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AI、区块链这两项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们现在做价值判断的锚点/坐标系,在未来几年间都将不复存在。未来十五年内,全球的增长驱动引擎也将发生坚定的变化,我们在聚焦中国的同时,一定要对南亚、东南亚多做研究。文章来源:混沌大学(ID:hundun-university)。
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总是基于一些基础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我们判断的“锚点”。
例如,做投资的时候,你会在自己心里放一个坐标系,用价格、同行、重置成本等进行对比,最终确定公司是否值得投资。
我今天要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未来15年内的重大形势变化,会导致你进行价值判断的“锚点”在漂移。这意味着,基于当下惯性的一切判断结果都将可能失灵。
所以,你要关注这三大形势:
1.两三年内,AI开始挑战绝大部分行业的技术壁垒,很多行业将消失或被边缘化;
2.五到七年内,区块链可能重构人类“信任”彼此的方式;
3.十五年内,全球增长驱动引擎正从中国缓慢而坚定地飘走。简单说,电梯位置变了。
汽车,医疗,保险,金融,来自AI的颠覆,远超你想象
从2017年开始,大家能感受到AI在每个行业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个可以佐证的数据是,这个行业的投资额从2016年起开始翻倍增长,2018年全球AI行业股本融资额已达到185.3亿美元:
可以预见,几年内,很多巨头的技术优势将被打破,行业格局甚至将发生根本改变。
我们用汽车行业的例子来看:
汽车行业,目前的主流玩家将被边缘化
自动驾驶的故事讲起来很漫长,但技术突飞猛进是从2017年开始的。
我相信,达到L5级别的自动驾驶(即车能在完全不知道前方路况、也没有地图的情况下自动驾驶),技术将在2-3年内快速成熟。未来7-10年内,社会可能广泛接受无人驾驶的车。
1. 可能的推广顺序:物流车—公交车—市内交通摆渡车
最可能先上路的是固定路线行驶的物流车,其次是环境环保用车,再然后就是城市公交车。此后,在城市环境内的交通摆渡车、出租车也将得到普及。
2. 私人车辆将急剧减少
自动驾驶汽车有显著的社会效应:
①跟城市的智慧交通信号管理系统协同后,道路通过率会大幅度的提高。这意味着,不用拓宽马路,拥堵就能得到缓解。
②人们拥有的私人车辆将急剧减少。由于市内自动驾驶摆渡的效率和体验大大提升,将来个人和公司买车的积极性都将大幅下降。
3. 汽车行业将被重塑
①私人购车意愿的下降,将首先给整车厂带来灾难。为什么?因为未来的车辆买家将高度集中,可能每个大车主都拥有200万辆或者500万辆车,供所有人摆渡使用。
当车主是分散的时候,整车厂有谈判能力的,你可以通过卖给不同的人来议价。当车主变得集中,他们反向挟制车厂的可能性就提高了。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整车厂的数量会大幅度缩小。在北美市场、中国市场,我猜可能只会留下两三家。
② 整车厂的产品会大幅度减少。原来,每个车厂会推出各类不同的品牌,这个适合谈情说爱,这个适合长途越野,那个适合城市平稳驾驶。但未来的主要车主们就不再需要这么多类型的产品,可能只需要中档、低档、高档三种车,配件更换方便。
所以,今天你们是如何评估汽车公司的?也许你买了行业龙头公司股票,觉得第一名很安全。而我的问题是,这家公司10年后还存在吗?
