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日公开了一项新专利,该专利涉及自动驾驶领域和车辆控制方法。其实早从2014年开始,小米就开始批量申请汽车硬件、智能座舱等电动汽车相关专利。
超电实验室在国内某专利平台尝试搜索关于小米和车的关键词,有超过900件相关专利,其中大部分和电动单车、平衡车相关,将和“造车”不相关的专利剔除后,小米在国内申请的专利仅剩200多项。
这些专利基本集中在自动驾驶技术、电控系统、智能座舱以及车联网等领域。
小米自动驾驶专利并不多
自动驾驶是智能汽车竞争的关键,这最能体现技术含量,小米在这一领域也申请过相关专利。
比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停车引导方法及系统”,是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停车引导方法,获取车辆位置信息及车辆信息数据后,可以建立实时动态的停车进程模拟模型。
再通过云端服务器与VR眼镜的实时通信,可以给车主提供停车场虚拟引导环境,迅速地导引司机停到合适的车位。此项专利在2016年就已经申请完毕,那时候的小米就已经开始思考VR、汽车以及用户三者之间的关系了。
一个名为“自动驾驶控制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的专利显示,目标车辆可以根据当前所在道路的等级,自动调整自身的自动驾驶能力等级进行自动驾驶,从而提高自动驾驶的自动化程度。
而“自适应巡航启动时长调整方法以及装置”的专利,可以让当前车辆的目标信息准确、合理调整自适应巡航功能的启动时长,避免车辆频繁退出自适应巡航状态,这可以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
在行驶过程中,小米也在有意保护行人。
“汽车鸣笛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显示,小米汽车可以通过识别汽车前方是行人还是汽车,来控制汽车的鸣笛音量,当汽车前方是行人时,降低汽车的鸣笛音量,使汽车的鸣笛音量更加人性化。
整体来看,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并不多。作为对比,蔚来汽车旗下蔚来安徽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共拥有相关专利接近4000件,小鹏汽车及旗下公司相关专利为1600多件,而理想汽车的相关专利接近1200件。
车身结构:180度旋转的后视镜是亮点
车身结构和制造方面的专利,是窥探造型的关键切口,不过目前这方面的信息并不多,只能从局部了解一些可能的细节。
一个关于后视镜的专利显示,通过转轴可以实现后视镜壳体180°旋转,增大后视镜壳体旋转角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摄像头查看车身周围环境,减少视觉盲区,有利于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此外,小米也可以通过眼球跟踪技术,获取驾驶员眼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高度以及移动方向和角度,根据获取到的数据再调整后视镜的范围。
如果上述专利能够使用,的确可以扩大视野范围,这和奥迪e-tron的电子后视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压铸制造方面,一项“用于验证压铸工艺性的试样件和压铸材料的试验方法”专利显示,模拟超长流程的铸造成型过程,可以实现大型压铸件前期铸造工艺性的验证,既能实现足够的流动长度,又能够保证模具和压铸机的尺寸最小,降低开发成本。
“模型车传动系统”的专利则可以提高传动效率,通过变速齿轮组调节系统输出轴的位置,使得第一、第二传动轴在水平面内投影的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上,避免了动力在传输过程中的分解。
车联网是小米的长板
出身于手机厂商的先天优势,让小米在以通讯技术为基础的车联网领域早早布局,2014年开始,就有大量关于车联网、V2X 的专利涌现。依靠小米强大的生态,小米汽车的优势也展现的淋漓尽致。
比如一项“消息同步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的专利显示,当你拿着小米手机进入车内座舱后,手机与车辆系统匹配,自动将手机信息同步到中控屏中,在驾驶途中的来电、信息,甚至电话会议,都通过车内中控屏幕展示。
为了方便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小米汽车关于信息传输的专利显示,能够允许车联网设备之间通过广播系统信息,进行设备之间的同步和信息传输。
此外,小米汽车还考虑到如何远程控制车辆。车主依靠智能穿戴设备可以远程控制并唤醒车辆,车辆则根据智能穿戴设备发送的目标位置生成导航路线,并按照导航路线行驶至目标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小米11获得了MIUI 13 22.2.7开发板内测更新,部分用户在“连接与共享”设置中发现了一个名为“CarWith”的功能,这也被外界认为是小米打造的车机互联系统。
根据描述,CarWith功能可以连接手机和汽车,实现在汽车中控屏上使用手机中的导航、音乐、电话等应用服务。不过目前该功能仍在测试中,目前并不可用。
三电领域大步快跑
相比车联网,三电领域不是小米的舒适区。不过今年以来,小米在三电领域的进展也在加快。仅在4月份,小米就申请了多项三电方面的专利。
比如“冲片结构、转子组件及电动机”,冲片结构漏磁系数小,有利于提高转子组件和电动机的性能,第一磁极部和中央本体部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便于冲片结构的加工和装配,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子组件和电动机的NVH性能。
“多相电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的专利,可以在多相电机发生缺相故障的情况下,获取转子的当前位置,确定其所属的目标区域,按照目标区域对应的控制策略对多相电机进行控制。可以在不额外增加器件改变硬件结构的基础上实现电机的容错控制,提升电驱动系统的可靠性。
扁线定子和电机的专利,是以整体多层绕组的形式相连,通过小米汽车相关设计,能够减少绕线时所使用的发卡扁线的种类,提高生产效率。
除了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小米还改善了电驱动桥故障的诊断。
“电驱动桥及其故障诊断方法和装置,车辆终端”的专利显示,此前针对电驱动桥的故障,通常需要用户在对电动车进行日常保养或者维修的时候才会发现,无法实时了解电驱动桥的工作情况,不利于行车安全。而这项技术则提供了用户直观的了解故障以及诊断方法。
疲劳监测、摄像头与空气净化装置
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也申请过相关专利,不过并没有太大创新。
比如一项关于“疲劳驾驶检测方法及装置”的专利,可以检测驾驶员体征,根据体征信息,确定出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能够及时对处于疲惫状态下的驾驶员进行预警,以提高驾驶安全性。
很多品牌车型都有防止疲劳驾驶的相关配置,相比之下,小米的这项专利并不稀奇。
一项“空气净化装置、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辆”的专利显示,太阳能模组覆盖所述主体的至少一部分且之相连,以为其提供动力,组装于车辆的天窗,净化模组能够吸收车辆外部的空气进行净化,并排出车辆内部的废气,提升净化效果。
对于摄像头的排布方式,小米也有研究。为了解决由于检测相机在拍摄不同距离和位置的图像时容易产生画面模糊不清等问题,容易造成车辆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做出错误判断。
车辆可以通过至少两个具有不同的视场角范围的第一摄像头采集目标方向的图像信息,能够提高图像信息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写在最后
整体来看,小米汽车在造型领域的技术专利并不多,而且一些专利标签也不够性感。不过小米在用户方面的运营思维,以及在车联网领域的优势,可以补足技术层面的短板。可以预见的是,小米汽车或将凭借“重体验”和“重生态”的优势,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