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东非印度创企发展缓慢,“一刀切”的投资模式竟是罪魁祸首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288字)

2017-07-10 东非印度创企发展缓慢,“一刀切”的投资模式竟是罪魁祸首

“一刀切”的心态,既不利于企业,也不利于投资者。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7月10日报道 (编译:堆堆)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ROSS BAIRD ,外媒科技专栏客座作家。

如果你一直有在阅读创企科技博文以及新闻稿,你也许会对在东非和印度创办一家金融科技创企的想法感到非常动心。印度出现了一些值得大家关注的风投退出案例,比如说2016年Naspers旗下PayU斥资1.3亿美元收购了Citrus Pay,这也是该国金融科技行业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科技乐观主义者也借此事件作为契机,热切得向大家介绍遍布肯尼亚和其他东非国家的创新技术,如Safaricom的M-Pesa移动支付平台。

然而,现实情况却截然不同。尽管新闻媒体诸多炒作,但实际上印度和东非的多数初创企业都未能吸引到公司发展和扩张所需要的投资资金。举个例子,尽管东非初创企业获得的投资额创下历史新高,但是在过去两年内,72%的风投资金实际上都只流向了三家初创企业。东非大多数的初创企业根本未曾获得一个公平的机会去争取风投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所在的公司采访了数十位企业家、投资人、研究人员和支持创业者的组织,之后发现东非和印度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投资者(通常是国外的投资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断联。投资者们通常是将“一刀切”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的是硅谷风格的消费者技术公司——直接应用到一个基于不同规则运行的市场中。

在东非和印度,想扩张公司的企业家面临三重障碍。每一重障碍都源于投资者对于这些模式的依赖,而这些模式是在美国以及其他已建立的市场上发展起来的。

1. 投资回报速度。获得投资、寻求扩张面临的第一个障碍与投资结构有关。印度和东非的投资者倾向于寻求硅谷式的投资回报时间线——通过股权投资在三到五年内获得10倍的投资回报。然而,这些初创企业的现实情况却表明它们不太可能满足投资者的预期。比如说在东非,只有极少数中等规模的公司可以收购初创企业。寻求股权投资的投资者不禁扪心自问:收购机会在哪里呢?

投资者应当考虑其他更适合这些市场的融资机制。比如说,营收分成协议或是债务工具通常会是更好的选择。

2. 人力资本。我们发现企业家通常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如果企业家没能组建一个出色的团队,投资者就不会进行投资;可是如果企业家没有资金的话,他们也就无法招募一个出色的团队。从公司层面上来说,关注早期发展阶段企业成功与否的投资者和基金会应当在比现在更早的阶段去提供资金,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从行业层面上来说,基金会和投资者也应当加强人力资本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举个例子,Argidius基金会和Aspen发展企业家网络(Aspen Network of Development Entrepreneurs)合作资助了五项旨在改善人力资本生态系统的提案。

3. 模式识别。投资者们依赖已知的模式去寻找公司进行投资——他们依靠的是像知名大学或孵化器项目等网络和指标。在东非,过去两年来,90%未公开的投资都是提供给拥有一位或多位欧洲、北美创始人的初创企业。在印度,过去两年来获得后续融资的企业中,有78%的公司创始人都曾上过一些知名大学。如果你不属于精英团体,那么你就很难与投资人、顾问以及其他合作伙伴建立信任关系。由于这种无意识的偏见,投资人就会错过一些很好的创业点子。

这些障碍都涉及到一种“一刀切”的心态。这既不利于企业,也不利于投资者。前者会错失资本,后者则会错失一些需要更多时间、资金和支持来发展的“潜力股”。

我们必须打破这些模式来帮助更多的初创企业发挥自己的潜力,这一点很重要。此外,我们还要帮助企业家释放自己的潜力去解决全球新兴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大挑战,比如说获取金融服务等。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