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6835字)

2012-10-18 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大战移动支付

编者按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

  尽管“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尚待出台,相关政策也亟待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但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已然“按捺不住”,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移动支付,这是一块谁都不愿错过的“大蛋糕”。

  抢占先机和银行业务的通盘谋划,是银行必争其的两大关键点。在业内人士看来,移动金融是未来银行大棋盘中的重要一颗棋子,对整盘棋有着深远影响。

  除了提高银行客户的稳定性和黏着度外,移动支付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是银行更为看重的。

  移动支付“号角响起”银行大军投入战局

  洪偌馨 夏心愉

  2012年被很多业内人士视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元年。

  一方面,央行牵头起草的“中国移动支付标准”出台在即,相关政策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另一方面,银行、银联、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等企业逐渐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挺进移动支付市场。

  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12亿,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达到1715.20亿美元。而预计到2015年,这两项数据将分别增至3.84亿人和4728.05亿美元。

  显然,这是一块谁都不愿错过的“大蛋糕”。

  今年以来,招行、浦发、农行、建行已率先行动,陆续公布了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最新产品。而另有多家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编辑采访时表示,关于移动支付业务的战略规划已提上日程,具体方案正在制定当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布局移动支付市场不仅是拓展新业务的需要,更是出于长远战略的考量。除了提高银行客户的稳定性和黏着度外,移动支付撬动银行卡、支付结算等业务的再次增长是商业银行更为看重的。

  移动支付爆炸式增长

  “移动金融的时代已经来临。”招行行长马蔚华认为,未来,在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消费方式的变革下,移动支付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炸式的增长。

  在马蔚华看来,银行业本身具有IT属性,“信息技术之于银行业如同空气一样,须臾不可或缺;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

  刚刚就任中信银行行长的朱小黄首次对外阐述中信银行发展新战略时,也特别提到了移动支付。他表示,未来中信银行在保持公司金融业务领域优势的同时,还将重点推进零售领域消费信贷、信用卡透支、移动支付等新兴产品。

  另一国有大行人士向本报编辑坦言,移动支付市场是银行的“必争之地”,没有一家银行会放弃这块“大蛋糕”,推出相关业务是迟早的事情。

  “只是现在移动支付标准尚未出台,具体政策还不明朗,而移动支付的应用环境也不够完善,所以表面上很多银行还‘按兵不动’。但其实,相关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都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他表示。

  从目前移动支付的三大参与方来看,以银联、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拥有完善而成熟的资金清算系统,而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占据着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

  所以,在这个多方竞合的市场,商业银行都选择了与各自的战略伙伴“联手出击”。例如,建行和银联推出的银联手机支付,农行与银联、中国电信合作的“掌尚钱包”,以及招行与HTC联合推出的搭载有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NFC手机。

  此前,招行副行长丁伟在接受本报编辑采访时表示,与HTC合作只是招行迈入移动支付市场的第一步。随后会有更多搭载招行“手机钱包”应用的手机品牌及型号推出,而招行与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也正在洽谈中。

  而浦发银行则在2010年11月便与中国移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双方在移动金融与移动电子商务、基础银行、基础电信、客户服务与渠道共享四大领域开展了32个项目合作。

  巨大的潜在利益

  就当前银行布局移动金融的思路来看,抢占先机和银行业务的通盘谋划,成了两大关键点。

  因为率先布局网银支付,在电子银行时代迅速崛起的招行深知“占得先机”的重要性。“每一次创新都是市场的重新分割。”丁伟认为,对于招行而言,不管是涉足电子商务,还是布局移动支付,其本质是为了稳定客户、黏合客户、服务客户。

  他表示,因为网点数量上难与四大行相竞争,一直以来,招行整体的规划就是通过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来带动整个零售业务的发展。而未来,移动金融亦将成为另一个“引擎”。

  浦发的“占先机”则更体现在对合作伙伴的火眼金睛,与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达成股权合作关系,中国移动作为浦发的单一最大股东,持有浦发银行20%的股权。由此,浦发的收入和利润增长也与中国移动直接挂钩,亦即,中移动通过战略合作帮助浦发银行提高业务发展能力,就是帮助自己获得利润回报。

  浦发银行移动金融部副总经理薛建华在接受本报编辑专访时称,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不同于其他运营商与银行的合作,这种基于股权纽带的合作使得双方的利益和诉求有更全面的捆绑。

