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云网9月18日报道(编译:孙洋)
编者注:这篇预测文章的的作者是Syrah公司的创始人Josh Dickson。Syrah公司开发了一款网络编辑工具,通过软件授权使用来盈利。这里是他文章的原文内容:
“在2015年至少会有一只‘独角兽’陨落。”这是资深硅谷投资人Bill Gurley的在2015年SXSW大会上的话。
科技公司倒闭这件事之前似乎和“独角兽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如果久积的问题没有得到修复,却也无任何创业公司倒闭的话,就说明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泡沫”。
试想,如果基本没有什么投资风险的话,那么像Rowe Price、Janus、Fidelity 这类投资公司早就赚的盆满钵满了。很多入选S&P 500的公司都已经在那里平均呆了近18年,很难想象一家公司从来都没有犯过错误,特别是那些私人持股而且早早上市的公司。
其实“独角兽们“的消逝也并非不可理解。公司倒闭则意味着员工失业、公司项目搁浅。对于雇员们来说,则是一段时间的紧张焦虑,这会是一段难过的日子。这并不像2008年经济危机时,还有临时的职位,或者有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赎回以及金融杠杆等各种补救措施。
不过,”独角兽“现在已经不在罕见,这么说来,其中有几家倒闭还是很正常的。毕竟还有很多资金充足而且具有开创精神的公司在快速地发展,他们需要大量的有才华的员工来为他们服务。同时,这些倒闭的公司也为其他公司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要想有一双发现失败”独角兽“的慧眼还是挺难的。科技行业可以在几年都不出成果的情况下进行大量的融资,这也意味着科技创业公司的失败和其他行业不尽相同。比如说 Zirtua公司和Bear Sterns公司的失败。
“独角兽”们一般都是由于其核心产品的过时、新产品开发的失败、用户增长减少、开支规模过大或者是公司中的顶梁柱离开等等原因而逐渐衰败。很多公司在上市的同时都是在猛劲圈钱,有了这些钱的支持,在欧洲创办一家时尚家居公司也就是几个周的时间。
正在我们打算探究独角兽可能的失败历程时,Evernote给我们当了一个很好地例子:
缺失激情
Evernote沉寂了很长时间以后,公司在今年七月更换了CEO。之前叫嚣要将Evernote发展成为百年企业的原CEO Phil Libin被换成了前谷歌眼镜项目负责人Chris O’Neill。
Libin曾提出一些将免费用户转换成收费用户的计划。“经过最近的努力,全球的用户增长又有所抬头,新的用户增长以及融资也为我们送来的新鲜的血液,我们相信我们的公司因此也能够继续快速发展,产品也能够快速进步。”
但对于位于Redwood City,CA的Evernote来说,它并没有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因为它的“邻居”大多都是一些相关的科技公司。而且还有一点最令人生气的是,公司对提高员工素质水平并不热衷,特别是今年6月COO还招聘失败了。
吸引人才是CEO的工作,而当时的Libin并没有太多去重视这件事。现在想想,作为一名Evernote的员工还是挺悲催的,CEO压根儿就不在乎你的未来。实际上,员工的发展过程也是企业的发展过程,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这个CEO竟然还在大庭广众之下表明他根本就不在乎。
我赞同之前O’Neill关于Evernote的担忧,但根据他的背景,运营这样一家公司似乎是个挑战。
号称要做百年老店
Evernote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在D轮融资7000万美元。这也使其总融资数量增加至1.66亿美元,估值为2.9亿美元。
2012年5月Techcrunch 编辑 Josh Constine的报道:
Evernote号称要做“百年老店”,而今天,他们在D轮已经融资7000万美元,估值已达10亿美元。Meritech Capital 以及 CBC Capital领投了这轮投资,因为他们打算将Evernote送上IPO之路。
Evernote绝对不缺钱,它还手握9600万美元现金以及100万付费用户。D轮的资金来源很广,甚至还有来自中国的投资,同时也进行了收购,还在招收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以及服务人员。
