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VC中的信息差、商业逻辑与识人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7分钟(2650字)

2019-08-06 VC中的信息差、商业逻辑与识人

真的需要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才是在 VC 行业混的真谛,不然真的应该去做 FA。

猎云网注:VC 行业永远充满了新人新事,所以不管是多成功和资深的投资人,但凡有一段时间不在一线,可能就会非常有危机,或容易错过、或犯错误。所以 VC 行业实在是一个体力活,而且是一个随机事件比较常发生的行业。文章来源:42章经(ID:myfortytwo),作者:曲凯。

一)

最近看了些综艺节目,发现都有前几期被淘汰的人重新回来参加,其中还不乏本来就名次很好的,但不管是观众还是评委似乎都在心里认定一件事,那就是这类淘汰又归来的选手,不会走太远。

我想了半天这到底是为什么,明明之前的实力很强,为什么第二次再回来,大众就失去兴趣和期望了呢?

这就好像机构看项目投资一样,如果第一次聊完了没投,似乎默认后面就不需要再聊了,不管项目再如何发展,大量的机构就都失去了接触的兴趣。

结果就是我们在做 FA 推项目的时候,会非常谨慎的对待大量的机构,只有极少量的机构是我们会很放心的对创始人说,没关系,可以先接触他们,他们哪怕这轮没投,后面也可以再接触,甚至只要项目按规划发展,反而后续投资的可能性更大。

后来,我听说了一件事,想明白了一些背后的道理。

我听说某个头部机构是几乎不使用下轮跟投权的,他们的想法是,不管之前投资项目的时候是如何判断的,只要新的一轮仍旧看好一个项目,那就尽量去做领投。

用这种方式,他们逼着自己去做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不是模棱两可的说,我用打折跟投的方式来均摊风险,而是必须想清楚项目是否足够好,好的话就尽量领,不好的话哪怕打折也不跟。

那之所以被淘汰的人我们不抱期望,之所以这一轮看过下一轮就不想看了,其实本质原因可能是,选秀节目和投资很多时候都是很感性的决策流程,而不是理性和量化的。

比如高考,就是绝对量化的,不管重复参加多少次,只要分数高,就能得到最终相匹配的结果。如果机构在判断项目的时候都能想清楚几条标准,并且能够有办法去持续跟踪和衡量的话,那其实就可以在长期 follow 的过程中有办法继续做判断。

不然的话,就是感性的觉得,反正之前见过觉得好像不太行,那后面再去见也没意义了。

所以,逼迫自己去想清楚再决策,是件非常难、又非常必须的工作。

二)

前几周去苏州参加了同程资本组织的一个分享活动,他们在苏州聚集了上百个创业者,实属不易,我开玩笑和他们说,咱们都一样,其实做的是活动运营公司。

但后来我又一想,觉得可能是不经意间得到了一些真相。也许早期投资机构还真的本质上是广告营销公司或活动/社群运营公司,你去想投的好的早期机构,有几个不是非常用力的在做市场、做社群的。

移动互联网这波起来的几大机构,真格、经纬、创新工场等,谁能说他们不是好的广告公司或活动运营公司呢,谁能说这几个公司的老板不是天生的市场营销和个人 PR 好手呢。

这跟我最近对 VC 行业的思考也相符。

我现在觉得一个好的中早期投资人其实需要具备三大能力,依次是:

一)广泛接触优质项目的能力

二)基本的商业逻辑判断能力

三)对创业者的判断能力

这其中第一点是基础,也就是追求最大化信息差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任何优秀的机构都必须是好的市场/活动运营机构。

我总喜欢举一个例子,就是如果一个非合伙人级别的投资人,觉得是因为机构或合伙人的风格阻碍了个人的发展,那么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1)过去一年都有什么明星的项目,成功的项目?

2)这些项目我见没见过,推没推过?