  在薛建华看来,移动金融还是浦发大棋盘中的重要落子,对整盘棋有着深远影响。他表示,近场支付独特的客户体验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快速扩充浦发整体个人客户、包括信用卡客户的规模;远程支付,比如手机银行的发展,可为银行其他业务通享,以此来提升整体业务经营能力和客户黏性。

  “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还可交叉销售,来巩固客户交易份额的占比。因此移动金融是银行整体发展的战略性组成部分。”薛建华说。

  在与中国移动的战略合作中,浦发所看重的是其对浦发银行客户、网点、产品和移动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与提升,而不仅仅是移动支付业务的盈利分成。

  具体而言,中国移动有着覆盖全国的网点和客户群,而浦发则可将部分银行服务延伸至中移动的某些网点,即银行借助移动的营业厅,实现营业网点的延伸,有利于银行增加客户的覆盖面。

  目前移动营业厅中设有的浦发银行自助设备,可提供办理取现、存款、缴费、充值、信用卡还款等多项业务。这样不仅可以占领一些中移动的客户群,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还可交叉销售,来巩固客户在浦发交易份额的占比。

  其次,浦发还可借助中国移动的手机话费数据作为贷款客户的授信参考,对于合格客户发放限额即时小额授信。

  银行的过渡方案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移动支付客户数达到1.45亿户,较2010年增长了61.11%。同时,2011年全年发生移动支付业务2.47亿笔,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09%。

  “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所展现的发展潜力与前景令人兴奋。”德勤在一份名为《2012年~2015年中国移动支付趋势与展望》的报告中如是形容。

  但报告也在开篇指出,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各方利益协同长期受到行业政策的影响,加之客户基础较为薄弱,业务的开展只能在区域范围较小的规模上摸索运营,整体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对于仍处起步阶段的移动支付市场,大多数商业银行都采用了一定的“过渡方案”。例如,去年浦发与中国移动推出的联名卡,在NFC手机还未普及之前,用挂坠卡与贴片卡作为过渡产品。

  “这样一来,客户可以在不更换原有手机的情况下,添加一个小挂坠或小贴片便可以在具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示的POS设备上使用,实现支付功能。”

  薛建华表示,由于NFC手机还没有普及,大量的苹果手机用户不能使用NFC功能,为了获得这部分客户,同时也考虑到降低初期较高的成本,浦发采取过渡策略来扩大普及面。

  薛建华认为,国内的支付环境还亟待进一步完善,否则即便是POS机改造好了,收银员也不会使用,因此必须要首先拉动客户量,让市场有一定量的客户需求来带动支付环境的成熟。

  据了解,目前浦发的过渡方案收效甚佳,近场支付使用客户已近20万。截至今年6月末,联名卡的贷记账户累计消费3.58亿元,其中6月份卡均交易918元,平均单笔消费金额约为34元。

  除了技术层面的过渡方案外,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的消费额度、资金来源上也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安排。

  以招行最近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为例,“手机钱包”必须通过绑定招行一卡通进行充值,而每次的充值金额最多不超过1000元。

  招行总行零售部副总经理胡滔表示,新消费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客户刚开始用手机支付时只能接受小额度,而随着整个移动市场的成熟,招行会逐渐提高“手机钱包”的额度。

  她表示,招行的“手机钱包”很快便可实现用信用卡来充值,而招行也会根据市场的接受程度随时调整移动支付的实施方案。

  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近日也在公开场合表示,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在开发移动支付产品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短期推广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技术措施或业务规则以及支付服务提供者本身的风险防控能力或风险承担能力,在安全和便捷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第三方“插足” 移动支付产业起步上演竞合博弈

  杨佼

  [ 标准的缺失,导致产业各方难以形成合力,企业的业务开展必然受限,不敢贸然投入,从而制约整个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 ]

  开始转型的国内商业银行,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第三方支付企业。

  9月18日,招行联手HTC,推出国内商业银行新标准下的首款移动支付产品招行“手机钱包”。时隔一个月,10月18日,第三方支付“一哥”支付宝,也发布了其移动支付产品“超级支付”。

  在中国银行业面临转型的背景下,这并不是噱头。此前,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招行行长马蔚华甚至放言,要通过手机钱包“废掉”银行卡。

