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邢明:天涯的这17年和我创业的5个反思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3185字)

2017-05-08 邢明:天涯的这17年和我创业的5个反思

天涯的基因中非常致命的就是对商业并不敏感甚至有些排斥。

猎云网注:天涯的基因中非常致命的就是对商业并不敏感甚至有些排斥,这是天涯社区活下来的原因,也是很久都不盈利的主因。但如果没有成熟的赢利模式支撑,网络社区生死难料,更别提保持独立的人文风格。本文是天涯邢明总结创业17年来他得出的5个反思,文章转自捕手志(ID:ibushouzhi)。

天涯缘起

我最想当一名编辑,却阴差阳错,误入IT深处。

1999年,在四通利方特别火的时候,我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办了个地方门户网站,叫海南在线。当时天涯社区是海南在线的一个子频道,但用独立域名运作。

在创业资本和团队上,由于我业余一直在炒股,积累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大概2000万元左右。因此,天涯的资金由我来出,老大也由我来做,一群小伙伴就齐飞海口开始干活。

这年的3月,经过创始团队在海口艰苦的努力,天涯BBS的页面上线了。开辟的第一个论坛就是股市论坛,因为我很喜欢跟人在网上讨论股票,我们聚拢的是同一群人,大家都是因为喜欢。毕竟此前,我和早期网民们一样,每个月缴着不菲的话费只为了网络上那些虚拟的ID,这当中有朋友也有仇人。

在用户上,恰好四通利方改版为新浪网,因为定位的调整,一大批习惯了论坛的精英网友,纷纷出走来到天涯社区。这些人大都来自高校、社科院、新华社等机构,属于中国最先接触互联网并有知识的一个群体,他们形成了天涯的基因。

在运营上,早期天涯奉行无为而治。因为一开始我们所有的重心和精力都放在海南在线上,天涯社区自然生长。直到它在Alexa全球排名不断上升,到排名三五百名的时候,依然只有几个人在维护。

当时版主都是从网友中义务招募的,站方将治理权力完全下放,版主经过站长审核上岗,对各版高度自治。用户产生内容,那时我们就跟着用户的需求和感觉走,栏目都是网友要求开的,股票论坛、关天茶社、煮酒论史等等。

直到2002年,天涯起草了第一部《天涯基本法》。这部被网友视为天涯社区的《宪法》规定了两项内容:约束权力,保障权利。前者面向站方和版主,后者面向网友。核心的价值观是:以网友为中心,争取一个让大家和睦共处的最大公约数。

明确的制度保障下使得早期的天涯社区呈现出了自由、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民主的治理氛围。在意见领袖云集的「关天茶舍」,有一段时间「倒版」(网友对版主不满要求下任)成了非常流行的一件事,隔三差五的倒版,跟日本选首相一样。(捕手志注:关天茶舍内容以讨论政治、哲学、社会文化等相关话题为主。)

用户价值

1999年11月,宁财神在天涯杂谈发表《天涯这个烂地方》,正话反说,表达了对天涯的一往深情。这一年,天涯被电脑报评为中国「最有人情味社区」。

2002年4月,慕容雪村开始在天涯连载网络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短短几日,阅读量超过20万。于是,慕容雪村火了,天涯也火了。

紧接着2004年,我在天涯办了一个「金乌鸦奖」,主要的内容就是恶搞演员。几百万网民积极参与其中,有海报,有主题歌,还可以拉票,比奥斯卡还热闹。

现在IP的概念很热,其实天涯是一个潜在的没有被开掘的IP金矿。很多电影,比如《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和《鬼吹灯》等,都和天涯有渊源。

这些都是天涯的根基。社区最核心的就是根基,天涯当时之所以这么火,是因为我们没有过早地对它进行商业化,保持了最自然的发展状态,筛选出了最优秀的基因。

很多老互联网人都记得2000年-2001年的那场泡沫,那时网络广告还没有起来,国内互联网企业经历了痛苦的寻找盈利时期,大家用各种方法增加收入,比如疯狂地去做彩铃和彩信的下载。

天涯为了坚守自己的初心,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既没有拉风投也没有拉广告,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控制成本。当时,整个天涯社区就两个技术,他们采取两班倒,全天候处理网络故障。

寒冬过后,网易选择了多元化发展模式,难以支撑的西祠胡同被艺龙(捕手志注:当时还叫e龙)以极低的价格收为囊中之物,窄众社区多数变卖或关闭,天涯已经从一个股民论坛发展成为综合论坛。2003年会员数量涨至300万,日访问量近2000万,每天有3万人同时在线。

到2005年7月的一天,我们发现天涯在Alexa上的排名到了全球135名,中文网站第30名,社区类网站第一名。

在这场暴风雪中,天涯贵在坚持,赢在气质。

融资之路

外界都觉得天涯能够保持某种清高的态度,是因为我们没有缺过钱。其实,在2000年到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资金压力已经非常大了,经常会出现几个月不发工资的情况,甚至网友们都在讨论给天涯捐款的事情,放在现在叫「众筹」。

