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产品宣传造假,创始人谎话连篇,无盈利能力的伦敦独角兽Blippar钱烧完后该何去何从......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以上(4068字)

2017-04-18 产品宣传造假,创始人谎话连篇,无盈利能力的伦敦独角兽Blippar钱烧完后该何去何从......

现在的Blippar盈利能力实在太弱,已经无法达到投资者的要求。

【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418日报道(编译:田小雪)

编者注:Blippar是一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供应商,2010年成立于伦敦,目前在多个国家和城市设有办事处。

自成立以来,Blippar已经经历过数次业务转型,消耗了几百万美元甚至是几千万美元的资金。根据相关数据,到目前为止,公司共计拿到了7900万英镑的投资。但由于资金消耗速度太快,接下来还将会需要更多资金支持。

有工作人员透露,目前Blippar应用程序的活跃用户已经大幅减少,公司几乎没有什么经常性收入。

有些已经离职的员工表示,Blippar曾经是英国融资数额最高的科技初创企业之一,可现在的资金消耗速度却快得惊人,用户参与度非常低,公司正在考虑创新现有的商业模式。

不仅如此,还有六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离职员工指出,公司公开宣传的增强现实和图形识别技术,含有夸大吹捧的成分,并不是其能力的真实写照。

根据《金融时报》在2015年对公司联合创始人Ambarish Mitra的采访,Blippar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早已跻身独角兽行列。而且,Mitra在接受另一家国外科技媒体采访时,也曾经立下豪言壮志,说:“我想要打造的Blippar,远比互联网还要大。”

图二

公司曾经夸下海口,说自己拥有6500万用户。但其实,内部人士表示,公司的主要产品就只是Blippar应用程序,而且用户数量并没有对外宣称的那么多。至于每个月到底有多少的活跃用户,公司是拒绝披露的。

据离职员工的估计,公司每个月消耗的资金大约为300万美元。按照这个速度计算,那么它大致会在一年之内进行下一轮融资。不过,这一说法却遭到了公司的否认。

公司发言人在一项声明中表示:“作为一家私有公司,我们不会披露每个月的支出数额以及现金流量。但是,我们能够保证,外界那些传言纯属子虚乌有。”

公司还表示:“我们关注的,是自家技术的长期发展前景。与任何一家研发创新技术的公司一样,我们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不过最近,我们推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第一款视觉发现浏览器,以及一整套工具来让用户自行设计增强现实体验。接下来,我们还会针对消费者推出一系列全新功能。我们很高兴,一直以来,公司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从德里贫民窟到伦敦独角兽

除了首席执行官Ambarish Mitra,Blippar还有三位联合创始人,分别是首席技术官Omar Tayeb,首席营销官Jess Butcher和首席创意官Steve Spencer。

Mitra现年40岁,经常代表Blippar出现在各大媒体报道中。16岁时,他从家里搬出来,住到德里的一个贫民窟里。后来,他参加了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创业比赛,利用拿到的1万美元奖金创建了一家叫做WomenInfoline的门户网站。据说,后来这家网站还成功上市了。

但最近,《金融时报》发现,其实WomenInfoOnline根本就没有上市。当然了,一直以来过着电影剧本一样生活的Mitra,驳斥了这一报道的真实性。另外,Mitra曾经说自己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的,但是该学校根本就没有他就读的任何记录。事情被曝光之后,Mitra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教育经历确实是编的。

但这都不要紧,过去已经过去了。当下令Blippar投资者和员工担心的是公司的未来发展。

据知情人士透露Blippar现在处于财务困难时期

Blippar最开始是一款为广告商提供服务的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去年三月业务转型之后,就变成了一款人工智能视觉搜索引擎,说是让用户直接把手机摄像头对准现实物体来进行智能识别。除了拿到7900万英镑的投资之外,公司的估值还曾经在一笔假定收购交易中涨到了15亿美元。Mitra介绍说,当时是2013年,有一家美国公司计划把Blippar买下来。不过,他拒绝了,原因是他有信心Blippar未来会成为全世界最为成功的企业之一。

估计现在我们对这家公司的了解,还是它在发展早期推出的增强现实技术。那项技术能够让用户通过简单地扫一扫产品外包装,将更多信息内容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对于各大品牌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提高产品包装互动性的可行方案。对于用户来说,还能收到这些品牌推送的有趣内容,比如说各种小游戏。