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能完美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而见没见、推没推其实完全是个人的问题,最终投不投或能不能投进去,才是可以甩锅给机构的问题。

再来看第二点,商业判断能力,我觉得:

1)90% 的投资人都不具备明显差异性的对行业和公司的判断能力

2)剩下 10% 的投资人会让人感觉是有逻辑和认知能力强的

但有个问题是,大多真的好的项目,大家的判断还是一致的,而大多受争议的项目,大家的判断又是准确性很差的,所以在非量化的中早期阶段,商业判断能力的作用反而是比较小的。

最后,从识人角度来说,研究人是个持续的过程,很有趣。

比如到底什么样的人是“外企高管范”,为什么这样的人创业难以成功?这些人该怎么更好的脱离这些标签?比如到底什么样的人是足够“Sharp”的,该怎么判断和练习自己 Sharp 的能力?

而对创业者的判断力上,最有效的增强办法就是见更多的人、更好的人,有更多的投资经验,这就又和第一点有些类似,就还是要追求信息差。

这就像之前看到过的一篇文章中写的,好的机构最大的资产就是 access,也就是不断能接触到更多更好创业者的能力,这些 access 来自于已投的项目和基金的品牌等。

三)

那回头来看,到底什么样的做法、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做好一个投资人?

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真的把自己当做一个投资人,而不是一个打工者的心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想,我会真的愿意把自己的钱投给这家公司、投给这个人吗?

或者如果我真的用自己的钱做投资,我会改变自己目前的找项目、判断项目的方式吗?

其实,尤其是上面的这个假设,我觉得不该是假设,我相信大多做的时间足够长的 VC 都会认可我以下的两个结论:

1)VC 真的不一定是个好行业

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前半生是开放的心态,去接触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而到了一定时候就会开始沉淀,更多围绕自己的既定认知和身边经过筛选的朋友做事。

但 VC 行业永远充满了新人新事,所以不管是多成功和资深的投资人,但凡有一段时间不在一线,可能就会非常有危机,或容易错过、或犯错误。

所以 VC 行业实在是一个体力活,而且是一个随机事件比较常发生的行业。

2)在 VC 打工真的很难赚大钱

所以真的需要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才是在 VC 行业混的真谛,不然真的应该去做 FA。

那随之而来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哪怕你只有 10 万块可投资资产,为什么不能分成 5 份 2 万块,去投 5 个项目呢?

如果你没有信心也没有能力找到 5 个足够好的项目,并且投进去,那么你又如何能说服别人自己是个好的投资人呢?

所以如果我自己做个基金,我一定要求进来的从上到下每个人都要自己放钱进来,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是一个“成熟“、”负责“的投资人。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大量基金只有“合伙人”。

四)

上个月我去听了高礼价值投资课的分享,邱国鹭等人讲了很多价值投资的东西,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最后他们都会提一个点,即通过价值投资的理念进行研究,最终“克服焦虑,能睡着。”,或像张磊说的“make peace”。

我想到之前和二级市场转一级市场的人聊,问为什么换行,答案基本都说的是二级市场太让人焦虑了,流动性强,决策频次高,投资结果隔夜就能显现…

所以以前我觉得价值投资是一种研究商业的方法论,今天突然感觉价值投资可能也像是二级市场的一个宗教,是追求自我 peace 的寄托和方式。

最终每个人都是要找到和自己内心和谐统一的一条路,站在不同的位置,就会有不同的体会。

那我觉得让一级市场的人和自己 make peace 的方式,就是找到并把钱交给绝对 nb 的人。

这样,在不断追求信息差的基础上,尽力提升自己商业认知和识人的能力,真的把自己的钱投给足够 nb 的人,如果让我重来一次,这大概会是我做投资的方式。

五)

最后,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挺有趣的改变。

最近我突然觉得自己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改变,就是早几年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而近段时间,觉得已经突破了要提升认知的阶段,但反而退回了更返璞归真的阶段,就是要追求知行合一的阶段。

要把已经想清楚的东西落地到执行,真的是非常有难度的事。

和大家共勉。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