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注:该文内容来自于山景城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召开的SVOD会议,童士豪与主持人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文中“Q”代表主持人,“A”代表童士豪。本文转自创世记(原文链接)。
Q:我了解到您一直周旋于中美两地,那么您在这两地的时间分配分别是怎么样的?
A:我是第一批移民到美国的台湾人,那是1983年,我13岁。1995年第一次去中国。2005年我回到了中国,定了居,做了一名风投。2013年我回到美国,今天我和家人都住在湾区,但我每年回中国的次数可能有八次之多---一年90天。
Q:那您花多少时间帮助在美国的中国公司,又花多少时间帮助在中国的美国公司?
A:对于在中国的美国公司,我们是Airbnb的投资人,和他们在中国一直紧密合作。我们和很多想在中国进行制造或打入中国消费市场的公司保持沟通,不管从品牌方面还是物联网方面。在中国的公司方面,我很幸运地作为早期投资人投资了小米和一家叫musical.ly(中文名妈妈咪呀)的公司,这家公司在欧美国家表现强劲,我们帮助他们在美国市场作出更多出彩的表现,我们也一直在帮助所投公司寻找“走出去”的机会。
鲜为人知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采用中国化的商业模式或方式。我是Wish的董事会成员,Wish从中国引进商家,帮助他们把商品卖到美国、欧洲,以及全世界。他们的模式类似于阿里巴巴,而我们在2003年就投资了阿里。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很好地集纳了中美两国的优势,将中国互联网有意思的发展方向与美国行之有效的模式相结合,然后推向全球。
Q:您认为您在美国的同事对于在中国经商的最大误解是什么?
A:中国的消费者互联网最有趣的一点是你不必认识任何人。即便你是身处偏远山区的无名小卒,如果你能打造一件有趣、独特的商品,同时能解决本地用户的痛点,就能成功。这就是消费者互联网的魅力,这在中国当代史上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当我在2005年去中国工作时,我就是一个局外人,和1983年来美国一模一样。但如果愿意努力工作,聪明又学得快,即使没有人脉也照样可以有一番事业上的成就。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误解点。如何才能在中国获得成功是当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杨致远和马云在2005年打造的阿里巴巴-雅虎模式,对一些公司很有借鉴意义。在你的领域投资中国的一家品类领导公司。让它们成长。通常如果这家中国公司很聪明也很好学,如饥似渴,那么通过分享你的经验和观点,它们很容易成长为百亿美金的大公司。如此一来,你作为出色的股东,便可以享受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巨大份额。有一天这家中国公司的价值会超越你自己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和雅虎,对吗?
Q:那反过来,中国企业家对于进入美国市场存在什么误区?
A:我认为很多中国公司主要以价格和速度来竞争,认为只要有这些优势就能在美国发展得很好。很少人考虑品牌、用户界面,以及如何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品牌形象。因此,作为musical.ly(音乐分享视频软件)的投资人,我很钦佩团队能打造如此美国化的产品。光看这个APP,根本看不出是一支中国团队设计的。而他们打造产品的方式,以及将其从一种工具升级为一种社交网络的方式,却是非常中国化的。可见这个团队非常精通于东西方的两套逻辑。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团队,有在很多国家工作过的经验,汲取这些国家的知识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来为己所用,这是非常有效的。
Q:在中国上市会更困难吗?我注意到很多中国公司来美国上市,有报道说在中国,公司没有盈利之前就上市是违法的。如果在美国也有这样的规定,会是怎样一副光景?
A:那就没有硅谷了。纳斯达克是很伟大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试图模仿达斯达克。中国也不例外。但中国政府不想看见欺诈和其它很多问题。对公司有盈利要求可以使管理更容易,使在决定哪些公司应该上市的筛选过程更容易。但同时,政府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中国在加速创新,需要打通创新投资的通道。中国的新三板允许未盈利企业进行挂牌,现在有7000多家公司在上面挂牌。可惜流动性很低,因为只有合格投资人(也就是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投资人)才能投资。这给流动性带来很大阻碍。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有自己的纳斯纳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家本土的股票交易所是符合中国长期发展目标的。
Q: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过程中有哪些障碍是应该被弱化或消除的?
