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金融科技:分野在2018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216字)

2018-12-11 金融科技:分野在2018

没有一家想做局外人,但彼此的处境却有着天壤之别。

猎云网注:2018年,金融科技行业一派肃杀景象,如何抓住最后的窗口期通过 IPO套现退出,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2018年,是金融科技赛道开始挤出泡沫的一年,是有人开始跳船逃生的一年,也是大大小小玩家拉开差距的一年。文章来源:鹿鸣财经,作者:陈兰、王垚,编辑:封成。

盈亏之间

周鸿祎的360金融要赴美上市了,多少有点让人惊讶。

2013年,周鸿祎面对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领域的热潮时,是拒绝的。“有些基金公司和银行找上门来要跟我们合作,我都没答应……我看不明白。我想我们最近还是踏踏实实做好安全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

然而两年后,他入了局,今年,就要上市了。其对外宣称的是今年实现了盈利,然而按照GAAP(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从成立至2016年年底、2017年全年、2018年前三季度分别亏损0.22亿元、1.66亿元、4.69亿元。上市才意味着融资,意味着更多的现金流。

急着上市的并不止360金融一家,今年九月份赴美上市的小赢科技也是如此,然而哪怕三次修改招股书,将募集金额从2.5亿美元调整到1.2亿美元,上市三天股价便被腰斩。12月3日,陆金所也传出新的融资消息,显示其正在加快上市步伐。

接二连三的暴雷声中,2018年,行业一派肃杀景象,如何抓住最后的窗口期通过 IPO套现退出,成了很多人共同的选择。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2018年,是金融科技赛道开始挤出泡沫的一年,是有人开始跳船逃生的一年,也是大大小小玩家拉开差距的一年。

毕竟,这些年进军金融行业的科技公司太多了,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与潮流。从2008年到2012年,每年新注册的金融科技公司数一直呈稳定增长的趋势,增长率在17%-45%之间;从2013年到2015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金融科技行业公司增长率达到100%以上,并于2015年达到顶峰,共有4300家金融科技公司成立。

不过从2016年开始,新公司注册数量呈现出断崖式的下降,到2017年,仅有370家新公司成立,仅为2015年的1/12。2018,拥挤的赛道终于翻了。

虽然在这期间,也有360,搜狗,美团等选手加入赛道,曾经失意的百度金融今年还改名度小满卷土重来,随即滴滴也挤入队列。没有一家想做局外人,但彼此的处境却有着天壤之别。

与行业龙头蚂蚁金服做比较,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爱好,跟得最紧的无疑是京东金融。然而,让京东金融们没想到的是,2018年,当自己在行业寒冬中不断强调自己开始盈利,甚至很多公司开始IPO套现之时,一直盈利多年的蚂蚁金服却在今年开始主动亏损,大手笔投资科技,布局海外。

今年1月11日,刘强东在京东内部信中说京东金融去年首次实现了单季盈利。上个月,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京东金融五周年大会上又说:截至今年九月份,京东金融已经实现全年盈利。两人都闭口不谈具体盈利数据,心有灵犀。实际上在媒体获得的一份最新关于白条资产支持票据的说明书中显示的是,去年京东金融净利润为-20.87亿元,营业亏损20.84亿元。

刘强东只捡盈利来说,也不管单季是否具有说服力,而那份亏损数据面世后,京东金融也公布了一组盈利数据,说自己扭亏为盈。不难看出,强调盈利是京东金融如今的主旋律。

与之相反,多年来一直持续盈利的蚂蚁金服,却在2018这个金融科技的寒冬年份主动亏损。阿里的财报显示,蚂蚁金服在今年前三个月的利润为-19.01亿元。盈利之后的亏损被蚂蚁金服解释为投入到了用户获取、产品创新以及国际化发展方面。

