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Facebook,非死不可?这也许是扎克伯格出走的最好机会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2951字)

2018-03-23 Facebook,非死不可?这也许是扎克伯格出走的最好机会

扎克伯格的自我意识与Facebook紧紧相连,离职对他来说必然非常痛苦。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3月23日报道 (编译:叶展盛)

目前Facebook正处于舆论的风尖浪口。这家社交网络在开发一批核心功能的过程中遇到了失败。人们对其实用性的怀疑在与日俱增。多方面的信任危机正在威胁着这家公司。为了Facebook以及扎克伯克自己,当下也许是这位首席执行官离职的时机。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求他离职,就个人而言,笔者还是相信他的天分和连接整个世界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的天真以及追求过程中的草率已经带来了一些出乎意料的后果,人们对这家公司也越来越失望。也许想要完成他的梦想,离职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原因有以下三个。

Facebook所经历的失败

不可否认,Facebook的成功超出了每个人的预期。但这种成功来得太早,并且基于一个每个人都能访问的、功能型的社交网络。这个网络帮我们联系朋友,推送他们最近的趣闻,以及一些小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Facebook的确做得很好。但是除此之外,Facebook的成就屈指可数。

第一,Facebook曾想过打造一个连接所有应用和服务的社交图层,但是它失败了。因为用户对此很害怕,而企业也担心自己会完全依赖Facebook的图片数据,再加上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Facebook的这项服务就受到了挑战(当然在广告行业,它仍然发展的不错)。

第二,Facebook打造的游戏平台也失败了。其部分原因在于,游戏的社交属性存在一定的危险,其次“注意力经济”所生产的游戏的确比较差。将现有的成熟社区改造成一个游戏社区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如今我们只能在消息推送栏的旁边看到Facebook曾经昙花一现的游戏。

第三,Facebook目前还试图将自己打造出一个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中枢,但是这整个行业已经不太景气,投入的成本过于昂贵。目前它的确是这个市场里的领导者,但这样下去,似乎只会耗空投资人的资金。目前断言Facebook打造的是一个完全没用的玩意儿,还有些为时过早,但它看起来的确没有太大前途。

第四,对消息服务的改善也失败了。聊天机器人的质量非常差,很多时候完全不知所言,语音游戏也就刚玩的时候比较新鲜,商业应用也没什么起色。当然表情包似乎能在短时间内帮它赚点钱,但你想运营一个全球发展的庞然大物,这点钱是不够塞牙缝的。

第五,扎克伯格还想过将Facebook打造成一个可靠的新闻平台,但事实却完全相反。这里就不用赘述Facebook是如何失败的了。

第六,Facebook曾想过成为一家基础设施供应商,但还是失败了。免费基础设施的初衷的确是良好的,但是这家公司并没有取得足够的信任。基于太阳能充电的全球联网无人机Aquila是个很梦幻的科学项目,但是给偏远地区安装上光纤或信号塔,也许成本会更低。

第七,扎克伯格曾想让Facebook成为一家媒体公司,其失败的原因很多:强大且灵活的竞争对手,缺少关注,广告太多,和现有经济的兼容性差等。

第八,扎克伯格想要扩大的移动业务同样遭遇了失败——因为这种失败源于它本身。Facebook以及Instagram的确很受欢迎。但它毕竟花了10亿美元从某个原始应用里获取一项基本功能,并让它出现在大多数手机的屏幕上。

第九,从一开始,扎克伯格就想让Facebook变得更酷。通常来说,“酷”的定义就是与众不同。也许收购Instagram让它变酷了一些,但是现在这个光环也开始褪色。

这些都是扎克伯格没能完成的目标。他反复地表示:“这正是我们要做的。”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的没有。资金和这家社交网络最初的成功让大家都很有干劲,但这种势头也随着一次次的失败而逐渐消磨殆尽。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的确为Facebook早期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这些失败的尝试,他也应该承担起责任。

顺便说一句,扎克伯格并不是唯一一个经历低谷的科技巨头,每个硅谷大鳄都有自己不愿意提起的黑历史。但扎克伯格似乎就是来利用自己对公司的掌控来逃避这些失败的归责。

现在Facebook并没有在连接整个世界

也许Facebook在好几年前就已经偏离了最初的目标。

15年前(也许10年或5年以前),Facebook就是我们想要的。但是时过境迁,我们和科技以及其他人互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Facebook却没有做出变化。上述的失败项目,并不是Facebook最大的败笔,其核心功能并没有及时作出变化才是根本因素。

