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微信号:ilieyun)】7月22日报道(编译:冬冬)
编者注:本文作者Biz Carson是一名科技专栏的编辑。
Chamath Palihapitiya在硅谷是一位敢说敢做、独树一帜的风投资本家。
他出生于斯里兰卡,在美国在线(AOL)起家,之后专注与为Facebook增长用户。4年间,Facebook用户数量从5000万直接飙升至7亿,他也因此几近成为亿万富翁。
2011年离开Facebook之后,Palihapitiya创办了一家风投公司Social Capital,目前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这个公司最著名的投资对象包括文件共享平台Box、企业沟通工具Slack,以及在线投资管理软件Wealthfront。
他本人致力于建立新型模式的风投公司,坚定地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一点改变,并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
Palihapitiya被称为硅谷最精明的投资人之一,也因为对科技行业一针见血的评论而闻名。但他最近频频发炮,公开反对性别歧视、炮轰他认为一文不值的创企,还批评Apple CEO Tim Cook。
在六月份,我曾就目前的投资的投资环境和创企上市问题采访了硅谷著名的投资人Palihapitiya。以下是整理后的采访内容。
公司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对公司来说,最近发生的大事就是在5月1日推出的对冲基金。我相信和其他创企一样,找到了正确的的产品市场匹配(PMF),可以趁此机会加速发展、扩大规模。
就我看来,企业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都大同小异——虽然随着企业的发展,风险指数会降低,但是战略问题都是一样的。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时,一个企业家需要的是真正稳定的合作伙伴,从种子轮融资或者A轮融资就开始合作。如果他能够提供可靠、战略性的建议,资金支持也到位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融资轮会更加顺利,甚至准备上市。
作为投资人,当公司真正要上市的时候,我们需要引导市场的走向。正如当初协助完成产品市场匹配时那样,我们可以帮助公司分清受限股票单位(RSU)和买卖特权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股票补偿和股票稀释的问题,。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与CEO建立15年甚至20年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我认为这是必要的,也是今后的大势所趋。
您为什么会觉得有这样一个趋势?您之前才提出现在的创企面临更多的风险。
因为如今企业的半衰期在缩短,现在建立公司也着实容易,竞争压力也就更大。如果不仅是要做到第一,而是想稳居这一宝位的话,你就需要做好全面准备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您认为哪些公司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呢?
Facebook还可以,Google的表现可以说是模范。
在我们的投资组合中,在第一批准备上市的公司中有五六家在这一方面都表现不错。
还有一点就是,在观察上市软件公司在市场上的表现时,你会发现一个公司一定要有引导公众情绪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决定推出对冲基金的原因。如果从A轮开始与公司合作直至上市前,多年的相处让我们已足够了解公司和投资环境。
但是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创企害怕上市?就因为市场的反复无常?
我并不认同这一点,但是的确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存在。
第一个就是商业模式建设不够完善。Facebook在早期就已盈利颇丰,而我们从2009年才开始获利,也就是上市前两三年。我们清楚公司的利润增长、了解我们的成本结构,也明白如何去吸引用户——这些构成公司早期模式的因素让我们能够自给自足。我把这种模式称为企业的成功典范。
Dropbox刚刚宣称其自由现金流量大,这也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模式。
不幸的是,我发现过去五年鲜有人注重企业模式的改善,因此紧要关头能上市的优秀企业数量并不多。如果你想要公司在上市之后蒸蒸日上,最好保证公司能保持盈余才行。
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去改善企业模式呢?
如果你有仔细分析过商业圈的生态系统,不难发现现在的企业家越来越年轻,资历也愈来愈浅。
好处就是年轻人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有利必有弊,企业家们缺乏相应的经验,需要有资深前辈帮助他们、指导他们。
我认为投资人可以担此重任。但是如果投资人自身资历尚浅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他们也没法给需要的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建议。
这就是我们现在陷入的死循环,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投资人必须更加专业、博闻强识,这样他们才能给年轻的企业家启蒙指导。
您认为,在过去几年中创企是否忽视了上市的目标?