  不过,对商业银行来说,移动支付业务要形成气候,目前时机远未成熟。

  “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业务,象征着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多位接受采访的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编辑如此表示,移动支付市场刚刚起步,相关各方的合作要大于竞争。对银行而言,商业环境、监管政策、产业链整合困难等因素,才是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的真正阻力。

  转型压力

  实际上,不断演进的金融脱媒和金融服务泛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冲击和威胁。商业银行希望,通过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实现业务转型。

  “随着利率市场化、货币国际化等宏观环境影响,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业务正代表着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方向。”浦发银行相关人士称,浦发将依托与中国移动战略合作契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实现战略转型。

  马蔚华此前更是疾呼,随着网络和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如果不改变,将成为“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

  实际上,移动支付市场的掠食者,远不止银行。而这意味着,除了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银行还要面对“第三者”的插足。

  “大家都知道移动支付是未来趋势,不仅是银行,包括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厂商等都在拓展移动支付。” 第三方支付公司深圳财付通相关人士告诉本报编辑。

  据财付通相关人士介绍,该公司正在与微信、腾讯微生活合作,依托微信有针对性地开发各种支付方式和场景,未来用户将可以通过手机在买衣服、外出就餐、居家、外出购物、出行、娱乐、旅游等诸多生活领域使用财付通享受轻松便利的支付。

  得客户者得天下

  招行零售银行部常务副总裁刘建军介绍,移动支付已形成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两分的格局,目前各家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业务都属于近场支付。

  由于移动支付自身的特点,使得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应用范围也非常近似——集中在公交、地铁等公用和消费领域。如招行“手机钱包”,主要使用范围是超市、快餐店、药店、便利店、面包房等场所。而浦发联名卡主要在便利店、超市,上海和长沙定点菜市场、宁波公交、深圳停车场等多种便民场所应用。

  正因为应用领域的限制,客户接受度就成为各家银行移动支付成败关键。“得客户者得天下。”浦发、招行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反复强调客户体验的重要性。

  刘建军认为,各家银行的移动支付业务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客户体验和便捷性、安全性。全球认可的移动支付方向是NFC,即在手机上内置NFC芯片,进行点对点的非接触式的数据交换,并嫁接手机通讯的各种功能,除了支付功能外,只需将一张招商银行一卡通与“手机钱包”的TOUCH卡进行关联,就能通过手机为“手机钱包”账户充值。

  而浦发的移动支付业务,在具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识的POS机上支付时,用户需附带一张手机挂坠卡或贴片卡。在功能上,其四大平台除可完成账户管理、转账汇款、黄金交易、查询网点等基本交易外,还可查看天气和附近优惠商户信息、查找身边医院的地址等。

  不过,业内一个普遍观点是,移动支付市场刚刚起步,合作仍大于竞争。“移动金融服务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融合了多种金融服务,需要各方广泛参与,也需要同业共同探索和研究。”浦发银行人士说。

  财付通相关人士亦认为,在发展方向、技术、商业模式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当下更需要进行合作。

  多重制约因素待解

  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应用领域,移动支付都远未形成气候。以最早介入的浦发银行为例,该行向本报编辑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底,其联名卡累计发卡量为20万张,9月份单月交易额为2亿元。而大多数银行仍在观望中。

  “移动支付市场还处在培育阶段,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真正形成规模还需要一段时间。”刘建军说,虽然不少银行都推出了移动支付产品,但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

  在上述浦发银行人士看来,制约移动支付发展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从目前来看,手机支付受理环境并不理想,除了上海、深圳、宁波等少数地区,使用非接触式POS机的商户分布较分散,难以形成客流。

  此外,随着技术发展,智能手机面临着被入侵和控制的风险,可能对用户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并进一步衍生出其他社会问题,阻碍移动金融的正常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各方需要一个协作共赢产业联盟和生态环境,但符合各方利益的共赢机制和商业模式并未建立。

  在这位人士看来,最重要的是,现有监管政策对移动支付业务形成的限制,以及统一标准的缺乏。移动金融涉及跨行业整合和监管,需要对现有监管政策进行突破,并制定统一标准。

  “标准的缺失,导致产业各方难以形成合力,企业的业务开展也必然受限,不敢贸然投入,从而制约整个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他说。

  刘建军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移动支付产业涉及银行、手机厂商、银联、运营商、商户等方方面面,其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整合,但相关各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目前进行产业链整合的难度非常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完成产业链整合,我觉得最快也要三年左右。”他说。

