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与失败相对应的是,所有人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从2次高考失败到4次创业失败,马云的一路都充满了艰辛。如今看来,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马云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磨难。文章来源:插坐学院(ID:chazuomba),作者:春天、叶超群。
马云说:“绝大部分人都会去埋怨,这些人应该少去打交道,而经常检查自己的人是靠谱的。你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事,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你的格局自然会高。”
1、见各种各样的人,获得更多思维碰撞
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参加一个饭局,席间有一个资深大佬对大家说:“如果我投资你,我能带给你额外的东西。因为我还会帮助你,指导你运营。”
但周航当时心里想的是:你那一套早就过时了,怎么还能指导我运营呢?于是他没往心里去。
反观他的朋友,一直不停地向大佬请教,整个晚宴自然很有收获。
还有一次,前阿里参谋长、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对周航说:
“自从你创立易到,4年没找过我。你知道吗?你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错失了很多可以帮你的资源。”
周航说,以前他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做出成绩,不好意思向曾鸣请教。
从此他明白一件事:学会示弱,敞开心扉向别人请教,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马云就特别喜欢认识各种各样的人,通过和各种不同的人交流,认识自己,帮助自己思考问题。
据马云的助理陈伟说,马云几乎没有不开心的时候,只有“心不开”的时候。
每次“心不开”时,第一想到的地方是永福禅寺:杭州灵隐西侧石笋峰下,一个迄今已有1600年历史的寺庙。
为什么喜欢去永福寺?
第一,永福寺非常幽静,是一个可供交流和思考的好地方;
第二,佛法里有很多哲学思想,与人探讨佛法比自己看书轻松得多、也有趣得多。
马云非常喜欢和永福禅寺的方丈月真法师聊天。
有一次两人聊到“修行”,月真法师说:“修行也并不一定非要在寺里,在哪里都行。”
而马云却说:
“那当然!想通一半的人才出家,全想通了就应该还俗。‘普度众生’在庙里怎么整?出去帮助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和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那才是‘普度众生’。”
这段话,让人想到阿里巴巴的使命:帮助所有中小企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005年,马云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听了金融巨鳄索罗斯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发现许多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就与其展开了交流。
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索罗斯来杭州时,马云不仅陪他参观了阿里巴巴,还邀请他为浙江的企业家上了一课。
马云不仅自己喜欢见人,喜欢和人交流,有时还会带阿里巴巴的骨干去明星下榻的宾馆,让他们和明星合影聊天,作为对他们努力工作的“奖励”。
这也是阿里一直倡导的“快乐工作,认真生活。”
见识各种各样的人,和不同行业的人交流,是获得成长的最好途径之一。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人这一生,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过程。多走出去和别人交流,随时随地进行思维碰撞,才会真正地成长。
2、听各种各样的事,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
李翔曾听一位阿里巴巴高管聊马云,最为佩服的就是马云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她打了个比方,马云属于那种在办公室里听说哪里发生了件事,就要借一辆自行车,骑过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人。
马云自己也说过,2005年前后,他满世界转悠,去找老师教自己。
众所周知,马云喜欢太极。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也很喜欢看电影、听越剧。
越剧名家茅威涛是马云的好朋友,每次有演出都会通知马云。
有一次看完茅威涛的《梁祝》后,马云去后台献了花篮,又和茅威涛、何赛飞等人一起吃了夜宵。
席间马云听他们讲了很多老艺术家的经典故事,而且是边说边演,非常生动,让他津津乐道。
2008年奥运会期间,应马云推荐和邀请,《非诚勿扰》在杭州的西溪湿地拍摄,马云由此认识了导演冯小刚。
拍摄期间,他多次去剧组探班,也常和冯小刚一起喝茶聊天。
影片上映前,马云还在冯小刚家里看了《非诚勿扰》的“毛片”(当时还没配上音乐和字幕)。
助理陈伟,有一次听到马云打电话和作家麦家探讨故事,谈完后说:“前两天我刚看了你的小说,刚看到兴头上,没了!怎么回事?”
