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合作媒体:投中网,作者:张雪。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不久前,我们看到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显示,在投融资环境如此寒冷的情况下,医疗机器人逆势而上,在今年一季度官宣了14笔融资,超亿元融资有4起,其融资总额最高。
而这是延续了去年的投融资趋势,在去年,单从手术机器人一个细分市场来看,据公开不完整数据统计,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计发生30余起融资,其中术锐技术、精锋医疗、长木谷等企业分别在一年内完成2轮融资,柳叶刀机器人则是一年之内连续完成3轮融资。
但谈到2021年机器人赛道投资情绪突然高涨的现象,一位投资人直接指出,这就是在相互炒概念。“去年一波拼杀很厉害,但资本产生的推力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对于在水下的项目,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跑出来。”
而在被问及最近有没有在接触新的项目时,不少投资人给出了否定的回答,除了我们知道的出手越来越谨慎的原因外,还有个共性的原因,即医疗机器人领域并没有新鲜事。
但好玩的是,在这个领域比较资深的投资人,早在上一波资本浪潮时,就已完成了各细分赛道的布局。而之前不太关注机器人但深耕医疗的投资机构却在近期开始了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这个独属于医疗机器人的赛道,逐渐变得有趣起来了。
融资热,只是表象
今年宣布融资的公司中,既有创下细分赛道新纪录的傅利叶智能机器人,也有一众崛起的早期项目,比如从消毒走向自动化的清越科技。
在我们这次接触到的一众医疗机器人公司中,只有极少数创业者透露自己在一季度还在继续融资,并能够融到钱。
国科嘉和合伙人丁润强谈到,其实从宏观层面上,对于医疗机器人而言,不单纯是要关注持续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创新,以及医疗行业本身的特点,更要关注政策的变化,从医疗服务流程、适应术式,收费模式以及报销比例,这些都对医疗机器人的推广产生影响。
但我们最近也可以看到除了上述原因外,整体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丁润强也认为,2022年开年以来的投资节奏其实是放缓的,尤其是始于去年底的二级市场持续调整和下跌的情绪蔓延,已经明显传导到了一级市场。
据了解,疫情的反复,让医院和政府的大部分支出都投入到了防疫上,因此医院大量的采购被搁置,最早从2020年开始,原本要送往医院的医疗机器人就因经费问题被拒之门外。
这还不是最差的,产品至少是可以再找客户的。还有一部分医疗机器人公司的产品,还处在商业化之前的临床试验阶段,同样,受疫情影响,临床试验期被无限延后。
为啥?医疗机器人技术是集医学、机械学、材料学、计算机视觉、数学分析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交叉研究领域。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分类,医疗机器人具体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以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
公开资料也显示,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为康复机器人达47%,其次为辅助机器人,占比达23%,手术机器人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达17%、13%。
所以,医疗机器人很特殊,有着双重的属性,首先医疗机器人分得很细,天然具有医疗器械的特点,比如手术机器人或者做诊疗相关的机器人,它们医疗器械的成分会更重,会有耗材。其次,医疗机器人又有服务机器人的特性,它同时又代表了积极替换人或者积极提高效率的成分。
这次的资本热潮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并不首次。CVSorce投中数据显示,在2017年~2018年间,医疗机器人领域就曾出现过融资热,并达到了历年新高。
不过,对比2021年~2022年,交易金额出现了明显上涨,但交易数量并未增多,可见单笔的交易额在持续走高。具体地,2021年国内医疗机器人的融资事件数达到58起,融资额超103.9亿元。
也有观察人士告诉我,由于医疗机器人的复合属性,不仅吸引了传统看医疗器械的投资人,还引起了做TMT投资甚至看消费的投资人的关注,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加入到了这个赛道,资金盘子的总量也就更大了。
不过,不同的意见也时有发言,“现在发布的融资消息都是半年前就已经落定的,真实的情况并没有这么积极。如果你在上海就能感觉到,整个空气都不一样了,三月和四月,基本上所有的投资人都在躺平。”一位医疗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者如此谈到。
下调,萎缩,进场
由于今年疫情的再次爆发,有分析人士称,整个医疗行业除了一些检验试剂的行业能有增长外,其他的都在萎缩,相比去年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业内预计最快明年才能有恢复的迹象。
“我们今年不光下调了营收目标,销量目标,甚至各方面的开支都开始缩减,做好了过冬的准备,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实在太大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医疗机器人公司高管表示。