  专访快钱CEO关国光(微博):行业仍处爆发期支付企业热衷“广撒网”

  聂伟柱 陈敏轩

  屈指算来,自2011年5月,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下发至今,已一年有余。在此期间,近200家支付企业获得了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进入,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

  不管银行愿意与否,支付公司层出不穷的创新支付,在打破银行垄断支付市场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使这个市场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近200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快钱作为首批获得牌照的支付公司,走出了一条迥异于其他支付企业的道路:只做企业客户,并在支付服务的基础上,将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视为战略重点。

  统计显示,2011年,快钱资金处理量总额突破1.2万亿元。快钱选择一条迥异于其他公司的发展道路,有何种深层次考量?放大至行业来看,牌照下发一年多后,支付行业格局有何改变?又该如何看待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之间的竞合关系?

  就上述问题,《第一财经日报》编辑近日专访了快钱CEO关国光。在关国光看来,当前的第三方支付行业依然处于行业的爆发期。现阶段,支付公司普遍采取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上。

  “支付市场需要更多参与者”

  第一财经日报:截至目前,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经下发接近200张。牌照下发后,整个行业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何在?

  关国光:从宏观角度考量,大量民营资本聚集在新兴类金融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规范引导的机制。牌照的下发,使得民间资本得以正式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这对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牌照下发之后的这一两年来,支付市场中出现了各种新的支付形态,比两三年之前更为多样化。行业得到规范之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创新速度有所加快。

  与此同时,更多的优秀人才也进入这个行业。行业没有法律依据时,很难吸引并留住最优秀的人才。牌照发放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也有所提高。

  当前,第三方支付行业依然处于行业的爆炸期。虽然今年实体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全国性第三方支付企业都看不到发展放缓的迹象。事实上,在当前经济形势之下,能持续百分之百增长的行业非常少,支付行业算其中之一。

  这个行业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三大基石。其一,行业需求远超出原有金融体系所能提供的服务。巨大的需求,拉动、催生了这个行业。其二,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下,使得支付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成为可能。其三,央行颁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在讨论、部署、实施到落地的整个阶段,均在鼓励创新。

  近200张牌照,对于中国的支付市场而言,牌照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目前还不好判断。若从创新规模角度分析,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参与者。

  “支付公司不能押宝一个行业或一种支付工具”

  日报:支付手段多样,企业的差异化也日渐显现,例如,拉卡拉专注刷卡;快钱专注于企业客户。在你看来,该用一个什么标准去划分,从而对支付市场有一个整体格局观?

  关国光:银行领域,业务有公司、个人业务之分。支付公司亦可按照个人和企业的维度划分,即服务于企业的支付公司(例如快钱);服务于个人的支付公司(例如支付宝)。

  但若按支付终端或者所服务的行业来划分的话,目前都尚不成熟。

  对于支付企业而言,专门定位于服务某个行业,有利有弊。一旦定位某个行业或产品,定错之后,很难调整;而若不在一些行业定位,又难以卡位。因此,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这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支付终端的情况亦是如此。

  支付公司现在普遍会采取一个比较保守的策略,即不会将资源过度集中在某一个行业或某种支付工具之上。原因在于,举例而言,没有行业纵深覆盖的话,支付企业只做一个行业面临很大的挑战。此外,纯粹做线上支付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到明年就可能面临很大压力。

  “快钱不想成为商业银行”

  日报:在快钱战略中,与银行的配合至关重要。在你看来,快钱能够为银行提供什么?当下,第三方支付公司与银行,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微妙。你如何看待二者的竞合关系。

  关国光:快钱并不想成为商业银行,如果快钱去抢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会受到影响。

  快钱并不直接给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而是要让它的资金流转效率提高,来降低它对股本金和资金流动的要求,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它现在的生存,甚至是发展的瓶颈。

  如果中小企业的资金效率提高1倍,那么它对于自身的股本金,包括流动资金的要求的规模会下降,那么它能维持原先同样规模的业务量。这个是现在快钱跟商业银行一起来推动的解决方案。

  快钱和商业银行之间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快钱的平台,给商业银行带来增量的客户;另一方面,快钱提供企业交易流水信息,帮助银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增强银行风险控制能力。

  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日趋深入,大企业从银行体系的融资规模日益缩小。银行应对这种变化的出路在于做大小微企业。因此,这就意味着,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演进,快钱和银行之间的合作空间将日益增大。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