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累计融资380亿元,贝壳找房赴美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左晖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3631字)

2020-07-09 累计融资380亿元,贝壳找房赴美上市只差“临门一脚”,左晖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贝壳找房的上市地点从港交所切换到了纳斯达克。外界猜测,即将到期的对赌协议或是贝壳成立两年就急于冲刺美股的原因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文来自合作媒体: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李艳艳,编辑:米娜。猎云网经授权发布。

贝壳找房上市的消息甚嚣尘上。

近期,有外媒报道称,国内居住服务平台“贝壳找房”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秘密递表,最快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在美IPO。目前正处于向潜在基石投资者询价阶段,募资规模预计为10亿至20亿美元。

《中国企业家》从多位接近此次IPO事项的资本市场人士处获悉,高盛、华兴资本、摩根士丹利为贝壳找房此次IPO的主承销商。不过,最终的募资金额目前还未完全确定。

“是募资10亿~20亿美元,还是募资20亿~30亿美元?公司都曾商讨过,从目前美国的上市规则来看,募资规模与市场反应及投资人的反馈密切相关,不管数字高低都是非常现实的选择。贝壳现在还处在与投资人接触的过程中,因此(外界爆出的数字)不是最终金额。”上述资本市场人士称。

此前,上市地点选择港股还是美股,是贝壳找房斟酌许久的关键命题。

为此,贝壳找房投资关系部门员工在香港与美国频频活动。外界亦有传闻称,贝壳找房不排除在港上市。另有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家》称,他曾多次在美国遇到过贝壳找房的路演活动。

不过,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由瑞幸引发的中概股信任危机,以及在阿里、京东、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回归港股二次上市的大背景下,让美股市场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风险因素倍增。这是否会影响贝壳找房的上市进程?

“公司的目标肯定是希望在今年三季度完成IPO,但在内部并没有明确一个最晚的时间点。”接近上市事宜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早在2016年,华兴资本就领投了链家B轮融资,此后贝壳的几轮融资中也都出现了它的身影。

2018年4月,左晖将居住服务平台“贝壳找房”推到世人面前。过去两年间,在做贝壳这件事上,他显露出了巨大的决心。在互联网精神与传统企业秩序的底层冲突中,在众多投资方加持下的极速狂奔中,贝壳找房正以行业“闯入者”的身份完成自身变革。

在2019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家》的一次专访中,左晖强调了融资及做贝壳的初衷:“我们没有想着如何去上市或做大估值。与其想着估值,不如思考组织价值。”在他看来,“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商业组织,真正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什么。”

关于“赴美上市”的相关消息,《中国企业家》曾与贝壳找房联系确认,但截至发稿,公司回应称,对此不予置评。

急于冲刺IPO的背后

来自贝壳找房的一位高管对《中国企业家》称,公司近期正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自贝壳找房诞生以来,架构调整接连不断。最新消息称,此次调整涉及“贝壳内部部门的拆分合并或新建,以及链家和贝壳之间的架构重组”,另有知情人称,上市消息最快或在即将召开的年中会上,向内部传达。

贝壳找房的上市传闻起于2018年。当年4月,贝壳找房平台正式对外宣告“诞生”。同年11月,时任贝壳大中华南区COO张海明公开透露,“未来上市主体是贝壳,而不是链家。”2019年末,彭博社消息称,贝壳找房正在考虑IPO,募资规模至少10亿美元,上市地点未定。

一个关键节点是,2019年3月,推向台前的贝壳找房接棒链家,启动D轮融资。与此同时,链家资本结构发生变化,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将通过协议镜像平移到贝壳找房。当时北京链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发生了注册资本、投资人和管理层变化。企业类型也由有限责任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合资)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企查查信息显示,2019年11月,贝壳找房引入D+轮融资,总融资额超过24亿美元。2020年3月,此轮融资完成后,市场推算称,贝壳找房估值达到140亿美元。贝壳找房还引入新任CFO徐涛,徐涛曾深度参与滴滴出行上市。

多个主流招聘平台信息显示,贝壳找房目前正在集中招聘“资本市场高级经理”等多个涉及财务方面的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美国准则的丰富实践应用经验。尽管官方一直否认“上市”,但一系列资本腾挪及业务动向或意味着,贝壳找房的上市之路只差“临门一脚”。

毋庸置疑,强悍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贝壳找房身上的一道“光环”。“可以说,投资人与贝壳找房的关系已经深度绑定了。”一位不愿具名的贝壳找房投资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评价称。

他以华兴资本为例,“华兴资本对于贝壳找房来讲,身兼着投资人与承销商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链家早期延续至今的重要投资人;另一方面,它是贝壳找房此次IPO的主承销商,系统处理贝壳上市的事。”

除了风投类公司,这样的“绑定”关系在贝壳与互联网公司、房企等其他背景的投资人身上也有体现。比如,贝壳找房入驻其投资方腾讯的微信流量入口“九宫格”,深度探索居住服务业务的合作空间;链家也曾与其战略股东方北京万科合作推出了装修平台“万链”。尽管近期有消息传出:万科已将其持有的50%万链装饰股份转让,由链家或贝壳全权接手。

除去华兴资本,贝壳找房的资本天团中还包括软银、红杉、高瓴等知名公司。综合雪球、企查查等公开渠道数据,链家进行了A至C轮的战略融资,后续链家脱胎出贝壳找房后,又进行了D轮、D+轮融资。从链家到贝壳,截至目前,贝壳找房总融资额接近380亿元。

