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注:卓威舜认为,如果说2014年是一个to C大年,2015年则是to B和企业合并大年。2015年中二级市场的低迷影响了一级市场,一级市场投资人的工作重心从抢项目,转向了投资大项目以及已投项目的后续退出。以下是逐鹿资本卓威舜对2016年投资的大方向做出的预测和判断。本文转载自逐鹿资本(微信号:zhuluvc),以下为文章原文。
第一部分
首先聊一下大家熟悉的to C领域。O2O的火热导致市场十分浮躁,大量的“互联网+”、O2O+模式层出不穷,有一篇文章说大部分的机构都不看to C类项目了。
我们认为to C的机会还是有的,但要看创始团队是否抓住了项目的本质。
举一些例子,社交的代表产品陌陌,基于美女吸引男性的逻辑,前期通过口碑和营销手段打造“约p”的形象,激发男性最根本的生理需求,从而吸引了大量的男性用户。而女性的“虚荣心”、“被追捧”的心理则依靠这些大量男性用户来满足。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为“男性约不到,女性就想炫耀一下”的情况,活跃度必然会降低。但生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所以大家都会删了又装,装了又删。陌陌后期通过群的功能洗白,加强了一些用户粘性,成功上市。
这里又介绍了一下陌陌,不仅是为了说明陌陌抓住了社交的本质,同时我们认为,社交的本质还有其他方面未被满足,在社交领域也还有更多的机会。举个例子:普遍男性搭讪新手都会以“hi,美女”之类的话进行开场(通常还是群发的),女性响应度都不是很高(千篇一律每天收到很多类似的话)。有一些App通过各种机制限制了女性收到信息的数量与质量,改善了女性的体验,例如探探、11点11分等,但依然没有很好地改变男性搭讪新手很low的开场白。男性普遍都是食肉的,女性普遍是食草的,所以注定会有矛盾产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点是社交项目的本质之一,我们最近拟投的一个项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除了社交以外,to C领域还有许多未被满足的地方。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巨头出现,小团队的机会可能没有前两年那么多了,但是只要抓住项目的本质,依然是有机会的。
在to C的市场,我们认为2016年会出现一些符合90后、95后、00后生活习惯与亚文化属性的项目,2015年下半年我们投资了第一弹(专业的二次元社区),当时已经有很多款几十万用户的app以及AB站,许多投资机构不看好新的二次元app,而我们认为这个团队对项目本质的理解非常透彻,在不打破用户的传统行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体验提升,而不是直接上来就做某个单点功能,这和用户习惯是相违背的。目前第一弹用了半年不到的时间,已经挤进了二次元领域的第一梯队,很好地证明了90后亚文化需求并没有完全被现有的巨头所满足。
除了90后亚文化以外,还有许多to C的机会,例如文化创意、互联网品牌、消费升级、强运营类的app等,在今年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的。纯屌丝的时代即将过去了,高逼格的项目会有更多机会,再过两年也许就会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了。
无论如何,抓住项目的本质是前提条件,不接地气、各种+起来的项目将来会面临一大波的洗牌。
第二部分
To B领域的机会则更多了,企业的思维和个人的思维有所不同,从企业身上赚钱必须先要问自己2个问题:1.你的产品能帮企业多赚多少钱?2.你的产品能帮企业省多少钱?和钱不直接挂钩的项目对于BD的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拓展会很慢。
做to B领域项目的时候,产品能力有的时候比技术壁垒更重要,当然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的项目,企业也非常乐意付费,但还是好上手的产品更容易受欢迎。这对创业团队的要求非常高,因为to C项目大家会比较容易换位思考到用户的角度,而to B项目则对创始团队行业理解能力的要求非常高,to B方向的互联网创业团队通常都是技术出身,对企业运作理解力相对较弱,对自己的技术钻研程度会很深。
与to C类似的逻辑是,to B项目也要抓住项目的本质。我们见过许多团队以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在企业的某个重要环节中,只单切某一个点,结果谈了许多企业,得到的反馈都是“我们把这整个业务都外包给你们做吧”,然后这些团队为了生存都成了做外包的,要不就失去了这个订单。这就是典型的产品形态没有满足企业,企业需要用这家的saas完成这个功能,用那家的saas完成那个功能,三四家的saas才完成了整个业务的闭环,对于企业来说并没有减少成本,反而增加了成本,所以企业一定会说把整个都交给你来做了。
我们2015年还投资了岂安科技,这是一个做互联网业务层面防欺诈的公司,企业只需要通过一个saas就能直接使用,可以判断出哪些是恶意行为并进行拦截(注意不是盗号,是模拟IP登陆真实账户的恶意操作),拦截成功率在90%以上,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损失,所以他们就发展得很快,有幸经纬投了他们的下一轮。
未来的to B机会我们更看好在这几个领域的项目:能完成整个业务闭环的saas、B2B需要不断换选品的项目做成平台、B2B具有忠诚度选品属性的做中间商、基础的底层技术服务、传统企业中的服务和技术的替代、数据驱动型的项目帮助企业更客观地做判断,另外在创业服务中我们也会做相关布局。
无论何种项目,回到第一个问题,先要问自己2个问题:1.你的产品能帮企业多赚多少钱?2.你的产品能帮企业省多少钱?