这时候,有很多人找上门来想投资天涯。第一个来找我的投资人是王功权,我们一起讨论了天涯的商业模式,比如大门不收费,小门收费,你进入天涯是免费的,但里面的一些功能可以收费。虽然讨论很热烈,但投资的事没有谈妥。事后,王功权也表示:如果完全不谈商业化,从一个社区角度,我特别喜欢天涯。

2004年,包括新浪和搜狐都向天涯抛出了「橄榄枝」,但他们都想收购而不是入股,而我并不想卖掉天涯。迟迟不融资,导致最困难的时候,天涯的有些事业部压缩到只有一个人。但是我们克制住了烧钱取暖的欲望,控制成本保存战斗力,想尽一切办法扛过冬天。

2006年,我们终于拿到了联想和清科的天使投资。2007年完成了来自谷歌和联想的融资,其中谷歌持有6%的股份。另外,跟谷歌和联想一起投资的,还有一些个人天使,比如分众传媒的江南春和经纬中国的张颖。

为什么选择这些投资方?因为他们不那么苛刻,对天涯比较宽厚,没有那么急躁。但是,在天涯拿到天使投资这一年,陈一舟收购了校内网,新浪博客已经上线1年,互联网已经进入另一个时代了。

屏幕快照 2017-05-08 上午8.22.47

*图片来源:《艾瑞:2016年中国移动社交系列研究报告》

谷歌当时投资我们,也是为了和百度竞争。百度当时已经有了贴吧和知道两款产品,于是,谷歌和我们合作做了天涯来吧和天涯问答。它不知道怎么在中国的监管环境下管理原创内容,觉得我们有经验。

2009年的时候,中国推出了创业板,这时候有相关人员很希望我们在创业板上市。不到一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国,我们顺势提出回购天涯的股份,想把公司的海外架构拆除。当时我是这样考虑的,那时候没有微博,整个互联网最大的网络言论平台就是天涯,影响力很大。

但是与谷歌的漫长谈判阻止了这一美好愿望。你无缘无故地让人退出你的股权,人家肯定不干呀。谈判持续了将近两年,用了三倍溢价做回购。等我们把一切都搞定之后,发现上创业板今非昔比,要排队了。

而此时的天涯已经达不到创业板上市的要求了。券商告诉我,需要有3000万-5000万的盈利。天涯实在包装不出3000万-5000万的利润。

后来,也有人不断问我:如果2008年天涯赴美上市成功了,今天又会是怎样的?

我的反思

这些年,我做过不少反思:

第一个反思是融资上的迟缓。多年以来,天涯保持了低投入、低产出的运营状态,也因此错过了一些与资本嫁接的动力与机遇。当时天涯名气很大,没有在那时候大规模融资,是一个失误。我们利用自有资金干了7年才开始引入外部资本,而很多互联网公司在成立的第一天就有了外来投资。

如果那时候多融点钱,晚一点考虑盈利的问题,我们也许也变成了一家超级公司。但我们没有资本的接入,同时又在做一个大平台战略,让我们有点不上不下,显得很尴尬。

第二个反思是对时机把握的失误。回购谷歌的股份后,我们过早地把VIE架构改成了国内架构,造成国外资本没法投资我们,而境内的人民币基金在那几年对投资中国互联网公司还比较谨慎。

第三个反思是对整个业务不够聚焦,这导致我们迟迟没有在用户流量上有一个大突破。同时,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很多细分领域涌现出很多垂直类巨头。比如,股市论坛这块,出现了东方财富和雪球,他们在分流我们股市论坛的用户。博客和微博的兴起,也吸走了我们大量写手和意见领袖。

第四个反思是人才一直制约着天涯的发展。一直有人建议我们搬离海南。实际上我们在北京有不小的办公室,一度有过双总部的布局,但后来发现在管理效率上不高。我们总是觉得北京太浮躁了,人才流动性大,但却忽略了:核心人员久坐海口,对行业很容易产生不了解。

第五个反思是没有挖掘用户的金矿。天涯上的用户过去累计出了八千多本书,出版社和影视公司都在天涯上找题材,但这和我们几乎没有关系。而且我们也没有留住意见领袖,孔二狗、熊顿、当年明月等诸多超级IP、意见领袖的出走,导致一个热门新闻话题同样可以在微博上大规模形成吐槽热议,草根用户自然随同流失。意见领袖已经拥有了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而天涯的发展却没能跟得上他们的成长。

其实这些与我自身的性格关系很大,天涯的基因中非常致命的就是对商业并不敏感甚至有些排斥,这是天涯社区活下来的原因,也是很久都不盈利的主因。但如果没有成熟的赢利模式支撑,网络社区生死难料,更别提保持独立的人文风格。

这些年,我们看到一些同行,比我们光鲜,但突然就不见了,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挫折却还在场上,是因为我们的根基扎得比较深。海南岛的椰子树,被风刮到快贴近地面了,还能够活下来,天涯也像海南岛的椰子树一样,坚韧,顽强。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