图三

那段时期,各大品牌对Blippar的技术可以说是爱不释手,都很愿意掏钱买单。但当他们发现用户数量开始下降时,热情就逐渐减退了。

不少人都说,从一款为各大品牌服务的增强现实应用程序,变为一款视觉搜索和识别引擎,使Blippar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

Mitra表示,他希望全新的Blippar能够将实现生活中的所有物体都识别出来,但这是需要一定时间和金钱投入的。据相关消息来源表示:“由于公司向计算机领域转型,变成了一款视觉浏览器,那按理说是能拿到不少来自加州的投资的。只不过计算可不是一个小问题,想要做出优质产品还是面临诸多挑战的。”

而且,这样的业务转型就意味着公司必须要减少销售人员的数量,多雇用一些工程师。

去年,Blippar关闭了日本、土耳其和印度开设的办事处,导致不少员工失业。但具体有多少人受到影响,公司不肯透露。不仅如此,它还缩小了伦敦团队的规模。Glen Drury是去年年初开始担任公司首席商务官的,但是从他的领英档案资料来看,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离职了。

Blippar在一项声明中表示:“虽然公司确实是关闭了三家海外办事处,但是各位合作伙伴正在向广告商重新推销我们的技术。海外办事处的精简和整合,能够让我们把手头上的资源集中起来,在最大程度上为业务的长期增长提供动能。”

公司之前的员工指出,Blippar现在太烧钱了,居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把2015年融到的4500万美元资金花光了。英国公司注册查询系统的数据显示,Blippar在2013年申请了一轮11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2014年申请了一轮2500万美元的股权融资,但都没有真正完成。当时接受《卫报》采访时,公司却说这些钱都已经分批拿到手了。

还有人说,按照Blippar目前的资金消耗速度,它在今年年底之前就会把去年从Khazanah Nasional Berhad手中拿到的5400万美元融资花个精光。

与外界计算的300万美元(240万英镑)月资金消耗不同,公司去年曾经说自己每个月花费的资金在100万英镑到200万英镑之间。

在2016年3月之前的16个月里,Blippar总共拿到了850万英镑的收益,出现了2600万英镑的亏损。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公司平均每个月亏损160万英镑左右。

据相关资料显示,公司在这16个月中共计花费了2300万英镑的现金,平均每个月花费143万英镑的现金,现金流完全为负。

之所以与上文每个月300万美元(240万英镑)的预计资金消耗存在差距,是因为这是去年的数据。公司在今年走上转型之路以后,成本支出就越来越高,每个月消耗的资金也越来越多,所以说300万美元的预计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下面利用五句话总结Blippar的财务状况:

第一,到目前为止,公司共计从房地产开发商Nick Candy、高通风险投资和马来西亚政府战略投资基金Khazanah Nasional Berhad处拿到7900万英镑的投资;

第二,在2016年3月之前的16个月里,公司共计拿到了850万英镑的收益,比2014年的450万英镑收益有所进步;

第三,在2016年3月之前的16个月里,公司共计出现了2600万英镑的亏损,比2014年的500万英镑亏损有很大退步;

第四,公司在雇用员工方面的支出,已经从220万英镑变成了1200万英镑,扩大了将近六倍;

第五,公司科技工作者的数量已经从26位增加到了60位。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Blippar的活跃用户数量非常少

公司发言人曾经介绍说:“除了Blippar应用程序之外,我们还有Layar应用程序。另外,还有几款白标应用程序在使用我们的软件开工具包。如果把这些全都加起来的话,那我们的技术拥有超过6500万的用户。不过,具体每个月有多少活跃用户,我们暂时不会公布。”去年11月,公司在一项与杂志出版商Hearst的合作活动中,也是用6500万这个数字进行宣传的。

但其实,内部员工表示这个数字根本就不真实。Blippar应用程序的活跃用户数量,大约只有50万左右。

对此公司解释道:“我们之所以不对外公布每个月的活跃用户数量,是因为每个月的情况都不一样,具体多少取决于各大品牌的市场范围和活动数量。目前,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用户,来自合作过的品牌。”

