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只有4G才能化解中移动与微信矛盾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381字)

2013-03-25 只有4G才能化解中移动与微信矛盾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说,当初中移动和腾讯就手机QQ沟通协商过之后,它的信令占用问题在调整之后就缓解了很多。但现在,微信的情况是比手机QQ更严重的。

文/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 山寨发布会成员 刘方远

微信到底哪里让运营商不爽了?

我们可以从技术和商业两个层面来分析。

从技术的角度,最近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向我详细解释了微信这样的“永远在线业务”对其网络的影响。虽然这篇文章发在微信上,这里大部分都是微信粉,但也不妨听听来自另一方也就是运营商的观点。

相信大部分人应该和我一样,并非通信专业出身。所以,下面我会尽量用一些形象的说法来转述所谓的“信令”问题。

首先,无论是手机QQ,还是微信,都会有自己的“心跳”。这些“心跳”是发向运营商网络的,目的是告诉网络自己的实时状态,比如是否在线、有没有新消息之类的。

这些“心跳”本身几乎不消耗流量,但是会占用中移动的信令通道,如果“心跳”过快过多,就会导致运营商的网络出现问题,甚至瘫痪。

以微博为例,开启消息提醒功能后,微博需要0.5~3分钟一次周期性地检测有无新消息,信令频次约为普通上网业务的6倍,而每次消耗的流量几乎不到1KB。

挂手机QQ也是如此,早年在广东部分地区,发生过因为手机QQ占用信令过多,导致当地中国移动的网络出现过出现过用户打不出电话,发不出短信的情况。

按照黄晓庆的说法,当初中移动和腾讯就手机QQ沟通协商过之后,它的信令占用问题在调整之后就缓解了很多。但现在,微信的情况是比手机QQ更严重的。

所以我个人理解,运营商和腾讯的分歧在于:

微信为了维持自己比较好的用户体验,一定要采用比较高的“心跳”频率;而运营商则认为,为了保障更广大用户的基本体验(比如大家正常的打电话发短信不被中断),希望微信“跳”得慢一点。

上面谈的是技术的角度。

从商业的角度,微信用户之间发送文字、图片、语音的体验非常好,而且不管是跟外地还是国外的朋友联系成本都是一样的,没有长途的概念。(只需要流量费,WIFI情况下几乎没额外成本)。

所以,微信不可避免地分流了运营商的短信、语音业务,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流量收入的增加,但可能增加的还不够多。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探讨过,不再赘述。我也希望大家以后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时,能用数据说话,分析清楚运营商因微信而损失的短信收入有多少,微信带来的流量收入有多少,这二者之间的差额大概是多少。

而不是脑残粉似的说“因为微信取代了运营商,所以运营商拼命要掐死微信。”运营商不可能会掐死微信,以后还指望着从微信多分点钱呢。

抛开眼前的争端,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一下,4G普及之后,双方的上述矛盾就都不存在了。

首先从技术方面。按照黄晓庆的说法,LTE4G网络是专为数据设计构建的,特别考虑到了信令问题。而且4G带宽更宽,速度更快,理论上也能让微信的使用体验更好。相信通过运营商和腾讯坐下来沟通之后,基本的共识还是能够达成的。

而在商业层面,也就是微信冲击运营商短信和语音业务这一问题,4G之后这或许也不再成为问题。因为运营商的收入结构转为数据为主、语音短信为辅已经成为趋势。我们看国际主流运营商目前提供的4G套餐就能发现,短信和语音已经不是收入构成的主流。

下图是北美运营商Verizon上马4G之后推出的套餐“ShareEverythingPlan”

从图上可以发现,不同的套餐计划已经全部都是“有限数据流量”加上“无限语音、短信”的搭配。比如每月50美金的套餐,可以享受1GB的数据,打电话发短信不限量。

其他运营商如AT&T,还有DOCOMO等的4G套餐设计都类似。月费越高,能享受的流量就越多,同时语音和短信都是不限量的。

如果以后国内的运营商也这么打个包,买流量赠送无限短信,或者送几千分钟的通话时间,那所谓的短信、语音下降就不是问题了。反正都无限让你用了,你用得少点对运营商来说岂不是更好?

最后,用小马哥的话来结尾。“你去看香港包括国外的运营商,主要是卖数据流量包,话费和短信都是赠送的。根本用不完。”马化腾称,腾讯每日产生大量流量,与运营商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