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北京】3月22日报道(文/竹子)
制造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一定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不变的一点,是永远用更低的价格做出更好的产品。制造业变的一点,是技术在革新之后要变得越来越开放,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制造业该如何融合、平衡,又有哪些需要突破的难点?
2017年3月21日,国科嘉和举办的“2017首届CEO峰会”上,国科嘉和基金副总裁吴一洲和长城华冠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陆群,行易道科技有限公司赵捷,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杨峰,以及来自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汤新华就智能制造业展开了一场讨论。
下面是圆桌实录,内容经猎云网删减:
吴一洲:我想问一下杨峰总,到底什么样的技术,怎样做到才可以让通用卫星离我们越来越近?
杨峰:其实卫星没有什么特别,就是离大家生活特别远。随着各种技术不断推进,卫星也在跟计算机一样不断做小,做便宜,现在微小卫星已经成为航天界的主流。大家都知道今年印度的一箭104星,上面只有3颗比较大的星,其他101颗星都是几公斤重的微纳卫星。其实卫星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举一个例子,我们叫微星物联网,或者天星物联网,在地球上所有的陆地,所有海洋,所有天空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我们只能通过卫星进行连接。其他可能我们觉得说,只有把成本降下来,卫星普及下去,让在座的各个企业都有机会加入航天里面才有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应用场景出现。
吴一洲:赵捷总做的车载毫米波雷达是现在最流行的一个概念,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个新的东西,早在国外很多大厂商已经做了毫米波雷达。但是和汽车的跨界融合过程中、转民用的过程中对制造的要求以及难点是什么?
赵捷:这个问题我先从背景开始说。首先车载毫米波雷达从1997年德国第一个,之前因为关键芯片的缘故是一个非常昂贵的传感器。2008年左右德国工业部通过这几个行业的努力,通过工艺方面的突破所以价格逐渐下降,最近又面临第二次下降。它同时是主动安全和无人驾驶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传感器,所以应用前景是非常好的。我们核心团队本身是做了十多年的军用雷达。军用雷达和民用雷达根本区别就是在于量,如果说技术要求上是一样高,一样的苛刻,因为环境实验等等要求差不多的。但是在民用领域更强调一点就是质量的稳定性和实用的可靠性,因为雷达放在汽车上,天天在跑,天天用,场景我们很难预测。重要就是说这个难点的点在什么地方,需求在什么地方,需求一清楚都可以通过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时间来解决的,这是回答你第一个问题。
吴一洲:汽车也是制造业的大头,在我国的2025的规划里面曾经十几处提到汽车两个字。新能源汽车里面传统汽车有很多人加入,我也看到很多网络造车的加入者,新能源汽车有新的点,也有传统的点,我想问一下陆群总您怎么看待融合的问题?
陆群:很多新的东西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是慢慢地演进过来的,要对传统的发展历程要有敬畏之心。如果我们不相信,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产业造不好传统燃油汽车,不去做那些难题,解那些答案,就可以走一个偏门,把新能源汽车这件事做成,我不相信。你不能做好传统能源汽车也没有能力做好新能源汽车。里面首先有一个继承,然后在新能源汽车再看到哪些机会,在机会里面我们跟发达国家相比是不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或者某一个地方走的快一点,机会更大一点,市场机会更好一点,这里面再说创新。
吴一洲:我听说过对汤总的创业之举,他在食品监测是摒弃了自己的技术,又用了一个新的技术,颠覆了自己的做法,我想知道汤总怎么颠覆自己的技术然后得到提升呢?
汤新华:我们之前有一台仪器就是用荧光的方法来监测食用油的致癌物,后来发现还是很麻烦,仪器也很大。后来我们做实验发现,实际上客户想要的是测地沟油的仪器,地沟油更难,因为地沟油到目前为止国内没有标准出来,理论上来说如果处理的足够干净,里面是没有有害物质的,就像我们搞卫星可能知道,天空站上面喝的水,为什么现在很多叫天空水,就是人体的排泄物经过紧密地处理然后接着喝,其实地沟油如果处理的很干净,很难找到一个代表性的物质。我们尝试找过什么辣椒红素,如果烫一个火锅正常油不会有辣椒素,如果里面有辣椒红素这个可以做判断。但是问题很多处理的很干净,可能辣椒红素都没有,国家层面也一直找不到指标性的物质。后来我们就发现这个可能不能按照这种思维做,后来受到一个启发,我们发现,用光学的仪器结合数学的模型解决了。
吴一洲:教育市场和引导产业需要一些成本和周期的,卫星行业民用化更有这样的问题,它不是简简单单做出来就可以,你要民用化,普及化,一是需要时间,第二也是需要引领,这种引领和付出的成本,制造业又是负担比较重的。怎么落地推广,然后铺到市场化?
杨峰:我觉得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可能大家觉得卫星这个东西的推广很难,其实并没有。我们一直讲其实卫星这个行业为什么这个市场非常小,参与人非常小,是因为成本太高了。因为只有国家才能掏得起这个钱,只有这些人可以用得起,很多人不敢想我的公司,我做的事情跟航天什么关系。但是其实真正把成本降下来很多应用场景和想象都出来了。
中科院过程所的一位专家,他花了很低很低的成本就可以玩一个天上的事情。这个事情其实我们有补贴他,但是这件事情以后,整个化工界都找我们,说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有机会参加航天的实验,但是通过你们这样一家小公司居然做到了,所以现在有很多化工院的院士找我们来探讨说,我还有一些别的想法想做,所以这是我们在专业领域一直努力做的事情,就是我把成本降下来,甚至愿意补贴用户告诉你这个东西有价值的,这是一块。
另外一块我一直坚持的一点和我一直努力做的,我觉得PR,虽然我们是2B的企业,但是我们一直坚持在C端做PR,所以我们非常努力发微信公众号,包括我个人努力做知乎,包括我们上湖南台的《天天向上》,航天圈的杨峰疯了,这个人哗众取宠,不靠谱,但是正是因为我这样做,我发现居然有一些互联网的CEO在知乎给我发私信,我有什么想法,我们交流一下可不可以。所以我们今年有几颗星里面都有互联网公司的元素参与里面,他们想做一些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现在还没法公开我们合作的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