当然了,这句话是真是假,我们并不能断定。毕竟有很多人认为,Blippar现在的大部分用户来自2014年买入的荷兰增强现实应用程序Layar。

图四

现阶段,Layar还是一款独立运作的应用程序。在收购之前,它是预先安装在三星Galaxy S这类智能手机上的。用户可以用这款程序来扫描二维码或者Layar标志,将更多细节内容呈现在手机屏幕上。

在宣布收购时,Blippar说这笔交易让它拿到了全世界最大的增强现实使用数据集之一。根据国外科技媒体的报道,2010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都安装了Layar。在收购之前,Layar至少拥有3000万次的下载量。

其实,有消息来源表示,在收购Layar之前,Blippar每个月的用户数量就已经处于下降状态了。2013年,Blippar每个月的用户数量为51.8万,2015年缩减成了50.4万。

也就是说,Blippar是在借着Layar的名气宣传自己。虽然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是属于Blippar公司的,但事实上都是Layar带过来的。

广告商认为Blippar起步挺好,就是没有增长

曾经与Blippar合作过的广告商在采访中表示,整场活动的用户参与率低得惊人,但具体是多少,就不明确指出来了。

公司离职员工也介绍说,每场活动的用户参与率是高是低,得看情况。但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所以没办法拿到什么收益。

2012年,英国知名巧克力品牌吉百利与Blippar合作了一次,让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纸来玩一个30秒的游戏。前者市场营销人员指出,刚开始是真的非常喜欢Blippar,但后来对它的技术就没什么感觉了。

知道一款应用程序会让品牌商向你推送广告,那为什么还要下载呢?

如果用户知道扫了二维码之后,就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广告,那为什么还要下载这款应用程序呢?这就是Blippar遇到的问题。

Blippar的想法确实非常有创意,但是它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广告推送问题。因为它不能强迫用户去下载某款应用程序并且使用。

从分析初创企业SimilarWeb收集的数据,我们能看到那些下载了Blippar应用程序的人,并不会经常使用。在英国,安装Blippar 20天之内,再次使用这款应用程序的安卓用户数量连0.4%都不到。

与之相比,其他一些娱乐应用在英国平均都有着4.8%的“回头率”。或许这样你还看不出差别,Snapchat在英国拥有的用户参与率高达18%。

图五

在美国,Blippar的“回头率”只有0.5%,其他应用为6%,而Snapchat则高达22%。

图六

 

Blippar对于自己的业务转型十分满意,殊不知转得太猛了

Blippar经历过好几次业务转型,所以现在的商业模式走的是混合路线。据知情人士表示,公司对自己的业务转型还是相当满意的。只不过我们认为与转型相比,它有点像进入急速旋转的状态了。

2012年,也就是Blippar成立之后的第二年,公司联手高通推出了一项名为Vuforia的增强现实技术。

2014年,Blippar买入Layar,便开始将Vuforia说成是竞争对手,说对方已经独立开发出了不少新的功能,给自己带来了不利影响。

去年年底,Blippar又从增强现实活动转战到物体识别领域。

按理说,用户一打开Blippar的最新版应用程序,就会直接打开摄像头。如果他们将镜头对准现实生活中的物体,Blippar就能快速识别出来,并且提供有关这一物体的更多信息。

图七

Blippar的图像识别技术就像是立志做大事的小屁孩

由于缺少资金,Blippar在研发图像识别技术时,也就不可能倾尽全力。有专家表示,目前其应用程序的功能非常有限。

UCL计算机科学教授Peter Bentley在一次采访中,非常直接地将Blippar的图像识别技术比作是立志做大事的小屁孩。

来自牛津大学的科研人员Stephen Hicks虽然对Blippar将增强现实和移动设备进行结合表示了赞扬,但仍然指出该公司数据集较少,因此图像识别技术的质量还不是很高。

图八

 

几近白日做梦的Blippar接下来会如何?

据彭博社报道,Blippar现在正在努力寻求新一轮融资。但是,人们掏钱投资都因为相信公司有能力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如果Blippar只是在白日做梦,那无疑是浪费钱。

总之,现在的Blippar盈利能力实在太弱,已经无法达到投资者的要求,再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想要融资可能会有点困难。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