当听说接下来一本还在写,书还没出,马云急了:“那怎么办?要不后面的故事你先讲给我听吧,就现在。”
他喜欢听故事,有空时也喜欢自己编编故事,不仅讲给周围人听,有时还会和熟悉的文化界的朋友们讨论。
比如《奋斗》的编剧石康、作家麦家等,都是马云讨论故事的对象。据说这是他工作之余放松的一个习惯。
马云与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制作人斯皮尔伯格
马云曾在湖畔大学第一课上说过,企业家不应该只局限于学习经营知识,还要多听听其它领域的顶级高手是怎么做事的,比如一个顶级的医生是怎么动一场手术的……很多事情并不只有一个维度,多维思考能激发各种奇思妙想。
他几乎不懂任何和计算机相关的东西,但他能把各种不同的人聚到一起,激发团队的力量。
这和他经常关注不同领域的东西,经常和不同领域的人交流有很大关系。
猎豹创始人傅盛说:人的本质就是一个CPU,运算能力再强,没有足够的数据输入也不会有产出。
有足够大的信息输入,足够高的反思频度,才会产生格局,做出判断。
很多东西,不是读书能学到的。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事,都是在增加信息输入。
马云曾在湖畔大学的开学演讲中对企业家们说:
你们到这儿来是分享经验、倾听教训,同时更希望大家在这儿学一些平时你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哲学、艺术、医学、军事。
一个人要提升格局,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多去认识陌生有趣的人,多去了解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换句话说,这叫做见世面。见过世面的人,眼界更宽,好奇心更重,心胸和格局也更大。
因为有时候,限制我们想象力的,不是贫穷,而是眼界,经历和体验。
3、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不断增强自己的抗打击能力
马云在12月12日的访谈中说:所有人都会失败,就像所有企业都会倒霉。所有企业都会关门,就像所有人都会死掉一样。
与失败相对应的是,所有人也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从2次高考失败到4次创业失败,马云的一路都充满了艰辛。
如今看来,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马云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磨难。
我们知道,阿里诞生于著名的“湖畔花园”,但创业一年多后,马云却把阿里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
接受吴晓波的采访时,马云却说这是他创业过程中经历的第一个磨难。
“以前我曾把阿里巴巴的总部放在上海,在淮海路租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装修得漂漂亮亮的。
结果那一年的时间特别累心,招人也招不到,许多上海人问,阿里巴巴是哪里的公司?几乎没有人理我们。
最后我们决定从上海撤离。先是选了北京,最后觉得还是回杭州好。”
当时马云觉得自己很快会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家,阿里巴巴也会成为一个国际级的企业,因此在融资2500万以后,他把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最繁荣的一条街——淮海路。
但他搬迁总部的时间很不巧:1999年底、2000年初,正是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重大时刻。
2000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开始,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点往下跌,半年时间内跌了40%,意味着在北美地区的资本市场里,整个互联网公司的市值蒸发了8.5亿美金。
当时全球除了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GDP超过这个数字。
在这个重大股灾,“天上下大雪”的时候,整个行业都发生了雪崩性的危机,企业的运营成本也相应增加,阿里巴巴却做了一件与整个大势相反的事情,把中国总部搬到了上海,把国际总部搬到了美国。
最让马云感到痛苦的是,阿里巴巴在上海招不到人。
上海的国有资本和外来资本非常集中。
吴晓波曾评论说:“一个喜欢大资本和一个必须以破坏、创新为主的互联网公司,有一种天然的冲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是没有互联网基因的城市。”
此外,在中国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的对外贸易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民营制造业、外贸企业主要出现在浙江、江苏和广东。
阿里巴巴1999年在杭州成立时还比较接地气,但一搬到上海以后就突然变得“高大上”了,就是这相差的190公里,产生了极大的差异。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一个都不占,去上海后的“水土不服”给了创业初期的马云一个深刻的教训。
“通常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即使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也就不会害怕了!困难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
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凭借这种乐观精神和顽强的抗打击能力,马云一次次克服了自己的困难。
正如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里说的那样,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大的地方。
面对磨难的抗打击能力,几乎是每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的标配。
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孙正义曾说过:人生短暂,但我们的格局不能小。
这个世界不缺努力的人,但是有格局的人不多。
“格局决定结局”“格局比能力更重要”,我们经常听到各种关于格局的说法,但真正能够提升格局的,到底是什么?
格局是一种思维层次,本质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但做好这三件事,见各种各样的人,听各种各样的事,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是年轻人提升格局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