但是,正是因为公司在快速增长,Evernote并没有什么慢下来的意思。我采访了CEO Phil Libin,向他询问了一下公司以后的发展目标。他说:“我们的投资足够我们去冒险,这正是我们最容易出成果的时候。”
Evernote是极少数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的软件商,这得益于其独特的经营策略。很多美国公司,类似于Twitter或是Facebook,他们折戟的原因大都是不愿意受到监控。中国克隆了这种软件,出现了微博(类似于Twitter),人人网(类似于Facebook)。而Evernote则在中国直接开设了一个新的产品,名为印象笔记。在2015年早些时候,Evernote在中国已经拥有1150万用户,是除美国以外最大的市场。
Evernote在中国的确获得了成功,但其在2012年和2015年的情况很是不同。在2012年时,Evernote受短期市场效应的影响,害怕不能存活下来。而到了2013和2014年,公司获得很多投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而这些收购并没有专注于其核心产品的改进。和 Dropbox比较相像的是,虽然有大量的资金、关注以及资源,它的产品这几年却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Libin和Evernote进行两次D轮融资是有其特殊用意的:为最终的IPO做准备。可是,现在到了2015年,EverNote似乎和IPO已经渐行渐远。于是,Evernote只好换CEO了。
Evernote的IPO依然遥遥无期,Libin依然是走到哪里也把上市挂在嘴上。从2012年开始就是两年以后上市,而到了今天依然是两年以后上市。
Libin 说:“我并不希望成为那个把IPO作为头等大事的人。”问及如果以后在O’Neill的带领下,EverNote可以成功上市的时候,Libin不禁笑道:“那他比我好。”
这也就是说,Evernote离IPO还远得很。
做好产品?只是一句空言
Evernote的竞争对手是Dropbox、 Box、 iCloud、Google Drive等云存储服务公司,nstapaper、 Spool等网页内容抓取公司,以及和Photoshop 、 Gimp等图片处理服务公司(Evernote收购了Skitch)。
Libin并不认为这些竞争者是最大的威胁,他说:“我们最应该担心的是我们以后将做不出好的产品。如果我们总是想着去赶超人家,那么,我们必然后疏于对自己产品质量的把关。”
而实际上,Evernote一直就没做过什么好的产品。我以前经常用Evernote,可是后来发现对工作用处不大。Evernote就连最基本的一个功能都没有做好,更不要提其他辅助的功能了。
当时听了CEO的话以后,我就去下载了Evernote的iOS版。结果我发现其实Evernote早就已经在我的手机和笔记本上安装过了,一直都没用而已。
问题的重点是从2012年后,Evernote在市场上会怎么发展?是生存还是灭亡呢?
和Dropbox差不多,Evernote也最终意识到,没有顾客就没有收入。Evernote最后还是出现了付费服务,当然,Libin依然不是很热衷。)
你很难看到公司在营销方面有什么成功之处。
大多数商业用户都已经习惯于使用软件附带的笔记功能。很多用户都已经习惯于使用Google 的App,Google有相应的软件套件,以Gmail为中心,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共享。微软公司的OneNote也已经免费,而且还可以与微软Office 365协同工作。
其实最有趣的是Slack。起初它和Evernote很相似,后来却渐行渐远,大步跨入了 “独角兽”俱乐部。Slack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开发了一个信息平台,人们更能在平台上共享各种媒体文件、普通文件等等,比Evernote洋气得多。
Evernote是否能够较好的适应商务应用环境还是未知数,但如果Evernote有像Slack之类的信息平台功能就更好了。于是乎,Evernote在去年晚些时候发布了Work Chat。我问我的同事对这个软件有什么看法,他们都说,Evernote干嘛还要出这么一个软件呢?
Evernote现在看起来并不受欢迎,很多人已经将自己电脑里的Evernote卸载。
进入增长低谷
看起来Evernote受欢迎程度已经开始下降。那平台的下载数据又如何呢?