在2019年10月的一次专访中,左晖对《中国企业家》明确表示,在下决心要做贝壳之后,左晖和链家的主要投资人、董事,一个一个地进行了深入沟通,包括融创中国的孙宏斌、华兴资本的包凡、新希望的刘永好等。期间也有投资方退出,比如华平资本。对此,左晖并不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链家完成B轮融资时,曾有市场消息称,左晖同投资方签订过对赌协议——链家承诺5年内完成IPO,否则投资人有权在该情形发生后的任何时间要求回购。回购价格为投资人的融资金额+每年8%的利息。外界推测,这也是贝壳成立两年就急于冲刺IPO的原因之一。

天眼查显示,贝壳找房的主体公司为天津小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时间为2017年11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公司股权架构相对简单,左晖为创始人、董事长,持股比例为94.38%,单一刚持股为5.62%,法定代表人为彭永东。

最大的风险是政策方向

“贝壳找房的VIE架构不影响其在港或在美上市的选择。从资本方的角度看,未来不排除其二次在港上市或者回到内地上市的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贝壳找房投资方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

这样的回应源于一个猜想。外界常拿房多多的上市历程对比贝壳找房。去年底于美股上市的在线房产交易服务平台“房多多”,其搭建的上市结构(VIE模式)被外界视为美股上市结构。相比之下,贝壳找房与链家之间的资产、股权腾挪不断,其搭建的VIE架构又会剑指何方?

在汇生国际融资总裁黄立冲看来,贝壳找房不选择在港上市,或许是因其满足不了香港的上市要求,因为香港相比美国资本市场在合规上要严格得多,也正因此,很多中概股会把香港作为第二上市选择。

一位熟悉海外资本市场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分析,企业境外上市选择香港或美国,更多地是从市场因素而非监管因素来考量。“比如,是不是有可比公司在香港(上市)?公司本身是属于传统经济还是新经济?这类公司美国市场投资人接受度比较高,还是更贴近母国市场、更贴近品牌的香港市场投资人接受度比较高?当然还有上市的灵活性考虑。”

“不管中概股是否回归,美国市场的成熟度和国际投资人的参与度,相比香港市场还是更大些。”接近贝壳找房IPO事项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表示,美国市场投资人更多是看大逻辑和整体商业模式长期是否成立,他们更愿意为远期的增长性买单,更开放地看待新经济。

不过,该人士亦表达了对香港市场的兴趣和信心。在其看来,虽然历史上香港上市公司偏传统经济,估值理念上不太接受亏损、长期用PS估值或者高收入增长、高溢价估值的企业,但目前香港市场投资人群体结构已经更加混合,有些喜欢用传统方式看企业,也有些很熟悉新经济企业分析框架,整体看法会比较综合。

脱胎于链家的贝壳找房,经历了数次争议与质疑,是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明星公司”。左晖希望借助贝壳实现“商业模式从重转轻”“公司生态从中介转向平台”“实现房产交易服务数字化闭环”的转型。

贝壳找房发展势头近乎膨胀。仅在2019年,贝壳找房就完成三轮共约44亿美元的融资。贝壳找房称,资金用途包括产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及招募人才等。贝壳找房CEO彭永东曾对《中国企业家》透露,公司在技术开发等新业务方面的投资额度过亿元。

据贝壳找房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4月,贝壳找房已进驻全国110个城市,入驻合作新经纪品牌超过250个,连接经纪门店超过4万家,服务超过37万经纪人。左晖的规划是,2020年贝壳找房要帮助超两万家门店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1000家门店规模翻倍,未来要连接100万服务者,满足3亿家庭买卖、租赁、装修家居、社区服务等需求。

在今年4月举行的贝壳找房两周年线上发布会上,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汤道生表示,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居住行业也在加速数字化战略。包括居住服务、建筑管理、社区经营一类的居住产业链,通过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从传统居住向智慧新居住的跨越。

疫情突袭,行业上下游线上化需求为贝壳找房带来了新机会,但真正的盈利闭环尚未可期。回看资本市场,因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一事,近期美国监管机构对中概股的财务审查更趋严格。外界流传的IPO对赌节点将近,加之组织内部紧锣密鼓的调整铺排,使得贝壳内外的所有人都需要更有定力和信心。

在外界眼中,一场惊险刺激的资本故事已然鸣锣开讲。定音之际,左晖再次站在十字路口。

2019年下半年的一次专访中,《中国企业家》曾问过华兴资本董事长包凡,像贝壳找房这类快速成长型企业,需要规避一些什么样的坑?贝壳找房是否跟其他一些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一样,因为走得很快,而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风险?

目前楼市的承压前所未有,逆势之下,包凡的回答仍可为鉴:

“整个中国房地产行业中挥之不去的一个风险因素,就是大的宏观政策方向。这与其说把它当做外部风险因素,还不如说它就是一个新常态。贝壳肯定会有新调整,核心是,在这样一个新常态下如何管理风险,要确保企业不能在政策的调整过程中倒了,也不能让自己绷着的这根筋绷得太紧,没有了回旋余地。

另外,像贝壳这种人力密集型企业确实比很多企业的管理难度大得多,怎么能够真正处理好短期与长期所面临问题的关系,可能是另一个值得长期思考的问题。”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