大家可以比较以上公司的市值,最大的整车厂如通用大众、日产,也就是五六百亿美金,现在滴滴、Uber、Waymo的市值/估值都远超他们。
特斯拉的例子更典型,虽然它一年就产十几万辆车,但跟通用、丰田之类有几千万辆车的公司市值一样。
③用户平台类的公司会崛起。因为预约、叫车等服务都是跟用户打交道,能帮助用户对接车辆的平台,市值会很高。目前,Uber估值已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的滴滴也已经560亿美元估值。
④自动驾驶的操作系统公司也会市值很高。搭载在汽车上的自动驾驶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手机的安卓系统,大概占用你每天的两三个小时,是非常庞大的应用。所以这类公司将来会很值钱,想象空间巨大。
Waymo、滴滴、特斯拉都可能加入这个阵营,而且将来接近赢家通吃。
这一切都与你无关?后汽车行业的连锁反应
所有跟汽车保有量有关联的行业都将面临灾难。
①比如保险,中国财产保险中大概60%-70%是车险。车的数量在减少,那保险公司该怎么办?
②二手车、一手车的贷款生意肯定会萎缩,汽车配件、装潢、二手车产业也是如此。
③慢慢地,停车场就没生意了。原来之所以小区、公司停车场有生意,是因为私人车主需要停。将来所有的车辆基本都在路上跑,只有晚上需要加油和换电池,所以停车场也将深受其苦。
那么,你在看这些行业的时候,该不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汽车行业深受AI影响之后,我投这个公司还有什么意义?这个公司真的还值那么多钱吗?为什么它还能活着?故事能不能自圆其说?这都需要重新考量。
正规军已大规模入场,区块链将重构“信任”的方式
AI对全球生产力的深刻影响,是未来两三年内就会发生的事情。接下来看未来七八年内会发生的另一大重大趋势——区块链技术的成熟。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区块链。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每出一个新概念,总会先被一帮骗子利用,再被一帮投资者利用,最后才能轮到一帮热爱它的人坚守。
这话讲起来很有诗意,说白了就是这个行业洗净铅华,轮到正规军进场了。
我认为,2019年是真正的区块链元年,原因在于:
①区块链3.0技术能够提升性能、易用性、可操作性,大部分都会在2019年成熟;
②稳定数字货币在最近一年中迅猛发展,数字货币作为支付工具、交换媒介、价值尺度的功能会得到解决;
③区块链数字经济必须获得法律保障,而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监管体系正逐步成熟。
刚才我提到,AI是2017年开始爆发的。2018年开始,区块链得到了爆发性增长,融资额达到145亿美元。同年的AI直接融资额是185亿美元,将来完全可能被区块链反超。
正规军进场之后,想象空间更大了。
大家所知道的区块链的好处,比如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历史数据完整等,这些都对,但只是它的一小部分。区块链真正有价值的事情,是它是可编程的智能合约。
降低信任成本
区块链的加密币是一段可编程的程序,这段程序带着智能合约,可以按约定自动执行。
过去咱们签协议,有这么几个环节:
法律依据。是依据英国的法律,还是大陆法律?
支付方式。付英镑,港币,还是人民币?汇率怎么算?
纠纷解决方式。争端解决地是在伦敦还是香港?是通过法院还是仲裁机构?
而区块链场景下,这些约定都不再必要。法律就是智能合约,对赌标的也会明确,只要条件成立,合约会自动执行并进行清算结算。
如同《区块链与账户革命》作者肖风所说:
分布式商业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商业新边疆。在分布式商业世界中,一切中介组织都将被“数学算法”自动连接和执行取代,相比传统商业模式交易的互信成本大幅度降低。信任的边际成本越低,商业活动空间和边界越大。
这意味着,人类的关系会变得很简单。
大家有没有深入去想过,你是怎么组织企业的?你一定想把信任成本高的环节收编进公司内部,作为自己的部门。
比如说,银行肯定不愿意把自己的清结算中心外包——记账要是记错了,就完了。
所以企业的供应链组织形式非常有意思,信任成本越高的环节越需要作为组织的一部分,你要建设他、参股他、或者跟他有一定的长期合同,形成生态圈。
区块链技术的进步则意味着,你没有必要把企业做的很大,很多信任成本高的环节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技术特征解决,成本很低。
落地应用,可能没有超大平台
先来举几个巨头已经布局的区块链应用领域:
①微软2015-2018 年,就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保险平台;
②高盛在2018年8月推出了加密资产交易平台;
③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是全球前五大银行,已经开通了基于区块链的跨境外汇交易应用系统;
④蚂蚁金服跟渣打已经合作跨境的小额汇款业务,几乎零手续费,是非常惠民的应用;
⑤ 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AXA做了一个区块链航空保险产品,将来在理赔、风险认定、精算上,都有很多名堂。
现在有很多人一直在追问,什么时候区块链也能够出一个几亿日活的杀手级应用?