最初,Facebook的功能大概就是将你的生活分享给周围的朋友。但随着它业务范围的扩大,这种联系越发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Facebook一直在努力地定义人们在线交流的形式,以更好地适应自己有限的功能。人类交流方式与自家消息推送及算法的不匹配,Facebook认为需要作出改变的是前者。

其背后的原因很简单:要让Facebook适应人们的需求,那么公司赚的钱就会变少。Facebook运营广告,广告吸引眼球,这种商业模式已经统治了Facebook十几年。当然Facebook也是这种模式最成功的践行者之一,因为它一直在告诉它的客户(也就是广告商),它能了解到别人无法得到的用户信息。正如之前所提到的,Facebook本身就是一个由大量数据堆砌起来的平台。

Facebook已经不再是一个让人们彼此交流的平台了,它只是利用这种关系来进行盈利。公司没有通过任何实际的方式来优化人们交流的质量——尽管我认为它能做到。上文Facebook所做的一系列失败的尝试,都只是想要增加这种表明关系的数量,并让用户通过有意义的交流和时常的更新结合在一起。

另外在销售和广告方面,Facebook也多次对用户提供的数据表现出十分随便的态度。哪怕人们曾经信任过Facebook,现在也已经不再相信它了。有些高管曾表示会尊重用户的数据(哪怕他们是真心的),但用户仍然不会买账。

如今Facebook的状态,距离“连接全世界”还有十万八千里。扎克伯格的愿景并没有让公司按照他期待的那样发展下去,而且这样下去只会南辕北辙。

现在离开,对他和公司都有好处

Facebook的规模已经足够庞大,它永远回避不了争议。但在最近几年里,几乎每个季度,每类人群,每个客户,每个国家及其管理者,都对它感到失望。

在过去动荡的一年里,Facebook的基本广告理念——基于用户的隐藏性格特征进行广告投放,已经被证明极其容易被滥用。公司采取的措施和其他科技巨头没什么区别:事发后告诉用户,公司并非有意如此,并承诺以后不会再这样。而扎克伯格这位几乎涉及Facebook各方面运作的掌舵人,却几乎没有出面发言。

他有时候也会出面解决一些争议,但更多时候他讲的都是一些“Facebook一定会认真对待这件事”之类的套话。比如之前他就讲了“我会非常认真地想办法去保护我们的社区。”

但我们想听的不是这些。他曾经写过:“我创立了Facebook,我永远会为这个平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负责。”

可惜他并没有实际的行动。也许最好的做法就是辞职,并不是说马上辞职——因为突然的辞职必然会引起混乱。但是必须要尽快,细想这其实对每个人都有好处。

对于Facebook,这是一张“免死金牌”。扎克伯格能轻松承担起目前公司所承受的争议,因为他曾讲过自己会为发生的事情负责。这样一来他可以保护那些真正犯错的忠实员工及高管。他可以在国会、联邦交易委员会以及法庭上表示自己对这些行为负责,并恳求人们理解Facebook并不应该因为自己多年的错误而被“连诛”。与此同时,Facebook也要筹备改革,转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的政策,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对于用户而言,这将会成为一个新的开始。人们已经厌倦了万年不变的承诺,以及漫无目的的算法调整,以及对竞争对手的失败模仿。之前的总统大选和最近爆发的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暴露出来的新问题,用户忠诚度正在降低,如果不采取措施,他们可能会“叛逃”到其他平台上。扎克伯格作为Facebook众多错误的缩影,他的离职也会为平台带来富有意义的改变。起码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用户会继续留意公司的下一步举动。

对于扎克伯格而言,这同样是件好事。首先在风评上——年轻的首席执政官勇敢地牺牲了自己保全了公司。很可能他书写下一个新篇章。坐拥数十亿美元的30岁富豪,在家花一两年时间陪伴自己的妻女,接着全身心地将精力投入到下一份事业里,东山再起。相比Facebook,陈-扎克伯格倡议和Internet.org能以更加有意义的方式帮助更多的人。

虽然我并不认为他会这么做。扎克伯格的自我意识与Facebook紧紧相连,离职对他来说必然非常痛苦,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对Facebook的悲观程度,大约与扎克伯格的乐观程度相当。如果他读了我这篇文章,我相信他会同意我写的大部分内容。

同时,我仍然认为当下仍然是扎克伯格离开公司的最好时机(相比过去),也许在将来他会后悔——早知道当初就早点离职了。没有扎克伯格,Facebook未来究竟会繁荣还是落寞还不得而知,但是最可怕的就是,用户可能完全不在意公司的命运。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