但正如融资有不同声音,此前已在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深耕多年的擎朗却开始正式进军医疗机器人这个细分赛道。
擎朗医疗机器人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并非是盲目扩张,“移动”是业务扩张的主线,对医疗行业的拓展就属于在“移动”这一条主线下的顺势而为。一开始会有一些顾虑,比如从餐饮到医疗行业会不会水土不服,但是最后证明医疗配送机器人的核心移动技术对擎朗而言比较简单,医院的环境也并不复杂。
最根本的,“国内医院大约有46%的预算花在与物流有关的地方,比如,现在所有病床输液的药品都由护士负责运送,频率大概为每隔15分钟就推一次药品,而这种运输活动是完全可以由机器人负责。”
相反的,从业者指出,如果以单个的医疗机器人为切入点去创业,现在的门槛已经很高了,至少比七八年前高出了十倍以上的难度。
那这其中,资本的作用呢?傅利叶智能CEO顾捷认为,资本对企业的助力无需赘述,如果没有资本,傅利叶智能的发展至少要比现在慢三年以上。
但他也指出医疗机器人赛道是一个需要有耐心的赛事,投资人不应该高估企业一两年产生的变化,但也不要低估五年十年的变化。
这也就意味着,医疗机器人赛道虽不会像消费机器人一样,在获得投资后短期内实现业绩暴涨。但长期来看,哪怕只是每年翻番,也是具备了在细分领域成为头部的能力。
在这次与医疗机器人从业者的交流中,我们也明显感受到有些创业者对于投机者或追风口的投资人和项目的反感。甚至有从业者直接指出:随着资本市场对医疗机器人热情再起,市面上出现了很多to VC的项目,有的甚至获得了很好的融资。
投资人在看什么
究其原因,即便当下的医疗机器人行业处在低谷,但对于投资人来说依旧是个稳健的赛道,只不过现在更考验投资人的选择和研究能力。
去年底,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符志龙曾谈到:“在机器人领域,早期企业若想获得资本加持,产品差异化要非常明显,并且要向投资人突出和你的场景和产品的差异化能力。成长后期的企业若想获得资本家支持,首先要稳住所在的场景的市场占有率,其次开拓第二第三个场景,我认为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场景。”
如今来看,这些看法正在现实中一一应验。
以早期项目清越科技为例,这是一家做消毒机器人的公司,方向为空气和水体杀毒净化处理。该创始人陈志华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博士,他告诉我们,不同于其他机器人公司是从自动化走向消毒,清越科技是从消毒走向了自动化,在前两轮融资时,公司并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投放市场的产品,但好在技术稳定,在市场上的差异化比较明显。
另外,清越科技也是为数不多还在融资的公司之一,据陈志华透露,公司的A轮融资正在进行。对于此前投资者比较担心的商业化问题,目前也有了新的进展,刚下线的500台机器被瞬间就被抢光,今年营收预计为5000万,甚至破亿,比去年增长百倍不止。
关于第二点,擎朗机器人进军医疗机器人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其实,不管什么领域,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他需要清晰地预判出创业公司做的这个品类有没有可能成为“万金油”。那么现在投资人最关注医疗机器人创业公司的哪些指标?
丁润强告诉我们,首先是团队的工程化能力,机器人本身是一个面向应用的多学科综合系统集成型产品,对创业团队而言,虽然不苛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系统设计和工程化,尤其是快速工程原型的能力,不仅关键,还往往稀缺。
其次是看产品是否能进行市场化商业落地,对于医疗机器人这个细分的领域而言,无论是服务类型的,还是面向诊疗类型的,都需要有精准明确的产品定位,要形成客户(医患)和商业闭环。
我们还了解到,如果医疗机器人公司能够做全球化市场,也是一个明显的加分项。
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顾捷认为相较以往,近期投资人的关注点还是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两三年前,很少有投资人会关注销量、营收。但最近,90%以上投资人会关心商业落地能力和变现能力,关注公司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收入。”
据观察,现在大部分机构还是以观望态度为主,不过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其实大家手里有钱,只是还在找优质的项目,比较乐观的从业者认为今年下半年的时候资本市场肯定会恢复一些,项目上头部企业会更受到青睐。
这份乐观主要还是来自于市场的驱动。相较于其他领域,医疗机器人行业还处于高速成长的赛道,不管是康复机器人还是手术机器人,中国旺盛的需求已经显现出来了,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内,这种高速增长的持续动力还在。
经过这新一轮的洗牌后,包括医疗机器人在内的几大机器人细分领域,会有更明显马太效应。因此,部分投资人和创业者认为,未来一到两年,洗牌、并购和IPO等都有可能发生。
但一位长期关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人却给出了不同的看法:“按理来说,国内医疗机器人市场应该出现一些并购的项目,但这么多年过去,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并购依旧不成气候。”
他进一步解释道,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受相关政策影响,会出现并购标的的定价问题;其二,是由于医疗机器人行业的细分性,并购双方如何能够产生化学反应,实现协同,也具有较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