第三部分
前沿技术也是我们2016年重点关注的方向,主要来聊一下最近很火的AR&VR。硬件层面我们关注较少,因为大厂家已经入驻了,我们基金的资金量也有限,VR普遍感觉比较好的有Oculus、三星Gear、HTC Vive,据说苹果也准备研发了,微软和magic leap在AR领域研发得比较神秘。
依照移动端的逻辑,分发平台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我们认为这在设备泛滥且同质化严重了以后才会发生,至少还需要2-3年的时间。目前几乎所有的硬件厂商都在做自己的平台,前期的分发平台质量一定是随着硬件的销量而增加的。所以分发平台我们认为小公司可能并没有机会。
内容领域是我们认为推动硬件销售的最佳渠道。目前做内容的团队普遍以外包做解决方案为生,只有少数团队在做自己的产品,其中又分为两派,A派认为设备的原因,内容要往短时间的轻度内容去做。B派认为,VR就是沉浸式的体验,应该要做重度内容。我们更认可第二种。我们认为VR无法像手机一样普及,设备的累赘以及沉浸感注定它是倾向于重度的。而AR则有可能成为替代手机的解决方案,但这至少还有5年以上的时间。
VR的内容与手机端、PC端完全不同,如果只是把3D转成左右眼格式,那体验会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认为在内容的玩法上,小团队和EA暴雪之类的大厂还是有竞争可能性的。VR更注重于“互动”与沉浸式的“玩法”,而不是“立体”与“沉浸”。我们见过一些VR团队,非常懂得VR的特性,做了一些限制和调整,初听上去匪夷所思,但体验起来的确比完全无限制的VR要自然得多。
据我们的观察,目前在2016年能拿得出手的内容可能在10款以内,10款以内的精品并不会促进消费决策,不会造成VR设备的热卖,内容领域还需要熬一两年,但今年是优秀的内容团队磨练自己内功的好时机。另外,线下体验馆很有可能比家庭级的VR设备更早普及,就像当年街边的“PS房”。
除了AR&VR的内容之外,我们还看好输入设备及相关的技术(传感、语音、动作、图像识别等),我们投了一个非常灵敏的肌肉传感技术,可以让力量大的人和力量小的人在虚拟世界里打拳更加拟真。对于能够辅助AR&VR开发的底层技术也是我们关注的领域,我们认为目前内容的制作成本还是非常高的,降低内容制作成本也是内容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在上海拥有一个2000平的孵化器,我们的园区被认证成为了国家机器人产业园,所以2016年也会有更多的机器人项目进入到我们这边,产生集聚效应,机器人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前沿技术。
所谓资本的寒冬对于专业投资机构而言影响并不会非常大,市场行情的起伏是必然的,在不同市场周期内我们都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和策略,作为创业者不需要太过担心。
注:逐鹿资本是一个早期的天使投资机构,专注于TMT、前沿技术行业的种子轮、天使轮投资。目前团队在招投资经理、分析师、实习生,简历投递vincent.zhuo@zhulu.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