看起来有点乡下人刚吃上肉,城里人又改吃菜了的灰色幽默。

2018年的金融科技行业,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

名实之辩

2018年,半个金融科技行业都在为叫什么纠结,进行着一场扩日持久的“姓金”还是“姓互”的正名之旅。

从最初互联网金融刚兴起时,便有一个伪命题横亘在行业:传统金融公司触网了,是否就变成了互联网金融公司。当然不是的,但大部分人都存在这样的错觉。反过来,科技公司进入金融领域,就变成了金融科技公司了吗?自然也不是。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关键点在于能否运用技术来进行深层运用,创造价值,深层次地去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获利模式以及市场规模。金融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于金融业务,经济投放也是在此部分。

从收入结构来看,2015年在蚂蚁金服的总营收中,其支付接入费占了近六层,当时支付宝占据移动支付市场的大半壁江山,金融方面的收入与之无法比拟,也不是重心。同年在蚂蚁金服的收入构成中,14%来自技术服务,而到了2017年,技术服务占比上升至34%。另外,有融资文件显示,到了2020年左右,蚂蚁金服来自金融的收入占比将不足10%,而支付接入费将占30%,核心与重心将是技术服务费,占据总营收的大头60%。

京东金融与蚂蚁金服不一样。它的主要营收来自于利息收入,大家都知道这是典型金融公司的营收来源。根据京东金融可查的收入显示,其去年营收103亿,当中给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收入上亿了,但比重还不及1%,少得可怜。再者,京东金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在消费金融的京东白条和供应量金融的京保贝。

更有意思的是,京东金融说要“去金融化”,但这些来源于金融业务的收入比例不降反升。典型的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同样诚实的还有去年上市的拍拍贷,根据其财报显示,向贷款人收取的服务费是拍拍贷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去年上半年毛收入的75%以上,再看今年季度财报,一季度共实现助贷服务费收入6.20亿,去年同期为5.05亿,同比增长23%。这些服务费构成了拍拍贷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占总营收的九成以上,而这家纯P2P公司还一再大力宣称自己是科技企业。

衡量是否为金融科技公司的另外一个方式,是看券商采用何种方式对其进行估值。一般来说,金融公司进行估值的时候,券商都是采用P/S估值法。蚂蚁金服进行C轮融资时,几乎所有券商采用的都是P/E估值法去估值,在他们眼里,蚂蚁金服这个公司的本质比起金融,更多的是科技。毕竟在技术产出上,它每天申请7个专利,如今申请量远超亚马逊与Facebook不是闹着玩的。

反观7月份京东金融融资130亿后,得到的估值为1200亿元,较去年中旬京东金融从京东剥离时翻了一番,听起来吓人,可这是根据P/S算法得出的。

京东金融当然也想科技化。9月17日晚上,京东金融悄悄地把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的名字改成了京东数科,还表示未来这家公司定位于数字科技。

事实上,到底做金融还是做科技,京东金融也在十字路口摇摆。就在今年4月,掌舵人陈生强还有“不做金融”的表态,而在前不久京东金融迎来5周年生日之际,陈生强对此又有了新的陈述,称并非放弃金融业务,并表示金融仍然会是公司至关重要的核心业务。

超半数的收入来自于金融业务,可能是京东金融留给外界模糊面目的重要原因。然而与京东金融相比较,更多的金融科技公司面目则显得清晰明了得多。

美团支付悄然上线后,先后经历了2次举报3次处罚,被央行紧急约谈责令下线整改。因此美团不惜以13亿元的价格火速收购钱袋宝以获取支付牌照,并在去年10月份到上市的那段日子中,持续地对其平台上3.1亿用户进行短信轰炸,宣传其旗下的金融产品。

无独有偶,滴滴出行在今年5月份时也通过滴滴出行APP与短信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向用户宣传旗下的滴水贷产品,已然触及了现金贷“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制、无抵押”四个定义。

相比于这两者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搜狗金融业务的一期产品,已经停摆的一点借钱则以凶悍的吸金能力闻名。有借款人爆料,一点借钱的年利率超过了国家规定的24%,高达180%,逾期年利率达252%。

正因为和真正的科技公司相比,借贷等传统金融业务才是金融公司们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所以这些企业才会用尽各种方式将潜在用户尽快变现以攫取利益,哪怕这种吃相在外人眼中显得十分难看。