我觉得上市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目标。我们越是强调目标,就越难以达到。这就好比是我让我的三个孩子吃蔬菜,他们就偏不吃。年轻的企业家身上也有这种倔强的特点,在别人压迫下,他们往往做出叛逆、消极的回应。
私企的第一个目标应该是“从无到有”。最基本的“从无到有”问题包括三方面:产品市场匹配(PMF)、消费者是否买账、投资人是否愿意掏腰包。
而“从有到多”就是搞清楚你的公司是否能扩大规模?多大的规模才合适?当投资人投入的资金超过所需,你是否能合理的运用并最终带领公司盈利?
一旦问题解决了,上市就成为了一场验证品牌、市场以及和消费者之间信任度的测试了。你希望你的公司拥有巨大影响力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上市就是必由之路。此外,上市还能帮助招纳人才、扩大市场以及增加销售,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大有裨益。
同时,它还是测试CEO野心的试金石。
您如何看待Microsoft收购LinkedIn?
这场收购属于双赢,让我为之震惊。
(编辑:的确引起不小的轰动。)
我吃惊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Microsoft在收购案上做出的巨大努力勇气可嘉;第二是Jeff和Reid的做法,他们会考虑员工的感受,给他们提供一个缓冲时期,并让他们逐渐融入Microsoft大家庭。
你现在可能感受不了这一点,但如果重回今年初LinkedIn股票大跌时期,就会意识到Microsoft这一决定是鼓足了勇气的。
您曾经写过一篇关于LinkedIn股票补偿的文章,您认为股票补偿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吗?
掌握CEO或创始人与员工之间的股权比例很重要,我们要看到的是股权最终受益的去向。我不认为过去五年硅谷股票补偿和工资方面的增长会使得公司员工受益。这些好处往往到了服务人员和房东手中,因为我们工资上涨的同时房租也在上涨。
因此股票补偿听上去就像是警钟,告诫人们世事变幻,私企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旦开始扩大公司规模的话,你就要有所取舍,例如是否要将股票买卖特权转化为受限股票单位。
我预测不少创业者听到以上关于利润的说法之后,会为了减少开销决定减少员工的津贴,甚至裁员。
如果要通过节流的方式才能开源的话,说明你处在一个危险的位置。如果将公司业绩制成图表,应该是一个J曲线。你从零开始,不盈不亏。
建立公司初期,你可能会入不敷出,但是这一情况很快就会有所改善——我说的很快是指6至8年的窗口期。如果你建立的企业模式正确的话,获利是迟早的事。
就您看来,现在的融资环境如何?您的公司是否在低迷期中挣扎?
我想我们将长期处于一段低迷期中。但我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种:
首先那些付出高昂代价做出失败投资的人已经如梦初醒,并从中吸取教训,比如忽略了负毛利、低LTV(客户终生价值)等因素。但又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现实,着手处理这些烂摊子。这都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些事情,大多数公司都避而不谈。他们虽然缄默不语,但都正在经历一些大变革,比如重新定价或者新一轮融资对公司的估值低于公司之前的估值等等。
这是不能说的秘密吗?
当然不会对外公开,但是行内人听到风声就知道这事情已经发生了。
第二件事情就是在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之后,他们会重新盘算自己的投资组合,曾经那些辉煌的成就在现在看来已经遥不可及。之后的投资也会更加谨慎。
但是LPs好像并没有放缓投资的脚步。
LPs会对资金的分配进行判断。你要知道,公司每个季度都会出报告。我想你只有掌握了4至6个季度的财务数据,才能够真正明白报表上的利润其实和真实情况并不相符。
我认为他们稍微了解一下我们或者Benchmark之类的公司后就会感叹道:“我当初就应该和他们合作,这样风险可能就没那么高。”他们以为对信托投资基金投资就是高质量的企业模式,就能获取了高利润。但是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投入了1亿美元(不是1000万美元)完成了A轮融资,这种风险管理的水平实在差强人意。
那员工呢?我曾听别人说过此次泡沫和2000年的区别就在于至少那时候员工在公司倒闭之后还能拿到补贴金。在现在这样的衰退期,作为创企的员工不算是一份美差吧?
这种观点过于偏颇。我个人认为现在是创业的最好时机,也是加入创企的最佳时间。你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工作,也能和志同道合的员工成为同事,这都是让人振奋的事情。
总之我的建议就是埋头继续努力。现在很可能会入不敷出,所以要做好应急方案、万全准备,这才是制胜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