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
挖财钱管家上线资产体检 新中产金融资产配置整体不合格
统计 阅读时间大约4分钟(1430字)

2016-05-31 挖财钱管家上线资产体检 新中产金融资产配置整体不合格

挖财钱管家App上线“资产体检”功能,可对用户当前的资产分布进行质量评分,并提供合理化配置建议。

【猎云网(微信:ilieyun)北京】5月31日报道(文/陆阳平)

5月31日,互联网资产管理平台挖财宣布,旗下挖财钱管家App最新版本上线“资产体检”功能,该功能可根据记账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结合平衡投资理论,对用户当前的资产分布进行质量评分,并提供合理化配置建议。

挖财董事长兼CEO李治国表示,对用户来说,智能投顾的真正价值在于千人千面,针对每位用户的自身特点提供个性化的资产配置组合。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必须深度了解用户。挖财旗下记账软件已累积1.3亿用户,有7年累积的用户流水账数据,加上钱管家App形成的资产账数据,挖财才能做到“更懂用户”。

“记账数据和资产管理数据,这是挖财为老百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时两个独具优势的基础数据,也是挖财与市场上号称从事互联网资产管理的机构最大的不同之处。” 挖财联合创始人、挖财钱管家负责人程理明表示。

新中产可投资规模超过70万亿,资产配置整体不及格

历时3个月的调研,挖财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中国新中产可投资金融资产配置体检报告》,这是国内第一份专门针对新中产人群的资产配置报告。

挖财1

该《报告》把“新中产”人群定义为可投资金融资产在15万人民币到200万人民币之间、饮食支出占总体支出的30%以下、年龄在45岁以下的成年人群。按此标准推演,全社会“新中产”人群约有1.8亿人,占总体人群的13%左右,而其掌握的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超过70万亿。

如此体量的投资规模,却不得不面对新中产人群资产配置整体不及格的尴尬,其平均得分只有41分,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但该《报告》透露出的积极的一面是,新中产人群在资产配置上更具主动意识,较其他人群做得更好。同时,这部分人群作为最早进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的人群,更认同信息化和多元资产配置理论带来的科技金融创新。

该报告主笔、挖财投资副总监李佳表示,中国新中产人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一个数亿人的群体有着非常接近的年龄、生活背景、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消费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们具备优秀的经济能力,研究并服务好新中产人群的全消费、金融理财需求,挖财才能做一个优秀的“资产管家”。

挖财3

智能投顾刚刚起步,用户准确画像是基础

挖财此前已经把流水账与资产账融合在一起,对接好新中产人群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在满足这部分人群对智能投顾的需求后,将来会把这种先进的科技金融业态向更广泛的人群扩散,实现“智慧财富,人人可享”的企业愿景。

挖财推出资产体检功能的另一个行业背景是,“智能投顾”概念正在中国掀起热潮,成为许多互联网理财平台转型的突破口,但面临的争议和质疑也越来越多,包括产品扩容、合规销售瓶颈、赢利模式等难题,使“智能投顾”被质疑是一种概念炒作。

李治国认为,智能投顾在国内刚刚起步,虽然能配置的金融资产还很有限,适应中国国情的运营模式也有待探索,但不能因此否定智能投顾的价值。目前阶段,智能投顾更多体现在企业的主动布局上。他特别提醒,越是这种时点,智能投顾越不能飘在空中,要脚踏实地,做到真正的千人千面。

对挖财如何实现智能投顾的千人千面?程理明举例,通过记账数据,挖财会发现处于无孩、婴儿、小童、中学生、大学生及成年子女等不同阶段的家庭,对现金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其对理财、投资的需求和策略必然是不一样的;再比如,有房无房、资产多寡等因素对理财、投资的需求和策略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风险偏好测试,不可能给出最适合的投资策略。程理明表示,必须给出用户的准确画像,才能出具真正千人千面的资产配置组合。

在更懂用户方面,挖财会发挥出独有的数据优势为用户画像。挖财会根据用户的记账数据描绘的用户画像、资产数据还原的资产现状,加上风险偏好测试和资产诊断,运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典多元资产配置理论,从6个维度通过大数据运算形成个性化的资产配置建议,然后,再通过产品优选和策略再平衡,为用户提供实时、便捷、专业及持续的资产配置指导和服务。

1、猎云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转载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官方微信号进行授权。
2、转载时须在文章头部明确注明出处、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链接。如转自猎云网(微信号:lieyunjingxuan
)字样。
3、猎云网报道中所涉及的融资金额均由创业公司提供,仅供参考,猎云网不对真实性背书。
4、联系猎云,请加微信号:jinjilei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display_name}}
{{item.author_user_occu}}
{{item.author_user_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