王”裁员比例高达99.82%

如果说用一个词能同时描述腾讯、阿里、京东、B站、美的等知名企业近期来的状态,那么“裁员”一定榜上有名。

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A股有4650家企业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其中1697家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裁员总数达91万。

甚至有一些媒体做出了一份上市公司裁员排行榜。其中,登顶榜首的是海航科技,对比其2020年和2021年的财报发现,该公司员工总数从36992人骤减至66人,裁员比例高达99.82%,可以称得上是“A股裁员之王”。

实际上,海航科技可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公司。这家企业的前身天海投资,是海航集团下营收规模最大的板块,同时也是其重要的上市平台。1996年,海航科技在A股完成IPO,此后还进行了由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羽羲资产参与的两轮融资。目前,其市值为78.28亿元。巅峰时期,海航集团还曾步入世界100强。

如此辉煌的企业,怎么会有这么大规模的裁员?据海航科技2021年年报,公司母公司员工人数只有66名,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数量为0,而对比2020年财报中,母公司员工人数基本没有差别,但是子公司员工数量却高达36925人。

因此,不难看出,99.82%的裁员比例,问题出在子公司上。

据媒体报道,在海航科技2020年财报中提到的子公司主要指的是英迈国际。而这家公司来头同样不小,是全球最大的IT分销商之一,主要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全球性的IT产品分销及技术解决方案、移动设备及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解决方案及云服务等。2016年,英迈国际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218位。

而彼时的海航科技主要业务是航运,但却长期低迷,规模偏小。于是海航科技便开始谋求产业升级。2016年,海航科技以59.82亿美元收购了英迈国际,还创下了当年A股最大并购案。收购完成后,英迈国际从纽交所退市,成为海航科技的控股子公司。

之后一段时间内,海航集团确实凭借英迈国际打了一个“翻身仗”。交易完成后,海航集团营收规模达到6000亿元,次年就在世界500强中将排名提升至170位。2018年,海航集团总营收为6167亿元,其中海航科技贡献3365亿元,占比55%,是海航集团下营收规模最大的板块。 

但是,危机也因此慢慢显现。原来,当初收购英迈国际时,除了公司自有资金87亿元和联合投资方国华人寿的40亿元,其余部分均为银行借款。也就是说,在这场近60亿美元的收购中,有42.7亿美元都是借的。

本来,海航科技是打算用英迈国际的利润覆盖利息支出。虽然后者经营表现稳健,利润和分红逐年走高,但也仅是勉强覆盖。很快,海航科技陷入危机,截至2021年3月31日,海航科技资产负债率达到96.57%。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2020年,海航科技提出以58.26亿美元估值出售英迈国际,收购方为美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铂金资本。2021年,铂金资本以72亿美元的企业总价值,完成了这笔交易。

也正是因为这样,海航科技2021年员工数量从3万多名骤减至66名。其年报显示,通过出售英迈国际得以回流现金并清偿了大量债务,2021年实现净利润30.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但是,没了英迈国际,也就没了具体主营业务,海航科技变成一个空壳公司了?

万亿海航帝国,从崛起到覆灭

作为海航集团下的重要板块,海航科技如今的“窘境”与海航集团的兴衰离不开关系。

海航起家时,公司所有的资产仅仅是海南市政府给的1000万元。1993年,陈峰、王健等人下海创业,以航空运输为主营业务。到2017年底,海航系总资产规模已经为12059亿元,膨胀了十万倍,曾是我国航空行业的第一大巨头、我国第二大民营企业。巅峰时期,海航集团营收高达6182亿元,是我国排名仅此于华为的民营企业。

但是,让海航集团一日千里的并不是航空业务,而是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和“买买买”。

为了扩大集团规模,海航集团在各个领域疯狂扩张。中国资本在国际并购最为活跃的2016年,海航集团成为其中的最大贡献者。比如,以60亿美元收购了英迈国际、以65亿美元从黑石集团手中收购了约25%的希尔顿集团股份,成为后者最大的单一股东……通过一系列操作,2016年下半年,海航集团总资产飙升至10155亿元,增幅高达87%。

而到了2017年,海航集团依旧在全球疯狂买入,以22.1亿美元收购曼哈顿公园大道245号大楼、增持德意志银行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以7.75亿美元收购嘉能可石油存储和物流业务51%的股权、以20亿美元收购岘港惠理集团、以13.99亿新加坡元收购新加坡物流公司CWT……仅仅这两年,海航集团净投资就高达5600亿元。