A:我认为美国公司在中国面临到的挑战,中国公司也同样不得幸免。由于各省份的规定不同,线下扩展非常困难。所以我说互联网很有意思。在网上你可以直接卖给全国各地的用户,这是线下做不到的。所以美国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对的商业伙伴,不管是投资人,还是在业务层面能够帮助公司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人。同时,公司的核心团队应该有中国人,其作出的决策应该是值得团队信赖和愿意尝试的。
在Wish,我是董事会成员,而共同创始人和CEO(Peter Szulczewski)来自波兰。他20年前来到美国,在谷歌工作。另一名创始人张晟10年前从中国来到美国,在雅虎工作。两个人都在滑铁卢大学求学,机缘就这样让他们认识了。那么当张晟向Peter推荐中国的一些东西时,Peter自然很相信他,因为两个人共同奋战了很多年。所以,如果一个团队能够吸引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第一代的移民,那么打造跨境业务就越容易。当今世界有超过20亿部智能手机和30亿智能设备。下一个十亿的线上用户不会来自美国或中国,而是来自世界其他国家。所以说,谁能组建越国际化的团队,就越可能打造全球性的业务,因为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渗透在未来会非常非常不同。看看那些所谓的独角兽公司,如果要达到100亿或200亿美元的估值或甚至营业额,它们必须是全球化的公司。世界就是这样运转的。未来5-10年的趋势就是这样。相比过去,先天国际化同时又有志向走向国际的团队,会有非常不同和更加灿烂的未来。
Q:那中国公司在美国会遇到哪些障碍?
A:我认为在文化上,那些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好的公司往往极度本地化。他们相当了解中国消费者,但很不幸,这可能无法照搬照抄到美国,即使背后的逻辑和原则非常有趣和适用。拿微信举例,所有微信的用户都有一种感受,就是微信比WhatsApp或其他任何移动消息软件都要棒。可惜他们的团队就是没有全球视野和经验,没有在2011-2013年走出中国,错失了像WhatsApp那么受欢迎的机会。这很可惜,因为微信提供的服务比WhatsApp 多得多。但事实就是事实。中国的团队现在在努力研究如何更加国际化,如此,他们将会在其它市场中作出更多战略收购或投资,并从中不断学习。
Q:这些年我经常听到美国公司抱怨,他们在美国发展壮大,越来越成功,但当进入中国市场时,却发现有许多克隆在做和他们一模一样的事。你如何对抗这一现象?作为一家进军中国市场的美国公司应该如何应对?
A:公司的模仿者随处可见,不仅仅是在中国。如果美国出现一个有趣的东西,柏林的一些人也会开始做同样的事。我们不用点名道姓。在拉美和其它地方都能看见模仿者。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环境更难把握,但本土的初创公司进步相对迅速。所以一个点子的前20%到30%可能与美国的原创公司一模一样,但剩下的70%到80%却进行了本土化改变,差异之大使得中国的Groupon和美国的Groupon看上去简直是两码事。中国的Groupon做了更多更有趣的本土化创新。另外,中国正在迸发越来越多的创新,特别是在消费者一侧,这是美国人可能没有注意到的。拿简讯举例,在微信上用户可以买卖商品和服务。中国曾经是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体,但如今你到任何一家当地商店,只要拿出手机,打开微信,扫描商家的微信QR码,就可以通过财付通支付。5年前谁也没听说过这个,微信却让它实现了。这在美国是看不到的,即便有Apple Pay。所以说,中国的变化速度是惊人的。
Q:在美国成立初创公司和在中国有什么区别?哪边更困难一些?
A:两周前有人在Recode上发表了一篇博文,称以色列在做很多有趣的事。柏林和欧洲在做有趣的事。就国内市场和变化速度而言,北京可能已经赶上硅谷水平了。中国市场竞争之激烈,任何有趣的想法都可能有1000或2000家公司在做高度类似的事情,其中10%-20%会拿到资金。如果必要,公司之间互相模仿或攻击都是很容易的事情。相比美国,中国的激进程度更甚。相比之下,我认为美国已经算非常开化的了。在中国我们常说“9-9-6”,就是早9点工作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这是常态。所以你如果想在周末约见一家初创公司,一般情况下周六都能见到。想约在周日?也没问题。所以我在中国的时候,开会可以从早上7点开到凌晨。有时候想去找小米创始人雷军,很可能要到半夜才等得到。他运作的可是价值460亿美元的公司。所以在中国节奏很紧张。不是说那是好的或对的,只是说明中国的节奏相当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