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10月10日报道 (编译:堆堆)
编者注:硬件行业很残酷。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可以从Jawbone、Juicero、Pebble这些公司的失败经历中吸取教训。CBinsights上通过分析400家企业的融资以及现存状态,探讨了为何硬件企业在发展后期都会乏力,以及这背后所说明的问题。
2017年7月,设备制造商Jawbone在初创企业的失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Jawbone公司宣布要低价出售资产:尽管公司在运营的10年间内筹集到了9.3亿美元的融资,但就公司的头显、健身追踪器以及无线扬声器产品线来说,它未能保持自己在市场份额上的优势。
在风投投资的失败初创企业中,Jawbone拿到的资金名列第二名。
事实上,仅仅在数月之前,融资同样可观的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Electric Objects、Hello以及Lily Robotics也已“驾鹤仙去”。
为什么这些硬件初创企业都面临此噩运呢?有诸多理由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初创企业的死亡。
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通的原因。我们对数据库中近400家失败的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进行了筛选,确认了以下一些失利因素,主要因素如下:
1. 缺乏消费需求;
2. 资金消耗速率过高;
3. 在最初的众筹之后,投资者缺乏兴趣;
4. 产品策略错误。
这些资金充足却以失败告终的初创企业包括NJOY、Pearl Automation、Coin、Plastc以及Jawbone,还有一些融资资金规模不大的初创企业也难逃此噩运,如Inq Mobile、Bia Sport、Electroloom等。
有一点是值得关注的。尽管对于硬件初创企业来说失败非常普遍,但大家总是会在失利之后重操旧业。
在2017年7月出售掉公司资产之后,Jawbone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Hosain Rahman找到了一些投资者来以另一种形式保证Jawbone继续存活:据报道称,前Jawbone的投资者BlackRock又参与投资了Rahman的新公司Jawbone Health Hub,这家公司出售的是与健康相关的软件和硬件。
似乎Jawbone Health Hub还是想要进军消费者硬件领域:尽管在该领域内创建一家成功的企业非常困难(即便资金充足),投资者和创业者还是争先恐后想要加入,梦想着能打造出下一个大众市场产品。
与此同时,他们忽略了屡经验证的真理——“硬件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无视了那些曾一度被人广为称赞但最终抱恨归天的初创企业,如Jawbone、Juicero、Flip、Pebble等。
投资者们继续涌入消费者硬件行业
创业者之所以选择前赴后继,部分原因在于投资者和众筹网站一直在给他们提供资金。基于他们想要打造未来消费者硬件王国的目标,他们会通过Kickstarter或早期阶段市场不断筹集到资金。
在2017年第二季度内,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就完成了近140宗交易,融资额达到12亿美元。去年,交易数量和数额则达到了历史新高。该领域完成了624宗不同的交易,硬件初创企业获得了44亿美元的资金。
其中,有一半的交易都是早期发展阶段的创企,包括新兴领域内的新公司,如机器人、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领域。去年,有三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创企新贵进行了融资,包括机器人初创企业ROOBO、“智能烤箱”制造商June以及虚拟现实头盔开发者Fove。
新的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出现在世人面前。
当我们在研究每一年该行业内有多少公司拿到了第一笔外部融资数据时,我们发现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这就意味着尽管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创业者和投资者仍然坚信消费者硬件创新。
新消费者硬件创企的数量在去年达到了史上新高,首次融资多达450多笔,这包括互联家具公司Latch(智能门锁的制造商)以及Rhythm(旨在提高睡眠质量的可穿戴设备Dreem制造商)的融资轮。
“投资者们对于硬件都存有根深蒂固的偏见。” Paul Graham 在2012年时说道,他表示大众普通认为相比硬件企业,软件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扩大规模。
但是,在追溯当年的数据之后,我们发现事实情况完全不同——前提是众筹网站也算是广义上的投资者。
众筹实际上在消费者硬件生态系统以及问题创企数量的激增上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Kickstarter以及IndieGogo这类众筹网站的存在,让硬件创业者能够为概念设计或是功能糟糕、永远无法达到风投要求的原型产品筹集到资金(甚至是拿到预订单)。
创业者们通常相信一定的曝光度能够帮助他们顺利拿到风投的融资,从而让他们的制品获得新生。但按照我们的销售漏斗数据显示,这种情况鲜少发生。
融资数据中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趋势:后期轮融资规模有大幅度增加。
在连续三年交易规模增加之后,2016年,后期轮融资规模的平均数达到了顶峰——4550万美元。
追寻更高数额的退出资金
投资者对于消费者硬件领域的信心是合理的吗?该领域的首次公开募股非常稀少。诚然Beats耳机、Nest恒温器以及Oculus Rift头盔都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了,但Pebble智能手表、Narrative Clip相机、Angel Sensor腕带等制造商的失败则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深思。
从2012年开始,只有17家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上市。过去五年来,每年的风投退出总数平均不超过50起。但是,在过去三年内,每年都是55起以上的风投退出。
关于消费者硬件失败的残酷数据事实
对于任何一家初创企业来说,通向成功的道路都极其困难。
我们追踪了完成初始种子轮融资之后科技初创企业的成功几率,这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公司,只有46%的公司能够成功完成新一轮融资。
我们还发现70%的公司都会倒闭或是变成“僵尸企业”,也就是自我维持。它们是企业生态系统内的“活死人”——也许可以获得营收,但是不足以进行首次公开募股或是成为下一个以数十亿美元被并购的企业。
科技初创企业的情况已经如此艰难,但对于消费者硬件公司来说,情况还要更为恶劣。我们可以看下图:
如图所示,这些公司存活的几率非常低。
只有24%的创企筹集到了第二次融资。相比之下,对科技公司来说,这一数据通常能达到46%。在我们追踪的消费者硬件公司中,97%的公司倒闭或是成为了僵尸企业。尽管我们在自己的调查中加入了商业方案竞争以及众筹因素,但依旧无法解释如此鲜明的数据差。
总的来说,在分析的382家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中,有56%的创企是在类似Kickstarter或IndieGogo的网站上完成了自己的首次融资。
众筹网站融资规模的平均数仅为21万美元——这只能为硬件制造、营销或销售成本提供微不足道的资金支持。直观上来说,许多硬件初创企业在完成一轮融资时候就倒闭也确实有一定道理在。
对于硬件初创企业来说——在走向市场之前,它们还需要面临一项额外的任务,那就是打造出供消费者使用的实体产品。一个小规模的种子轮融资、孵化器/加速器交易或众筹网站的融资,这鲜少能够帮助初创企业渡过产品的原型设计阶段。
初创企业进行融资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进入产品推出阶段,之后它们会发现,市场不适合产品进行更大一轮的融资或扩大生产规模。事实上,按照我们上面观察到的情况,缺乏消费需求是产品失败的首要原因。
我们还调查了消费者硬件领域的僵尸公司,试图大概了解一下它们的活跃程度。
由于初创企业通常不会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失败,而是会选择维护网站甚至于是社交媒体账号(即便企业运营已经停止),我们决定采用网页流量作为衡量依据,来粗略了解一下有多少僵尸公司有可能已经名存实亡。
我们发现在CBI数据库中,2014年之后没有进行融资的消费者硬件初创企业里,有57%的创企网站流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基本上暗示着创企已经不复存在。
我们之间也提到过硬件初创企业偶尔会出现一些天价退出案例,比如说2014年三月Facebook以数十亿美元收购了Oculus VR。尽管硬件创企失败的几率很高,但并非所有的硬件初创企业都表现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