2018年,海航集团旗下海航科技还曾宣布拟以75亿元收购当当科文和当当网,不过最终因双方未达成协议而终止了交易。据很多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海航科技当时就已经面临资金流动性问题。

据媒体报道,自2010年以来,海航系开展了40宗跨境并购,交易总金额超400亿美元,涉足44个细分行业,如航空、物流、餐饮、租赁等。

但也是在海航大展拳脚的2017年,银监会发出警告,严查国内负债过高、海外投资过于凶猛的民营企业,其中就包括海航集团。

于是,海航集团又只能再开启“卖卖卖”模式。一年时间内,海航集团对外出售了名下300多家子公司。而多家买方在购买时大肆压价,比如海航集团曾花47亿巨额收购的文思海辉公司,最终却只卖出了5亿。高价买入,低价卖出,为海航集团增添了更多隐患。

实际上,海航集团大肆收购的同时,每年都在新增负债。2015年至2017年,其累计新增带息债务约3668亿元。而之后的高买低买更是进一步增加了风险。到2019年上半年,海航集团债务规模已经达到706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2%。

2020年,疫情来袭,导致海航集团颗粒无收,直接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2020年2月,“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成立,全面推进其风险处置工作。历经两年多,海航集团2022年4月24日宣布,海航集团相关破产重整案的四个重整计划已经全部执行完毕。重整后,海航拆分为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及其他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

这场破产重整案中,最终确认债权1.1万亿、63家公司被申请破产、核心板块2020年巨亏600亿、牵连43万人……海航集团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这家万亿民企,也最终成为了历史。

裁员,只是自救的下下策

不止海航科技,在这场裁员游戏中,几乎“无人生还”。

据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截至4月30日,A股公布了员工变动人数的企业中,有1697家企业进行了裁员,裁员总人数高达909993人。

从裁员数量来看,2021年员工人数减少超1万人以上的,有14家公司,如海航科技、正邦科技、中国铁建等。而一向以“铁饭碗”著称的国企,去年也有3家裁员人数超过一万人,这并不常见。

而谈及裁员的原因,一部分企业是因为过去一年所处行业大环境发生变动,企业也随之遭遇灭顶之灾。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正邦科技、新希望。过去一年,由于猪价大幅下跌后长期在低位徘徊、饲料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猪周期”的低迷给生猪养殖类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养猪行业遭遇了普遍的大幅亏损,正邦科技2021年度巨亏188.19亿元,同比降低427.62%,新希望同期也亏损了95.9亿元。

再比如房地产行业,2021年业绩陷入低迷,超七成房企利润没有增长,千亿市值的仅剩万科、华润、保利等七家,裁员榜中的蓝色发展2021年亏损138.34亿,阳光城亏损超69亿。

而从裁员比例来看,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中,有43家裁员比例在50%以上。而在排行榜前20中,有7家ST公司,这类正面临经营问题的企业,可能是想通过裁员的方式,扭转亏损的局面,避免被退市。

到了2022年,裁员还在继续。从传统家电行业,到互联网巨头,再到造车新势力,相继传出了裁员消息。极度压力之下,裁员只是企业为了暂时缓解亏损的办法,人作为一家企业的核心资源,裁员不是长久之技。

于是,尽管深陷亏损,企业们也在积极寻找增长曲线。比如,上文分析的“A股裁员之王”海航科技,卖出英迈国际,则意味着转型失败。因此,海航科技意图回到原主业。5月31日,海航科技公告称,公司或其子公司与万运航运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购买大灵便型干散货船“万运”轮,交易价格为1650万美元,一年利润可达三、四千万元。

政策方面,上海宣布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困难行业,不裁员少裁员的,对企业进行补贴,最高补贴300万;人社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实施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补助等激烈企业不裁员、少裁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表示,“在危机来临之际,大量的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会选择生存模式,采取降成本、裁员等措施。但有些其原则选择‘逆势而做’,偏爱成长模式,这类企业往往在战略布局中,会发现机会和空间变得更大。”

“对一些企业来说,裁员确实属于无奈之举,很多企业的财报数据越来越差,收入减少,但硬成本却基本没有减少。”面对不确定性,企业应该修炼好内功和基础,来应对危机。而在这场裁员风波中,某些企业违规裁员、降薪升级、威逼员工签署调薪协议,显然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而大环境举步维艰之下,企业如何自救,这是个问题。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