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注:虽然从2015年开始,人们对资本寒冬的担忧就不绝于耳,但实际上独角兽阵营的规模仍在不断壮大。对创业者来说,成为独角兽只是创业过程中的路标之一,而不是创业的终点。最主要的困境来自于自身是否能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持续创新,以应对行业的残酷竞争。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马吉英 。
这是一个让独角兽们越来越缺乏安全感的时代。
一方面,强者恒强,后来者几乎没有可能去颠覆和超越。最近有机构发布的估值排行榜上,滴滴出行的估值从一年前的991亿元上涨到1889亿元,几乎翻倍。
但另一方面,如何找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是独角兽面临的当下之急。2016年8月,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之后的三个月里,每天打开滴滴出行的用户比例从4.5%下降到3.4%,这一比例在优步中国则从原来的0.5%下降到0.1%。
无独有偶,小米的处境也与之前出现极大反差。2014年底,小米宣布新一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达到460亿美元。在全球估值排行中,小米位列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优步(估值510亿美元)。
不过光环并没有持续太久。到2016年第三季度,小米在中国手机领域的市场份额从第一跌至第四。有猜测认为,小米目前的估值可能缩水到40至100亿美元之间。但小米拒绝对估值做进一步评论。
由此可见,独角兽们安全感的缺乏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资本寒冬。虽然从2015年开始,人们对资本寒冬的担忧就不绝于耳,但实际上独角兽阵营的规模仍在不断壮大。
虽然投资项目的数量出现下滑,但总投资金额却在上升。好项目仍旧能让投资人为之心动。
小米和滴滴更是不缺钱。从公开数据来看,小米早在两年前就拿到过11亿美元的融资,而滴滴在2016年年中更是宣布了新一轮45亿美元股权融资,算上招商银行25亿美元银团贷款,以及中国人寿20亿元人民币长期债权投资,滴滴新一轮融资达到73亿美元。
最主要的困境来自于自身是否能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和持续创新,以应对行业的残酷竞争。对创业者来说,成为独角兽只是创业过程中的路标之一,而不是创业的终点。
机会难测
2016年11月在乌镇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李彦宏当了一回“预言帝”。在他看来,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了,因为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互联网人口渗透率已经超过了50%。未来的机会在人工智能。
跟李彦宏一样看好人工智能的还有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以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
虽然朱啸虎认为人工智能现在绝大部分是2B的,2C还要再等几年,但他强调,“今后人工智能会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风口。”而李开复的观点是,人工智能的崛起或许将出现在中国,未来十年,出现最多的独角兽公司肯定是人工智能公司。
或许是巧合,投资人很快用钱来证明了这些判断的准确性。就在李彦宏发声的一个月后,从事脸部识别的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宣布完成上亿美元的C轮融资,主要投资者包括富士康和建银国际。
几天后,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宣布完成1.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本轮由鼎晖领投,万达集团、IDG资本、StarVC等投资方共同参与。
人工智能这个风口的热度,升温趋势明显。
但跟人工智能不同的是,不少投资人所描述的风口却并未如期出现。举例来说,2015年被视为企业服务元年,有投资人对企业服务领域的创业机会表示看好,在国外,也不乏IBM、Oracle这样的巨头带路。在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独角兽榜中,企业服务占到32%。但在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的巨头还未出现。
跟企业服务相比,出人意料的是视频直播和共享单车领域成为独角兽或者准独角兽发育的热土。
在视频直播领域,2016年上半年已经跑出了斗鱼和映客两只独角兽。而在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领域涌入了更多的创业公司,目前来看,最有可能最终胜出的独角兽将在ofo和摩拜之间诞生。
至于2017年哪些领域会成为创业风口,孵化出更多独角兽,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跟李彦宏的判断有出入的是,有的投资人认为,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将创业公司催生到独角兽的体量,现在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仍未结束。在凯鹏华盈(KPCB)中国主管合伙人周炜看来,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之后,基于场景、支持交易、与内容相关的东西会蓬勃发展。在内容垂直平台领域,会有很多公司出来,而且这些公司离钱很近。他认为,BAT是哥斯拉级别的企业,各个垂直细分领域都会有独角兽出现。
不过,成为独角兽并不意味着颠覆使命完成,抓住机会和持续稳固的行业地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爱屋吉屋在2015年5月份完成D轮1.2亿美元融资后,跻身独角兽行列。据称从零到估值10亿美元,爱屋吉屋只用了273天。但行业老大链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被颠覆或者动摇,进入到2016年,爱屋吉屋自身处境却逐渐严峻。2016年底,爱屋吉屋进行了一次裁员,据称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员调整。
出路何在
陈天桥的弟弟陈大年在2016年底有一次公开演讲,提到2004年盛大上市时的盛况。Google也是在同一年上市,盛大和Google一样,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科技股。现在回过头来看,陈大年觉得“这件事意义不大”,“因为你被评为最佳全球科技股对企业没有太多帮助,它最大的作用是让我们很high”。
成为独角兽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正如柳传志在公开场合所言,抓住机会成为了独角兽之后,重要的是提升能力。怎么提升?王石的建议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
美国有研究认为,独角兽公司的成立时间平均在6年。但在中国,这个周期却有越来越短的趋势。以滴滴为例,在2016年获得7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时,滴滴仅仅成立了四年时间。
这与中国的资本环境有密切关系。有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大约有100家注册风险投资公司,到2015年,中国已经有了10000多家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
速成的成长经历让独角兽公司们能更快抓住行业机会,占据更多的市场地盘。但在快速奔跑的同时,员工和企业实力也可能被透支,变得很脆弱。
对陷入困境的独角兽们而言,被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存”。具体如何生存下去,诸如保证现金流、节省开支等方法已经被讨论得很多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选择或许可以给独角兽们带来曙光。
如果数据和业绩表现有足够的底气,可以选择在A股之外的资本市场IPO。
2016年12月,美图秀秀在港股上市。美图秀秀董事长蔡文胜认为,美图选择在香港上市也算是一个破冰之旅。“大部分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如果要上市只能选择去美国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这是因为在中国A股你要连续3年盈利才能上市。在香港,更多是看你的盈利和PE。”蔡文胜说,“我觉得美图成功上市后,会带动更多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到香港来上市。”
独立上市无望的话,投靠体量更大的巨无霸也许是寒冬中不错的选择。对于传统的行业巨头或者市值巨人来说,收购一家独角兽公司在财力上并不难实现,幸运的话,后者的到来也会改变前者传统保守的形象,节省时间成本。以微软为例,微软花了很多时间在并购领域,有统计称,微软已并购了数百家公司。在历史上,独角兽被收购也早已不是新鲜事。2014年,Facebook就曾以190亿美元收购即时通信应用Whatsapp。2016年3月,通用汽车宣布以超过10亿美元收购无人车技术领域的创业公司Cruise。
接下来在中国,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