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12月2日报道(编译:饼饼)
编者注:本文作者Matt Hartman是美国纽约知名创业工厂Betaworks的合伙人。
当下,人类与计算机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曾在《The Hidden Homescreen》一文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在我看来,随着因特网服务渠道逐渐趋于多样化,我们现在所谓的“主屏幕”上的应用也必将零碎化。
从聊天机器人的应用就可见端倪,当新颖独特的界面开始承接在线服务,就意味着其功能即将琐碎化。通常来讲,这样的转变并不是孤立的,它还有赖于平台功能的转变,即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承接全新的业务。要成功转型,优化操作,有效处理新增数据是核心所在。
这里有两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其一是通过社交媒体转向内容发布,其二便是互联网连接转向移动应用。可以说,社交媒体使共享媒体的使用更为流畅,但却产生了更多的数据。它使人们随性“喜欢”“转发”或“收藏”文档成为可能,但每一次分享都将产生更多的元数据。于是社会性新闻供应链由此而生,媒体分布也将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移动电话,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我们在网上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天内分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轻松生成可视内容(照片和视频等),也可以轻易定位并共享实时位置。如此快捷的方式为社交媒体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数据,也促成了新公司的成立,如Instagram和Uber。
按需用户界面
人类与计算机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按需用户界面也有必要从相关对话软件中分离出来了。
我所说的按需用户界面,并不是泛指所有的应用,而只是那些必要的并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应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能改变我们对产品的思考。
思考界面背后的“大脑”,是看待新技术公司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产品不再代表单个界面(应用或网站),转而指代各种产品界面背后所隐匿的“大脑”。
在我看来,媒体公司和技术公司之间的区别是:技术公司不仅推广信息,还收集用户反馈,并在反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改完善以提供更好的服务,长此以往,技术公司就能收集到许多有用的数据,也不失为一笔巨大的财富。
目前,许多极具创意的新型技术公司脑洞大开,希望拓展服务,让产品更加智能化,一切以满足客户需求,让客户生活更加便利为中心。
以Poncho Weather为例,面向那些比较喜欢电子邮件的用户,它推出了以短信和电子邮件为基础的服务,为客户提供天气预报信息。另外,面对那些喜欢用Facebook的群体,Poncho Weather也有相应的Facebook信使应用,该应用每天早上都会将天气信息发送给用户,一天内任意时间都能回答用户的天气问题。安卓版的应用还能充当闹钟,每天早上音乐定时响起,不同的天气配备有不同的铃声。在未来,还可能会有语音版的Poncho,用户可以询问实时更新的天气信息。甚至,更长远一点,Poncho还有可能发展成伞架模型,在下雨天来到用户的门前待命,晴天则自动隐匿。
其他的一些例子:
位置/推荐平台Foursquare:该应用有一个后台运行的工具,相当于人的“大脑”。每一台安装了Foursquare或Swarm的手机每一次静止都会被它记录下来。当用户手机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个“大脑”会自动检测当前位置,了解到有些什么人来过这里,或者附近是否有一些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地方,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发送推荐消息到手机。
Foursquare:“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Bubby约会应用:该应用的内置“大脑”记载了个人过去的喜好及约会档案,然后根据这些信息生成最佳匹配人物。Bubby将收集用户照片,为其创建个人资料,并分享其他用户照片。另外,在后期,文本消息机器人还会询问约会情况。
Bubby应用: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这样做会使数据输入更加方便快捷,提高服务质量,因此相当重要。这里还是拿Bubby为例,其创始人意识到:另个人是否有滑雪的共同爱好与他们是否愿意交往之间存在相关性。通常情况下,一家人会一起出去旅游,如果两人关于度假的兴趣爱好接近一致,则会使假期生活更加愉快。问题是,该应用没有办法读懂人心,只有用户恰巧提到“滑雪”一词,才能被记录下来。这是因为,Bubby无异于一个聊天机器人,它能提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说“你喜欢滑雪吗?(喜欢或不喜欢)”然后根据用户的回答迅速更新文件信息,从而更好地完成匹配任务。
如上所说,按需用户界面的兴起将增加各会话界面的相关性。聊天机器人会话界面的改变还只是第一波,接下来的改变方向是声音,再来就是混合现实技术。
语音计算和音频消费
在这里,我们将语音计算产品定义为完全没有GUI(图形用户界面)的机器人式服务,这样的应用需完全依靠用户的听觉来输入或输出信息。通常来讲,这就是我们说的对话软件。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语音输入不同于音频消费。
音频消费,以音频输出为形式,旨在增加人们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时长。自手机出现以后,人们在等咖啡的那两分钟也迫不及待地连上网,收听下音频(像播客、流音乐服务等)。零碎的时间一经整合,无形中就增加了上网总时长。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走路或是开车时都不会使用Snapchat、Instagram或电子邮件,因为这要求我们盯着屏幕,一来不方便,二来相当危险。但是对于音频,我们还是可以照听无误。
未来: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服务
当我们倾向于将应用看作是具有按需界面的“大脑”时,顺便也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设备。
当混合现实服务真正来临,应用商店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我们还是会使用Windows,但我想,它用起来肯定跟现在会有点不一样。又或许,混合现实应用将采取特定的形状,像填充式动物或娃娃之类的。或许,我会看到米老鼠坐在床上,然后跟它说话,唤醒它,让它给我一些最近去迪士尼乐园游玩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应用”将通过混合现实环境为我们提供服务或与我们交流经验。它们按需应变,只出现在我们有所需要的场景之中。
结论,或“那又怎样呢”
我们与计算机的交流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未来专注于按需界面的新型公司必定大有可为。
开发人员对那些主要通过API(应用编程界面)及UI(用户界面)进行交流的公司已经有所了解。另外,消费者也在不断学习,在我看来,他们已经直觉地发现,Uber不仅是一个应用,更是一种理念,即通过核心“大脑”连接数以万计的汽车,创建网状式服务,一旦客户发出需求指令,立马让适当距离的车辆以最快的速度接驾。此外,它还能在不同的界面中实现灵活转换,接收手表或alexa发过来的打车指令,从手机处收集用户位置信息,实时更新驾驶员位置并提供可视化图像,有条不紊,快速便捷。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与驾驶员语音通信,在驾驶员到达之后,还会收到短信提醒。总之,每一次服务都能给用户以最佳的体验。
Uber:“大脑”+多个用户界面
讽刺的是,这种全新的设计范例既会提升也会降低设计本身的价值。
因为一家公司的长期发展,往往取决于它从与“大脑”相关的专有数据中所获得的独特见解。我们说它提升了设计的价值,因为它强调一种重要功能,那就是实现无障碍式收集数据,并以更快的速度响应用户请求,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说它降低了设计的价值,是因为这种类型的交互设计是可复制的,它终将成为一套刻板标准而失去独特性。因此,未来公司的竞争,还要看各自收集到的数据的独特性,以及由数据得出的见解的可防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