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聚焦体验公司:苹果、耐克、星巴克和Beats是同类公司?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816字)

2014-05-14 聚焦体验公司:苹果、耐克、星巴克和Beats是同类公司?

苹果、耐克、星巴克甚至Beats,它们是什么样的公司?它们出售的是日常产品,但却依靠独特的体验进行差异化并收割远高于行业的利润。这种体验植根于产品、门店、服务、应用、品牌、广告之中并升华萃取。

猎云网5月14日报道(编辑:名扬)

 

苹果、耐克和星巴克,如何定位这三家公司?

 

苹果究竟是哪种公司?

当然苹果拥有卓越的科技,但称它为一家科技公司又不太确切。苹果精于市场营销,如果把它分类为市场营销公司也不合适。苹果拥有遍布全球的零售店,但它也不应该被视为一家零售公司。

 

同样的问题,可以放在耐克身上。

耐克以运动鞋起家,但它的产品早已超越这一范畴。当然耐克是全球最善于营销的公司之一,但他们也生产天才级的创新产品。过去几年,耐克的边界开始扩张到软件和可穿戴科技,暂且还没人把耐克视为一家科技公司。耐克同样拥有遍及全球的门店,但它也不应该被当作一家零售公司。

 

星巴克呢?

星巴克卖咖啡,可早已不仅仅卖咖啡。它也是全球最善于营销的公司之一,品牌价值居高不下。过去几年,不管是与Square的合作,还是星巴克卡与移动应用,它都在拓展移动商业的边界,但没人把星巴克视为科技公司。星巴克门店全球随处可见,但它必须不只是一家简单的零售公司。

 

苹果、耐克、星巴克……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共享同一种商业模式。几年来各种各样的砖家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宣称,随着廉价Android占领市场苹果难保高利润。就像另一外一群人无法直视耐克,这样卖皮革和纺织品的公司怎么可以保持这样的利润?当然,你会一次次听到有人描述星巴克的咖啡“淡如水”。不就是卖手机/鞋子/咖啡嘛!可是,耐克在一个毛利率不到33%的行业保持了45%的利润,苹果公司以少数出货量拿走了业界多数的利润,星巴克?已经被贵国媒体指责为“咖啡成了暴利行业”。

 

Thompson这样描述自己的妻子迷上耐克的过程:

“我的妻子报名了台北耐克女子半程马拉松。想报名注册?你得先满足条件,那就是用 Nike+ Running应用在过去的一个月里跑出50千米。报名成功后你的Nike+就会有一个特殊的标志。很麻烦吧?但我的妻子居然欣然接受了挑战,下载了应用,积累跑步里程,倒数比赛天数,欢乐地购买了一双新的运动裤。乐在其中。”

 

认识“体验公司”(Experience Company)

 

耐克卖得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成为一名跑步者的体验”(Experience of being a runner),或者成为一名篮球爱好者( basketball player)、网球爱好者( tennis player)或者高尔夫爱好者(golfer)的体验……

这种体验,不仅仅来自于它们广告里的运动员形象或者耐克运动鞋的质量抑或运动服的款型甚至应用的粘性。这种体验来自于所有这些因素的总和又在此之上进一步升华。

耐克是一家体验公司(Experience Company)。

它出售的是日常用品,但通过“耐克体验”(Nike Experience)进行差异化并以此收割远高于行业的利润。这是最高明的公司,最高明的业务模式。当然苹果可以与之相较高下。

 

苹果同样是一家体验公司(Experience Company)。它卖给你的不是电脑、手机或者平板。他们出售的是从精美的广告、官方零售店销售服务直到简洁的包装和设备实际使用感受等林林总总交织萃取而成的“苹果体验”(Apple Experience)。他们卖得是日常商品,但靠“苹果体验”的差异化来获得更高利润。

 

星巴克?它的咖啡、点心、饮品、会员卡、门店、服务、应用、外送、广告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星巴克体验”(Starbuck Experience),让顾客趋之若鹜并收取更高价格。

 

这些最高明的公司有种天然的契合。星巴克里随处可见的MacBook,苹果和Nike的深度合作……

体验公司存在于面向消费者的市场(Consumer Market),时尚快消行业(或曰“轻奢侈”),有着鲜明的品牌形象,收割行业最高的利润,不屑于低端市场,提供跨界的服务。

 

上月耐克对Nike Fuelband 硬件的欲弃还休引发媒体普遍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Nike放弃可穿戴,而是和苹果进行进一步的软硬件整合。在我编译的另一篇文章《Nike为何敢放弃可穿戴硬件?有了盟友苹果,自造硬件无必要》里,对双方的定位有详细描述。

 

Beats,一家正在崛起的体验公司

 

过去一周苹果将以32亿美元收购Beats的动向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科技媒体甚至展开了竞猜大赛。主题就是苹果为什么要收购这家(在专家们看来华而不实)的耳机公司?

为了耳机、为了音乐流媒体服务、为了营销团队、为了艾欧华加入帮苹果挽回流失的音乐界人心、为了可穿戴……

 

如果我们不是把苹果当作一家科技公司、或者一家零售公司、或者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视为一家“体验公司”,那这场进行中的收购原因何在就很清晰了。

Beats 是一家正在崛起中的“体验公司”(Experience Company)。Beats 卖的不是耳机,而是成为一名音乐爱好者的体验(Experience of being music fans)(之前这种体验是由苹果iPod提供的)。Beats 的耳机不只是用来听音乐的,而是一种头饰,一种身份属性。

正如 Gizmodo 所言:“甚至有小孩子跑去百思买购买Beats耳机,不是因为它听起来酷,而是Beats耳机让他们看起来很酷。”

Beats 同样在音质平庸的情况下,通过Beats 体验(Beats Experience)收割了行业最高的利润。截止到2012年底,Beats获得了“高端”耳机市场(100美元及更高价位)64%的份额。

 

作为一家体验公司,苹果想收购这样一家崛起中的体验公司,即使付出公司史上最贵的收购价格。

 

本文主要观点受 Ben Thompson “APPLE AND NIKE”一文激发,另参考骆轶航先生《耐克、星巴克和福特,这个星球上的另一类科技公司》一文。

文末关于苹果收购Beats的分析,并不代表确证苹果已经收购Beats。尽管已经有诸多权威媒体报道,但这一交易仍未被当事双方确认。

本文着重分析美国公司。中国有没有“体验公司”?欢迎探讨。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