2B焦虑

随着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人口红利行将吃尽,流量巨头都开始遭遇用户或业务增速的放缓,to C的路越来越难走,打破天花板的只有两条路:出海或to B。

蚂蚁金服在六年前就成立了国际事业部,是布局海外最早的公司。出海过程中遇到阻力也是用科技来解决,比如有关外国人并不习惯用中国化的支付宝,蚂蚁金服通过科技、模式输出帮助别的国家做出本土化的“支付宝”,从而更顺利地实现了海外布局。韩国、印度、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随处可见“支付宝”的影子。

京东金融不是没出海,去年九月它就与泰国零售企业尚泰集团合作,在泰国成立一家合资公司。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参与者来说,金融科技行业参与者已经把to B视作风口,蚂蚁金服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互联网推进器”计划,京东金融今年初宣布“不做金融”的那次,还决定转型做一个B2B2C的公司,也是把toB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作为昔日的BAT三巨头,腾讯金融与度小满在to B这条路上也没有丝毫懈怠。今年8月,腾讯企点QTrade的上线标志着to B能力相对偏弱腾讯,也踏进了金融科技的B端市场,目前已有招商证券、光大证券等近300家金融机构在使用这款“金融版QQ”。

两个月后的10月26日,度小满金融也与南京银行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的同时,将合作成果推向南京银行“鑫合金融家俱乐部”的100多家商业银行成员单位,进一步强化其to B生态能力。

对于被赋能的机构而言,如何成为赋能机构生态圈的一部分,以获得跨界连接能力,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衡量这个跨界连接能力的首要标准,就是金融流量。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在其文章中指出,“当前的开放平台搭建,巨头通常承担着生态协调员的角色,巨头自身的流量能力决定了开放平台的流量边界。支付是最高频的金融行为,第三方支付的市场份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巨头们的金融流量。”

在这方面,目前支付宝的流量优势最显著,腾讯金融次之,而京东金融还排不上号。易观数据显示,2018年2季度国内移动支付交易规模39.3万亿元,支付宝以53.62%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腾讯金融占比38.18%,平安壹钱包为1.4%,百度钱包和苏宁金融(苏宁支付)则分别为0.3%和0.26%。

1.jpg

事实上,狭义地去说金融科技to B,并不能准确反映金融科技公司的to B界限,面对更大的市场机会,巨头们不仅仅专注于金融领域,更着力于在整个产业互联网领域布局。

以蚂蚁金服为例,支付宝的诞生其实就是为了解决B端商家和C端消费者之间的信任问题,这是脱胎于阿里体系内的toB能力。除了对金融机构开放之外,蚂蚁金服还发挥了自己在移动支付领域和商家服务领域的优势,服务了数以千万计的小商家。

在所有的新金融企业中,蚂蚁金服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技术和业务能力给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相比之下,更多新金融企业的toB服务目前还停留在给个人提供贷款方面。

究其原因,京东金融的场景主要聚焦京东购物平台,而蚂蚁金服的场景是多元化的,在金融场景之外,还覆盖了超市、便利店、医院、餐厅、休闲娱乐场所、生活服务以及交通出行等。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缺乏场景,只有金融业务的公司,能为金融风控贡献的数据就太少了。而无法更加全面地对贷款用户的消费习惯以及偿还能力进行评估,也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坏账的风险。

未来已来

回头再来看蚂蚁金服上个季度的亏损,更能明白为什么市场说这种亏损是“主动亏损”了。同样是亏损,蚂蚁金服的亏损不是因为不能盈利,而是把今天能够盈利的钱投到了未来。

放眼全球,科技巨头亚马逊也是如此。多年来,亚马逊屡屡亏损,股价和市值却不断创出新高,皆是因为亚马逊选择了以长期价值为导向,而不是短期利润。

一如马云在致股东信里所说,"阿里巴巴从来不为看得见的机会布局,永远只为未来投入。正是因为这样,眼前暂时的风浪和波折,难以伤害我们,因为我们相信,只要为了解决问题而创新,只要创造了真正的价值,一定不缺市场、不缺利润。"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面对席卷而来的未来,先行者们已经调整了变革的姿态,一只脚跨进了未来里。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