肖风的观点是,这种应用可能不会出现。
因为整个移动互联网是把商业模式平台化,使得原本需要复杂信任机制的交易更方便。区块链则相反,是把平台拆掉,凡是需要建立信任的机制都不需要了,智能合约自动就能执行。拆完平台,人自然就少了。
所以,未来的区块链落地应用中,超大平台可能很少。
在区块链的冲击下,究竟谁该更焦虑?是传统企业,还是移动互联网企业?这个问题留给大家。
未来十五年将与过去完全不同,全球驱动引擎正在转移
AI、区块链这两项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我们现在做价值判断的锚点/坐标系,在未来几年间都将不复存在。
我们来看得更远一些,第三个需要关注的大趋势是,未来十五年内,全球的增长驱动引擎也将发生坚定的变化。
我一开始举了电梯的例子。巴菲特跟比尔·盖茨都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身为美国人是有美国红利的,天生就比生在别的国家会更成功。
企业也是一样,你如果正好诞生在一个高成长的经济环境下,相当于坐了电梯。所以,了解全球经济的增长驱动引擎,跟消费市场的增长极在哪里是很重要的。
过去20年的中国故事
从2006年起,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大大超过美国,也就是说,全球GDP增长的五分之一,是由中国一个国家贡献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是做中产或者中产以上生意的公司,我不用看他报表就能知道,它的大概20%-22%左右的销售额会来自于中国人、中国市场或者中国人在海外的购物。
如果你在中国,又做了互联网,就更站在潮流的最前方。互联网公司的全世界前十名中,第三、第四、第十都是中国公司。坐在这个电梯上,就不太会落伍。
未来20年,故事属于东南亚、南亚
接下来,需要把目光投往海外。
从地理位置看,越南嵌入到中国内部,等于中国广西的隔壁,港口条件比中国还更好。从国外到越南和到中国的成本几乎一样,泰国的地理位置也类似。因此,这些国家比较容易受益于中国的成长。
来做一些数据对比:
1.中国有14亿多人口,南亚有17.53亿,东南亚有6.49亿;
2.中国的人口的平均年龄大致在38-39岁,南亚人口平均年龄大概在27岁;
3.中国GDP大概现在是12.24万美元,南亚、东南亚加一起6万美元,相当于中国GDP的1/2。最终消费中国是6.4万亿美元,东南亚、南亚相加大概是4.2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2/3;
4.外资流入增速,中国是负的,南亚和东南亚都在翻倍增长。
庞大而年轻的人口,以及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是这两个地区的巨大优势。
另外,由于互联网人口巨大,所以这些国家直接跨过了PC互联网的发展阶段,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阶段,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很多产业快速就能成型,经济成本很低。
这两个地区的巨大潜力正在被发现,越来越多大企业,包括欧美日韩一些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把自己的总装厂搬到南亚跟东南亚。
还有很多企业为了规避贸易战影响,主动把厂南迁,使得这些地区制造业升级的速度非常快。总装厂迁过去之后,又带动了整个供应链的南迁,带动了整个基础设施快速的增长,这些地区完全有可能出现产业跨越性的发展。
我最近去印度也感受到,这些地区原本基础设施非常差,港口、码头、机场、道路都很差。但随着资本的流入,最近修建的速度非常快。
总结来说,我们在聚焦中国的同时,一定要对南亚、东南亚多做研究。
除了关注中国的大电梯,还得关注下一个有潜力的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