2011年至今,Evernote的iOS下载数据记录
2008年至今,Evernote在App Store的评分情况
下载量最多的时候是2011年到2013年初,后来软件的评级依然不错,但真正活跃的用户量却在悄悄减少。Evernote在Appstore上的表现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与此同时,微软公司的Onenote的用户却在稳定增长。
下载量必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如果有“独角兽”因认可度下降而逐渐消亡的话,另外一个更加有趣的指标就是评论数量。
评价星级并不是一个衡量App是否成功的好指标。比如说,Facebook从2014年底开始,评价星级因功能的小变化而一直不高。但是,评论的数量才应该是产品好坏的考量因素,因为,通过评论可以知道到底有多少人真正在关心你的产品,不论是好是坏,公司都会从中受益。
这些数据变化的并不健康,特别是15年的数据,可能只会有14年的一半。
最后的挣扎
Evernote正在经历用户量长期的减少。
从产品角度来说,顾客都希望用更好的产品,而其他公司类似于微软的Onenote,不仅用起来更好,而且还免费。
从收支来说,近三年来公司都没有融资,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于其他的笔记软件公司,Google、Slack以及Dropbox公司的产品也拥有了很多Evernote的功能,而且他们有的还打算开发收费版。
随着其他公司茁壮的发展,另外一个问题来了,Evernote还能否吸引优秀的员工前来工作呢?一个优秀的科技公司必然会有优秀的员工团队,而Evernote的现状的确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来工作。
在这里回顾下员工对公司的评论:
“如果你想自己有什么大的发展,不要来这里。”
“我们最近一直在优化升级,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压根就不是,而仅仅是向上添一些傻乎乎的功能,比如说,Work Chat。已经有了Slack这种软件,谁还会用Evernote那么烂的信息系统?我觉得他们都忘记了自己核心的竞争力,而只是凭经验主义来做事。”
“很多时候,公司都缺乏对核心产品的关注,同时也希望公司的效率可以提高。
“公司变化太快,有点打击士气。”
“请想办法将优秀的人才留下。”
“公司在经济上已经遇到了困难,公司已经开始向免费用户推送弹窗广告,其他的类似于Work Chat的这类新产品也失败了。很多人已经受够了这种生活,有的已经选择离开,甚至有一名创始人也离开了。”
领导层或是产品导向的变化情有可原,但是,员工们希望的是,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提高,同时手中的公司股票也能大涨。希望公司上市,或者在最后一轮发展过程中允许员工将股份变现,从而挖得人生中的一桶金。
对于Evernote公司来说,各种问题都是未知数。Evernote应该对自己低一些估值,从而使后面进场的投资者们会觉得自己以后能够获得较好的收益。
随着公司经济每况愈下,大多数科技创业公司都觉得工资是最大支出,而裁员则是可以立即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Evernote在今年年初以人员调整为由,裁员5%,而公司员工共计400多人。
不容乐观的前景
Evernote的确是还没彻底倒闭,它的产品依然能够使用,网站也依旧在运行,原来的雇员们也依然是各司其职。但是,其失败的苗头早已经出现。
随着用户增长放缓,公司最大的任务将是吸引有才华的人来,然后开发更好的产品将客户追回。可是,随着产品知名度的降低,吸引优秀人才将会花费比以前更多的代价。雇员们也会考虑公司股票的价值,思考其还能否有所收益。
不过,能够获得2.9亿美元的融资还是很厉害的。
做笔记一直是工作中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种方式。Evernote有些产品发布之后反响并非很好,比如说迟到的Work Chat。尽管免费用户还是挺多,但是付费的用户越来越少。
Evernote的收购前景也不容乐观,它并没有自己的销售团队,或是科学完整的企业组织。预计到2015年,Evernote面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简而言之,Evernote传递出来的教训很明显:不要总想着做百年老店,多想想如何开发出人们喜欢的产品并且取得获利吧!
Source:BI